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韩艳敏
摘要:习作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是能够通过习作展现出来。然而,在现实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习作的认识有误,在习作内容上过度模仿,素材的匮乏和积累的不到位;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等。本人就此提出了改进策略:树立正确的习作理念,有效地积累习作素材,时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的习作动机和兴趣,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小学 习作教学问题 改进策略
习作教学是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习作不仅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展示出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因此,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习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发现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习作的认识有待深化
俗话说,习作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过着属于自己的一天,可以说,生活中时时都有文章可做,处处充满着鲜活的素材。但我发现,当前的有些小学生在习作中未能对习作有个正确的认识,认为习作的目的就是写好作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就是说完全为了写而写。其并没有意识到习作是诉说心中所想要说的话,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式。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布置习作后,同学们大都颇为苦恼,感到无“话”可写,最后应付了事。学生对习作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致使大部分同学们都产生“习作难”的心理。这一表现说明学生对于习作的认识,有待于提高和深化。
(二)学生在内容上过度的模仿、抄袭,“失真”倾向日益严重
“模仿”是通过观察和效仿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是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有俗语,依葫芦画瓢。模仿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顺应学生习作时的心理需要,是习作教学中的必要教学手段。学生习作阶段适当的模仿,是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小学生在写实类的习作内容上总会有一些过度模仿,照猫画虎,生搬硬套,很多习作内容同一化,导致有很严重的抄袭和“失真”倾向,缺乏小学生应有的特性:感情失真,没有真情实感,甚至表达感情也是虚假的;素材内容失真,作文脱离实际生活;语言失真,语言运用脱离实际,写那些不找边界的大话空话,假话;立意失真;等等。教师一旦给了学生习作题目,有很多学生就会拿出自己的《作文大全》这一类的书籍去看,或者直接在网站上搜索,然后直接摘抄到自己的习作本上。要是没搜索到就七拼八凑的应付过去。
(三)学生习作素材的匮乏和积累的不到位
1.素材的匮乏
目前,有些学生面对习作要不就硬是写不出来,要不就是生拼硬凑,习作十分生硬。其缘故就是学生习作素材匮乏的结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在整个习作过程中所占很大的分量,并且是个长久的进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更通俗且具体地讲,素材就是:①学生的生活体验;②阅读的感想;③对于书面表达的积累。
2.积累的不到位
很多人认为,我看到了我阅读了,那我就算是积累到了素材。但素材的积累不光体现在体验、观察和阅读,还有对素材的进一步整理以及与人的交流。多数同学选取习作素材都是从自己大脑中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事。由此可见,学生平常并没有把习作素材记录下来,仅凭记忆力,时间一长,学生不免会忘。这就造成了素材积累的不到位。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习作素材积累的不到位很大方面都是没有及时把那些好玩的事、一时的感想等记录下来。
(四)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理念
在新課程标准的要求下,除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还应结合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小学生各阶段要达到的习作目标没有真正的认识。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学情没有深入了解。有些教师在课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习作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看似大家都在认真地听,但实际情况却不然。且提出的习作目标要不过高,要不就过低,目标高了学生完不成,会打击习作的信心,目标低了又起不了作用。由此看出,教师还有待进一步自我消化教育教学理念。
(五)习作教学策略的单一化
有些教师在上习作教学时课堂上总是很沉闷枯燥,连带着习作课堂教学氛围都变得非常枯燥无聊。在这样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和想法,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教,学生写,越写越不喜欢,越写越讨厌习作。但还是有部分教师依旧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增补习作知识和方法,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套用,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习作教学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学生的个人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且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师生互动太过于单一化也太过单向化,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是个非常好的方式。所以习作教学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六)习作批改和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据观察发现,对于批改学生习作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自己一人批改的方式,而后挑出几个代表性的习作评一评,这样虽然也有师生评价,但也只是少数人,大部分的学生习作就只有老师一个人的评价。那这部分学生的习作批改可能会因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态度而有不同的评价。从我遇到的教师在学生习作批改和评价上的态度来分析,教师的态度可分为以下两种:搪塞敷衍型的和字斟句酌型。第一种对于学生习作随随便便打个评分或等级;第二种咬文嚼字,总是想方设法地把批语写得更详细更具体,于是学生的习作上都是红通通的一片。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写的本身比写的内容更重要,写作的评价比写作的本身更关键,因此,教师的评价指标不应该仅仅指向学生习作内容和结果上。
那么针对以上的现象,应有怎样的改进策略呢?
