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在心上,感在身上
王桂兰
[创课缘起]
中学生心思细腻,情感丰富,有时候多愁善感,这时他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伤感情绪,或写日记、随笔,但是由于写作技巧的缺乏,往往不能将自己的伤感情绪深切地表达出来。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学生如何写出伤感记叙文。
[创课思路]
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伤感记叙文的写作思维方法,教师就不能将写作思维技巧生硬地塞给学生。因此,我选择了33个伤感镜头组合的视频循环播放给学生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伤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传递伤感的载体。最后再把改写后的《秋天的怀念》与史铁生的原文进行比较,提炼出能打动读者、强化伤感的思维加工方法。
[教学现场]
一、回忆往事,引入伤感文章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伤心之事吗?可以讲一讲,看看能否让我们产生伤感的情绪。
生:姥姥去世了,我心里特别难过,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师:哪位同学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伤心事让你产生伤感的情绪没有?
生:产生了一点点伤感情绪,但不浓。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众点头)刚才这位同学回忆姥姥去世的伤心事,如果写出来,就应该是一篇伤感记叙文。如果文章写得好,就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伤感情绪,就像《秋天的怀念》一样。其实“伤感”一词就是内心受伤,其情绪却表现在五官感觉上,即伤在心上,感在身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伤感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二、观看视频,探究伤感的形式载体
(一)伤感表现形式
师:观看这个视频(33部电影的伤感镜头集),看看這些伤感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镜头一:一个男人追赶逐渐离去的火车,火车上坐着他的爱人)
生:我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对于爱人的离去感到伤心,主要通过这个男人追赶时的拼命、疯狂的状态表现出来的。
师:你能说说,“拼命、疯狂”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生:衣服不断地翻飞,手臂大幅摆动,头发被风刮向后面,身体一直向前冲。
师:说得好,这个男人的伤感是通过他极度的夸张动作表现出来。
(镜头二:一对男女分别拿着短刀,面对面地站着,痴痴地看着对方,不说话,也不动手)
生:我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二人情感深厚,但好像又不得不要对方的命,所以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眼神来看都显得十分痛苦。
师:除了眼神是痴痴的,目不转睛看着对方,他们的面部肌肉、嘴唇、胡子、头发等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生:面部肌肉僵硬、没有活力。
生:嘴巴不停地轻微抖动,却没发出任何声音。
生:男子浅浅的胡茬间夹杂着几根白须,显得有些悲哀。
生:男子的头发有点长,乱蓬蓬的,好像没有精神去打理。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这说明一个人的伤感常常通过这个人“复杂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镜头三:一个男人站在空无一人的旷野,自言自语:“我很挂念你,珍妮。”)
生:我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这个男人的伤感除了他的面部表情显得迟钝、悲哀以及泪流满面外,还表现在他口中念念有词。
师:说得好,一个人伤感时,常常也体现在他内心独白中,体现在他富有悲哀色彩的语言中。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一个男生走上讲台,把视频定格在一个镜头,对着镜头开始阐述)
