勾连原著,破解新编故事之难
王小芳
【摘? ?要】新编故事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常规做法之一。有的课文虽然在课后安排了语言运用练习,但文中并没有相应的可以借鉴或者模仿的部分。遇到了这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发现例子,用好例子,最终达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创编故事
新编故事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常规做法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统编教材中,有的课文可以作为效法的“例子”,使阅读故事与新编故事达成“无缝衔接”。有的课文虽然在课后安排了语言运用练习,但文中并没有相应的可以借鉴或者模仿的部分。这就容易使“读写结合”关注的点发生偏差,只注重内容的延展,而不关注更加重要的语言形式的学习。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1)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2)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基于此,《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课后编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按照一般的思路,所学课文应当给学生创编故事提供范本。但选文中只有主人公王葆琐碎的生活片段,没有其他内容了。而所谓奶奶给王葆讲故事,其实也很简略。先来看课文——
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来的。
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后来呢?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分析文本,可以从中提炼出创编故事的要求:第一,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得到宝葫芦的方式已经做了限定。第二,张三、李四得到宝葫芦后实现的愿望也已经明确了。至于有没有得到其他东西,这是可以创编的。王五、赵六呢?书本上没有说,那就可以随便编。第三,这几位得到宝葫芦的幸运儿结局都很好。
以上三点,给学生创编宝葫芦的故事做了一些规定。为此,课上可以列一张表格,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可以由教师做好了表格给学生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表格。(见下表)
[姓名 得到宝葫芦的方式 实现的愿望 结局 张三 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 吃到了水蜜桃 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李四 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 得到了一条大花狗 王五 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 / 赵六 掘地 / ]
借助表格,可以看出完成课后练习题的困难之处。课文只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故事新编,到底怎么编呢?编好了以后依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优劣呢?从教材中找不到依据。因此,仅仅依靠课文,显然不能较好地完成新编任务。
为此,教师需要把目光转移到原著《宝葫芦的秘密》上,书中存在可供学生借鉴和学习的例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后选取部分内容作为范例,当然也可以由教师从原著中选出相关段落供学生研读。
比如,要求设计有趣的情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读一读王葆跟同学下象棋时吃“马”的片段——
正这么想着,正想得差不多了,忽然我嘴里有了一个东西──我虽然没瞧见,可感觉得到它是打外面飞进来的,几乎把我的门牙都打掉。它还想趁势往我食道里冲哩:要不是我气力大,拿舌头和牙齿拼命这么合力一挡,它早就给咽下去了。
同时姚俊嚷了起来:“咦,我的‘马呢?我这儿的‘马呢?”
哼,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又如,要让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既有趣又能体现人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带着大家读读吃“马”的后续情节——
我趁大伙不注意的这会儿,想要把嘴里的东西吐掉。可是没有机会,因为郑小登又盯上了我。
“王葆你没吃吧?”
“嗯,嗯。”我用鼻孔回答。
“什么?吃了?”
“嗯,嗯。”我仍旧用鼻孔回答,还加上摇头。
“怎么了?你又发什么病了?”
这么着,大家又都瞧着我了。我出了一身汗。我晃了晃手,谁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也不明白。
至于對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的手法等等,都可以从原著中找到可资借鉴之处。如果能够把这样的文段节选一二,与课后习题相关联,读写结合还会有难度吗?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编辑目的,要学会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编辑本课的用意在哪里?透过“不甚理想”的选文,笔者认为,编排这篇课文的核心立意就在于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师生走进《宝葫芦的秘密》全篇,进而发现可以学习的“例子”。从这样的角度看,遇到了无法当作“例子”的课文,教师就知道如何去应对了:一是结合文本,完成基本的识字写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等任务。二是拓展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发现例子,用好例子,最终达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
在完成了基础阅读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说老实话,王葆吃“马”的故事太好玩了(这样好玩的故事,原文里面有很多),学生边读边笑。读完了以后,教师要引导大家展开讨论:“拓展阅读的这个片段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借助这个片段来新编故事,完成书后作业?”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就能经历一个从课内到课外再回到课内的循环。学生学得有趣,教师也教得扎实。
师:王葆吃“马”这个故事最开始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最开始写的是王葆的心理活动。这些想法只能藏在心里,不好说出来。
生:我还看出来刚开始的时候,那个“马”很厉害,冲劲大,可见那个宝葫芦很神奇,但也很笨。王葆吃“马”,又不是真的要用嘴吃。太好玩了。
师:很好。写心理,突出了王葆的惊慌和手忙脚乱,非常生动。那后面的描写呢?
生:后面写的是对话。王葆明白是怎么回事,可别人不明白,就显得很可笑。
生:还有读者也明白。这样子写,就像看戏一样,王葆要装,同学要急,我们呢,就是要笑。
师:大家谈得很好。所以,我们在新编故事的时候,就可以从心理活动、人物对话这些方面着手,努力把故事写好玩。
经过以上的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家动笔表达。比如,新编张三的故事,就可以模仿王葆吃“马”的片段来写——
话说有一天,张三放学回家,一进门就看见家里沙发上坐着一个白胡子爷爷。张三一惊,喊道:“你从哪儿来?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白胡子老爷爷笑笑说:“我是天上的神仙,最喜欢心地善良的孩子,这不,就特意来看看你。”
啊,神仙爷爷!张三顾不得害怕,赶紧说:“欢迎,欢迎,神仙爷爷,你能给我一个宝葫芦吗?我们班上那个李四就有一个呢。”
“哦,李四的那个葫芦啊,我知道,也是我仙界的产物,我嫌它长得丑,才把它扔到你们凡间来。”神仙爷爷不慌不忙,说道,“你既然想要,那就也给你一个。这种东西,我们仙界到处都是。”
说话间,就有一个绿莹莹的葫芦出现在神仙爷爷的手上。神仙爷爷随手一抛,那葫芦就到了张三手上。
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既勾连了原著,又融入了个性化的写法。张三的话表现出急切的心理,而神仙爷爷说李四的宝葫芦长得丑则最有趣。学生从原著中获得启发,写对话既考虑到各自身份的不同,还注意到各自处境的不同。写得有趣才能增强可读性。
接着往下看。
张三高兴坏了,抱着宝葫芦,轻轻一摇,说:“我要吃水蜜桃。”
啊,餐桌上立马就有了一只白里透红、水灵灵、香喷喷的水蜜桃。张三一把捧在手心,就想咬,但又一松手,把水蜜桃往神仙爷爷那一伸,说:“爷爷,这个水蜜桃给你吃吧。”
神仙爷爷笑眯眯地接过去大口吃起来,边吃边说好吃。张三又让宝葫芦变出四个来。
神仙爷爷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多,张三说:“我爸妈和我一人一个,还有一个明天带到学校给我们语文王老师吃,让她吃了越变越好看。”
神仙爷爷哈哈笑起來:“心地善良,知道分享,爷爷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啊,这宝葫芦算是跟对主人啦!”
这一部分糅合了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集中表现张三心地善良的特点。一连串动作描写把他很想吃水蜜桃的馋劲,但又感觉应当先紧着老爷爷的善良懂礼,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原著中王葆的心理活动就是透过他的动作来呈现的,在张三的这个片段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迁移。
新编故事固然要学生独立完成,但也不妨在写作开始之前先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学生可以花很短的时间,说出各自的创意,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脑洞大开。等到编好故事之后,大家再交流赏读,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才是学习语文、新编故事的美丽样式。
(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