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指挥”
祁爱华
“茶馆”游戏场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见,我也曾经在“管”还是“不管”、“介入”还是“不介入”之间徘徊。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认识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是需要适时、适当介入的。
说到介入,很多情况下,教师容易出现的误区是:介入(指导)=指挥(教授),其实二者不能划等号。教师介入游戏,并不是在一发现问题时就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幼儿发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分析问题,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讓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茶馆”游戏出现混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没有去过茶馆,对茶馆内部人员分工、如何运行操作比较陌生。二是幼儿对“茶馆”中的角色意识、角色分工和职责不是很清楚。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介入。
1.利用活动区小结,从幼儿角度发现问题,让幼儿成为游戏、学习的主人。
在区域小结时间,请作为客人的小朋友来评价“茶馆”,发现“茶馆”存在的问题。接着,请“服务员”反馈为什么这么做、遇到了哪些困难,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引导幼儿以表格的方式将“客人”发现的问题、“工作人员”遇到的困难画下来,进行汇总。
2.通过亲子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相关经验,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亲子实践活动。请有兴趣参与“茶馆”游戏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茶馆喝一次茶,看看生活中的茶馆是如何运营的,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喝茶过程中,除了观察环境、茶的种类,重点观察都有哪些人(门口迎宾领位、点茶送茶服务员、后厨泡茶、后厨甜点制作等)?他们都负责哪些工作?并且以照片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3.幼儿分享实践经验,明确该角色区各角色的职责。
亲子实践回来的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和全班幼儿进行分享,帮助幼儿明确“茶馆”里的服务人员的不同职责,并引导幼儿分组讨论班级“茶馆”游戏中需要哪些服务员?职责是什么?每组1~2名幼儿进行记录。最后,全班进行汇总分析、调整,经全班幼儿同意后张贴在“茶馆”角色区,成为“职员守则”。
4.熟悉游戏规则与玩法,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游戏的乐趣,在乐趣中再次提升游戏经验,使得游戏水平不断升华。
经过一段时间,部分幼儿对“茶馆”游戏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请幼儿每天推选1名“经理”,由“经理”统筹安排“职员”的工作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经理”带动游戏经验少的幼儿快速融入,熟悉游戏规则与玩法,提高全体幼儿的游戏水平。
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迁移。无论开展哪种角色游戏,都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在相关经验比较丰富的基础上,孩子们的角色游戏才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区别于生活”。
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根据问题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升了,教师就可以放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游戏行为,为幼儿的成长感到高兴与欣慰。这就是真游戏带给孩子们的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