生:还有强颜欢笑。镜头中的这个女人独自坐在咖啡馆,看着熟悉的环境,也许想到了什么,笑了起来,但笑着笑着就悲从中来,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师:这是什么表现形式呢?可不可以说成“相反的表情转换”呢?好,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些人物都是通过外部表现来体现他们内心所受的伤,外部表现包括五官感觉、行为动作、语言、神态等,具体表现形式有:极度的动作行为、复杂的面部表情、悲哀的语言表达、相反的表情转换等。因此,我们写伤感记叙文就应该从这些角度来写出一个人的伤感来。
(二)传递伤感载体
师:其实,以上是直接表达伤感情绪的一些表现形式。有时传递伤感是间接的,即借助一定的载体来传达情感,伤感的情怀是附着在某些故事、景物上面的。我们继续观看视频,找找伤感情怀附着在哪里。
(一个女生走上讲台,定位镜头,然后阐述)
生:这个人独自站在冰天雪地里,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山,周围积满了厚厚的雪,在雪里稀稀疏疏干枯的野草若隐若现,使这个人显得十分孤独、渺小。这里是把伤感附着在寒冷而旷远的雪景里。
师: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古诗里常用的借景抒情,这是用环境的萧瑟、寒冷来烘托伤感情绪。
(又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定位镜头,讲述)
生:这个女孩子,站在海边,拼命地向逐渐离去的船只挥手。这实际上是用人们常见的送别情境来表达依依不舍的伤感情怀。
师:对,这是用离别之事来表达情感。而这事本身常常就是一些绝望之事、失意之事。所以,写作时可惜助一些伤心事来烘托伤感情绪。
(学生上讲台,定格视频,讲述)
生:这对情人正在热烈拥抱,而另一个人看到此情此景,就默默转身消失在人群中。那种无助、无奈、孤独的感觉扑面而来。这实际上就借一些人的爱情美满来衬托另一个人的孤独、悲惨。
师:我们可以理解成借助一些乐事来反衬伤感情绪。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老师将视频定格在一组镜头)
师:这位主人公在眼泪横流的过程中,插入了鲜花的镜头,这些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花朵灿烂妩媚、姹紫嫣红。同学们,你们说说看,为什么在主人公伤心的时候要插入如此美丽的鲜花镜头?
生:是不是借景抒情呢?
师:可以这样理解,但这里的景却是乐景。用乐景更能衬出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就好像这一片美丽之景都在嘲笑自己一样,使主人公的伤感更能凸显出来。这是借用乐景来反衬伤感情绪。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传递伤感的载体有哪些?乐景、伤景、乐事、伤事,乐景与乐事是反衬伤感情绪,伤景、伤事是烘托伤感情绪。
三、以文为例,总结伤感思维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了表达伤感情绪要通过一些行为动作、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表情转换等形式把人物内心所受的伤直接外化出来;同时也需要把这种伤感情绪附着在一定的景物、事物上,通过借景传情、借事怜情的方式间接地传递情感。了解了这些就能够把伤感记叙文写好吗?当然还不够,因为生活中很多事物、景物并不是天生就具有传递情感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把某些能传递情感的部分加以强化和突出。下面,我们以具体的文章为例,一起探索伤感记叙文的写作思维方法。
(屏显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我们来推测一下,史铁生在构思这篇文章时,要做哪些思考?
生:确定主题。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烘托情感。
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外化出来。
生:思考哪些事可以借用来附着自己的情感。
生:我认为,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刻印在读者心里。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说明在用心思考。我试着把这些内容做一些归纳,以便同学们掌握。
(屏显)
伤感记叙文写作时的基本思維环节:
确定所要传递之伤感——思考伤感之表现形式——选择承载伤感之载体——加工伤感载体之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能不能理解?
