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摘要: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求我们要利用矛盾的观点去观察、去了解、去认识事物,并且分析事物当中的每一个因素,以及分析它们是如何去展开运动的,是一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真正本质的一种方法。

    马克思把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研究时,形成了分析社会矛盾的一种方法,为了解、理解和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当中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解决社会矛盾的多种途径和各种方法。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多种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对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都具有普遍性以及适用性。它不仅可以分析过去,说明现在,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尤其是面对那些宏观的、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时,它都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社会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学习中、生活中,甚至体现在与社会内外部之间的方方面面,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都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社会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2-0022-03

    1起源和演进

    1.1社会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

    1.1.1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無处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社会矛盾它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

    社会矛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曾说过:“社会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所以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新旧社会的代谢。”因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1.1.2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所处的现有生产关系、所有制发生冲突。因此,这些生产关系将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纽带。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也会缓慢或迅速地发生[2]。”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在社会进程中,生产力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本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已经变得不能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然会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也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马克思他曾把社会生动地比喻为一座建筑物,从而考虑到生产条件,即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基础的建筑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结构,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变化让经济发展基础不仅能够去促进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而且决定了社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大方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单单是决定经济基础的基本性质的变化,而且也决定基本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同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经济基础发生量变或者是发生部分质变,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个是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但是与此同时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产生相对应的影响[3]。

    1.2什么是社会矛盾分析法

    既然我们已经充分的了解了什么是社会的矛盾与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这种所谓的社会矛盾分析法就是,让我们带有这种万事万物都内在的包含着矛盾的观点和看法去分析社会当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产生的种种问题。无论是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我们都要用这种观点去了解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客观的去认识事物,科学的提供各种方案。

    社会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学习中、生活中,甚至体现在与社会的内外部之间的方方面面,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都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2理论内涵

    矛盾分析法原理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其中的对立和统一始终都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条件来促使矛盾向有利的一方面转变。

    (3)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矛盾还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末,每一个事物从开始到消亡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承认矛盾,找到矛盾,辨析矛盾,积极去寻找可以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坚持两分法,以防止片面性。

    (4)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求我们要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不仅要从特殊性当中概括出普遍性,还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每一个事物都要按照从特殊过渡到普遍,再由普遍过渡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两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求能够看到主要矛盾,还要能够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起来,看问题和办事情既要很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面对研究社会状况、分析社会诸多情况时,都可以应用到社会矛盾分析法。利用矛盾分析法可以很明确的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让人们创造的这个社会可以越来越好。

    3应用案例

    3.1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

    3.1.1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矛盾分析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利用社会矛盾分析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来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一定阶段,封建所有制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打破封建所有制关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必然的。近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政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4]。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商品市场的累积扩大,最初的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帮会工业发展到工厂化的手工业,再发展到机械工业。资产阶级发起了政治革命是出自于他们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的增强的原因,最终资产阶级将封建制度取代了。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都成为了统治的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一系列交换方式都产生了巨大改变的结果。

    当资产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之后,他们已经建立好的生产关系和国家政权有扭转过来推动资产阶级的财富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辩证法同样也是适用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当资产阶级所建立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再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那么就会出现各种个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之中最明显的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它是属于对生产力强有力的破坏。发生的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再容纳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可以用来对付甚至推翻资产阶级的武器恰恰就是他自己本身。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的矛盾运动,最终是一定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无产阶级将会颠覆资本主义的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服。这种历史辩证法不是以人民意志为基础的[5]。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得出了“资产阶级终将灭亡,无产阶级终将胜利”的结论。

    3.1.2在《资本论》中的社会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复杂整体的认识,是遵循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先从“商品”这个既简单又抽象的规定开始。从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到分析货币,再从分析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到剩余价值,从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他通过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综合考察,揭示了工资的本质、运动规律和各种形式剩余价值[6]。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到到具体的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矛盾分析的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3.2当前社会的矛盾分析

    在之前马克思所做的社会分析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完成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在社会中仍然是有矛盾存在的。无论是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发展,所以才會有矛盾;也正是因为有矛盾,我们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有矛盾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发现矛盾不去解决,任其肆意发展,就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利用社会矛盾分析法,发现矛盾,正确的分析矛盾,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解决矛盾。促进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3.2.1个人的矛盾

    在个人的生活中,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当你对你现在的生活环境以及交际圈子感到不满的时候,你会有努力的想法,希望可以跳出这样的生活圈子。这个时候就会分化为一个“主观”的你和一个“客观”的你。其中“主观”的你指的是,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努力的你,而“客观”的你则是真真正正的当下的你。这就属于自我内部的一种矛盾。

    在个人的学习中,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例如:父母以及老师对你抱有的期待,和你自身的懒惰形成了一种矛盾;学习任务的繁琐枯燥与你未来所期待的生活也形成了一种矛盾等等。

    在个人的工作中,矛盾更是时时都存在。例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或者是你所做的工作量和你薪资水平之间的矛盾,等等。

    3.2.2社会中的矛盾

    社会当中的矛盾则是更为复杂。社会当中的矛盾又可以分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社会外部的矛盾即国际之间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有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我们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已经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那么现在比较瞩目的中美贸易战则是属于国际间的矛盾之一。

    所有的矛盾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客观的对待矛盾,运用正确的策略去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这样才能明确的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促进我们社会的向前发展。

    4矛盾分析法解决种种矛盾的作用

    4.1在面对个人矛盾时

    在个人的生活中,学习是一生都无法避免的事情,也是我们整个人生的重中之重。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如果面对困难,遇难则退,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去领悟学习的真谛。而矛盾分析法则告诉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固然会消磨一部分的斗志,但是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的斗志。有了困难并不可怕,我们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学会分析困难、战胜困难。这样你就会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也会增强你学习的兴趣,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在个人的生活中,工作占了人生大部分的比重。那么在工作中更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而矛盾分析法则是指导我们不仅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更是要把握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应该要做到统筹兼顾。

    4.2在面对社会矛盾时

    (1)社会内部的矛盾。要想切实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重点还是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发展的道路,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增强人民的就业机会,让创业引领就业,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根据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抓住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国家可以更有效的制定方针政策,更加有效的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社会外部的矛盾。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最主要的关系,无论作出什么样的举措,最终都是要回复到国家利益这个落脚点来,国家利益是根本。国际关系的摩擦都是由于国家利益的相悖所导致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在同他国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使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扩大化。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运用矛盾分析法去看待国际间的关系,这样才会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才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总结

    社会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仅在个人的学习中生活中乃至与社会的内外部之间的方方面面,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都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内部是对立统一的,才能更好的处理各种矛盾,调节矛盾双方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计划,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要认真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就会懂得辩证法,就會懂得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将各种不同的矛盾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握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解决事物的特殊矛盾。掌握社会矛盾分析法对于解决社会当中的各种问题有非常大的作用,还能在处理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加强我们对社会的深度理解,为促进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贡献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郗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3]杨超.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责编:赵露)

    作者简介:李诗慧(1995—),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