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应然特征、实然问题与对策建议
胡海铭 汪顺来
摘要: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践看,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资源配置与师资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促成精准结对帮扶交流制度,做好校本课程研发,完善考核评价和督导诊断制度,形成区域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协同发展体系。
关键词:义务教育? 乡村教育? 寄宿制? 问题? 对策
近年来,乡村教育受到城市化的冲击,生源严重流失,有的乡村学校被迫关闭,而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不惜花高额学费让子女到私立学校或外地就读。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是乡村学校小而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祖辈带孩子,无力也无法监管。面对乡村留守和贫困儿童大量存在的现实,创办优质的乡村全寄宿制学校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我们不断追问和省思的是:为什么要办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当前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乡村全乡村寄宿制学校的优质化发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应然特征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落实中央补齐教育“短板”指示的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黄山市凫峰、富溪街口、绍濂、梓里、竹铺、古溪、新安等学校先后进行了乡村全寄宿制管理办学探索,目前已从探索阶段向深化阶段、内涵发展阶段转变。与原“走读”式乡村学校相比较,乡村优质全寄宿制学校的应然特征为:
(一)让孩子“吃得好”“住得好”
乡村学校学生家庭居住分散,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无力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全寄宿学校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中小学是孩子长身体的关键期,合理的膳食、良好的休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必须办好学生食堂,配备合乎标准的学生寝室,让孩子“吃得好”“住得好”,在学校有“家”的感觉。
(二)让孩子“学得好”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绝不是城市学校建一间“智慧教室”乡村学校也建一间“智慧教室”这么简单。乡村全寄宿制学校要结合乡村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核心能力提升,让他们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三)让孩子“玩得好”“留得下”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开发校本自选课程必不可少。如开展和开发生活技能、种植科技和实践活动、书法、棋艺活动、传统文化、国学讲坛等综合实践活动或课程,让他们既能学到课堂知识又拓展课外知识,增加学习乐趣,让他们在学校“玩得好,待得住,留得下”。
二、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实然问题
(一)教育管理有待规范
黄山市凫峰、绍濂、古溪等学校,既有小学又有初中和幼儿园,他们因地制宜,创新教育管理,既有“3+1”模式,也有“11+3”“11+4”“10+4”等模式。所谓“3+1”,即学生每月3周时间集中于学校学习,1周时间放假在家;而“11+3”“11+4”“10+4”,即学生连续11(或10)天时间集中于学校,后3(或4)天时间放假回家。这些模式各有优势,如何规范和提质增效,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为增强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内涵和品质,空调、衣帽柜、床铺等硬件设备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要让孩子学得好、留得下,教师至关重要。如何依托本校师资,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激活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乡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关键。
(三)保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办学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学校管理模式等没有具体政策支持,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学生管理、交通安全、防溺水等方面存在风险。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机制也不够健全。
三、办好乡村全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结对帮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关键是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办好乡村全寄宿制学校,核心是盘活和激活教师这块重要资源。首先要激活校内资源,开展薄弱学科“名师结对、驻点学习”活动。其次要盘活校际间资源,建立片区城乡学校结对帮教制度,改善教师生活和办公条件,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二)加强校本课程研发,促进学校提质增效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开发“剪纸艺术”“徽州民歌”“歙砚书法”“生活技能”“我爱种植”“内务整理”“厨房厨艺”“祁红故里探‘祁红(祁门红茶)科技实践活动”“人工智能科普实践活动”“祁红故里话春风的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等,增加学习生活乐趣,使乡村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建设要依循“因校制宜、品质引领、主体激发、稳健创新”的策略,突出因校制宜、品质引领,在实践上稳健创新。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教育督导进行评估诊断,促进和学校优质化发展。督導、评估、考核的结果与经费奖励、干部任用等挂钩。
(四)形成协同推进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建立区域性乡村全寄宿制学校联盟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教联盟,形成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发展共同体。联盟由片区责任督学负责联系指导,抱团发展,把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办成学生“学得好、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留得下”,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优质乡村教育。
参考文献:
柳国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应然特征、实然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