生:老师,最后一个环节,我有些不明白。“加工伤感载体之方法”到底是什么方法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也许他的问题也是大家的疑惑,是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把《秋天的怀念》改写成如下形式,请同学们与原文比较,看看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二者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同?然后归纳总结“打动读者”的思维加工方法。
(屏显)
秋天的怀念(改写)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很暴躁,他会突然砸东西。他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平静下来,母亲又回来看着他。“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总是这么说。“不,我不去!”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的两条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后来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母亲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史铁生没想到母亲已经病成那样。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史铁生去看母亲的时候,母亲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史铁生,他的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史铁生的妹妹推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的妹妹也懂。
生:原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改文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原文感觉是史铁生亲自在向我们叙述,改文好像是在转述他人之事,第一人称显得真切感人,第三人称好像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师:这位同学很用心,讲得不错。所以选择第二人称叙述,传递的情感更逼真。
生:原文中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在改文中只出现了“他会突然砸东西”,一比较,我觉得原文更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北归的雁阵”“破碎的玻璃”“甜美的歌声”“受撞击的墙壁”,这些都调动了我们的想象,激活了我们的感官,在这些想象中,那种绝望的悲哀就浓得无法化解。
师:同学,你很细腻。在这里,作者实际使用了连续强化情感的加工方法,通过一组意象(四个)把自己的绝望推向了极致。连续强化,可以把情感写得更浓。
生:改文比原文少了一段,少的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史铁生的一举一动都触动着母亲的每一根神经,使母亲高度紧张,以此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忏悔。少了这段,就显得母亲对作者的感情略显单薄,也缺少了作者对母亲忏悔的原因。
师:对,有时把悲情产生的细节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随着阅读过程体验着一种伤心欲绝的心路历程。这种再现伤感形成过程的方式也是强化伤感的一种思维加工方式。我们总结一下,打动读者的伤感加工方法。
(屏显)
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传递情感更逼真;
连续强化,可以将情感情绪写得更浓;
伤感再现,可以有效地强化伤感程度。
四、作业布置,课外伤感文章练笔
写一篇伤感记叙文,标题自拟,题材自选,不少于600字。在写作完成之后填写下麦。
[创课所得]
通过学生作品反馈,这堂课的效果极其明显,收获很大。一是学生写作这类文章,明白了好的记叙文是以情来打动人的,写作的目的在于传递动人的情感;二是普遍掌握了传递情感的方式方法,明白了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三是掌握了把一种情感写到极致的强化方法,掌握了如何浓墨重彩地去渲染情感的方法。这次写作课之后,涌现出了很多篇优秀的伤感作品,值得欣慰。同时,让我明白两点:一是对于写作训练,一定要借助生动的形式,学生才乐于接受;二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写作训练才有成效。
[学生作品]
无生命的守望
冯俊珂
社会永远是在淘汰申发展。
——题记
我慢慢走着,踱步在纵横交错的黄泥小道,迎着下沉的夕阳黄昏,迎着孤独悲寂的目光。
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区的扩建,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丟下手中农具,如马蜂归巢一般涌入城市,寻找着所谓的“高薪工作”,留下无人耕种的农田,活似守寡的妇人,守在郊外,静静等侯着他们的归来。
我走在满是荒田的$村小道,一个人,亦是唯一一个人望向那些布满荒草和积满雨水的、只剩一个轮廓的田地,和它同样望向我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整个过程是如此的沉默,这些没有生命的生命,散发着阵阵孤独与期盼,没有言语的传递,没有肢体的交流,我仍能感受到来自土地的叹息。
走过积水沉螗,泥中有一两只小蟹,岸上伏着一只青蛙,在我走过时立马逃进泥中、水中,躲避着陌生的人儿。待脚步声渐渐远去,又钻出泥土,伏上岸来,给予着田野真诚的慰问,争取着片刻的安宁。
田野孤独但从不伤心,它很感激,感激从身上发芽直至成熟的麦穗和攀附的瓜秧,它欣喜于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收获。现在人走了,田野没了以前的辉煌。蓬勃的是高耸的野草,死去的是还未来得及长大的秧苗。
田野怀念那收麦机车的轰鸣,怀念锄头带着泥土的翻飞,怀念那毒辣的烈日,它以为还能见到顶着斗笠、肩扛锄头和背負背篓的人们再次迎着笑容踏上它的躯干。它一直期待着,却不知那些瓦房早巳空无一人。热闹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愚蠢的田野就是这样有耐心。
有朝一日,也许就是几年后,飞起的沙石和扬起的尘土会将它填平……
我慢慢踱步在纵横交错的黄泥小道,不在乎方向。像这样的乡村小路怎么都走得出去,就像时代不管如何发展,田地都免不了被埋没的命运。
黄昏已逝,唯有虫鸣蛙声相伴入耳。我离开了田野,回到繁华的都市,提笔记下此段,成为最后一个记住田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