二、小学习作教学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习作意识
树立正确的习作意识,首先是要让学生明白习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件好玩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其次就是让学生明确习作就是用笔写出我们所想说的话。与平常说话唯一不同的是习作是以笔杆代替我们的嘴在白纸上写话,写出我们想要说出的话语。上习作课的时候,先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条条框框,唯一的要求就是把自己内心想说出的话写出来,把事情写完整。让孩子没有太大负担,明白习作的目的就是表达自我,与人交流。树立正确的习作意识,逐渐消除学生对于习作的恐惧心理和误解。
(二)模仿是创作的基础
首先,模仿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学生习作的心理需要,也是习作教学的必要方法。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也就是说如果习作创造是建一座房子,那么模仿就是打地基,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即使是作家也是避免不了从模仿到创造。所以在儿童习作初期,忽视以至否定模仿的必要性,是违反一般学习规律的。但模仿不是抄袭,抄袭是剽窃是照搬照抄不动脑筋,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而模仿有创新,有自己主观意识和情感。其次,教师在教学指导时应该形成“模-扶-放”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们模仿某篇文章的某段非常好的细节描写,然后根据学生习作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自我创作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遵循以“模”为基础,“创”为重点的教学策略。这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有效地积累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习作内容的滋养地。如果没有素材作为依托,学生的习作就会很干瘪或写出的内容空洞老套。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习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首先,要多元地积累习作素材。通过自身体验,从生活中积攒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例如:春游,野餐,一个画面,一段音乐,家中一件小事,所思所想,等等。然后用写日记或小随笔的方式把这些记录下来。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自己的观察所得不在记忆的长河里逝去,就要记录。无论以什么方式记录,重在始终如一。其次,整理素材,对其归类。可以按自己记录的时间排序,也可以按人物内容排序,还可以按照素材描写四季变换等进行排序。学生翻阅,对类似的素材进行整合。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习作素材的交流平台。互相交流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比较有趣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从别的同学那了解更多新的素材,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增加对素材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运用时更加自如。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储备,习作时才会顺畅,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了。
(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
部分老师针对学生所处的习作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就必须要顺应小学生习作目标。过高的习作目标,当学生做不到时会打击到学生对习作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则又失去了习作的意义。那我们该如何制订正确的习作目标呢?《小学课程标准》中把小学生的习作目标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①写话阶段;②用文字可以写简短的书信,可以写出一个简单的场景;③能按照内容需要,进行分段表达,初步掌握纪实作文和想象类的文体。由此可见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要求。教师设定的目标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其当前的习作水平。
(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动机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习作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動机和兴趣。习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动机。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如何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要有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这个需要教师善于创造良好习作课堂教学氛围,并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做好习作教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前预备工作。比如在导入主题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让学生对习作课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该注意习作主题的难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学生在习作时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解决,针对他们在习作中的见解,没有大问题都可鼓励。最后,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各种进步情况,进行表扬。
2.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布置习作任务要适宜。让处在不同习作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肯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强化“作品”意识,激发写作动机。除去任务的难易程度这类不变的因素,教师可使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例如:将习作中闪光点放大然后表扬;或对习作进行评价,强化“作品”意识,提供多元的发表平台。激励和维持学生习作动力,通过发表在班级报纸,活动展示等形式,强化学生对自己独特成果的珍惜和肯定,促进其“以后要好好写”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模式是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尤其当学生发现,与自己习作能力相当的同窗都得了一个好成绩,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胜负欲,“他行我也行,我为何不试一试”。有了这种成功意识的教育后,学生对于习作也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
(六)完善习作批改与讲评
1.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学生的习作批改评价弊端,我们可以由教师一人评价变为多个主体一同介入评价。常见的方法有:①自评。在学生习作后,进行自我修改评价。这里的自我评价项目可以有用词是否准确,错别字,语句是否连贯,书写美观,格式正确,标点使用正确等。②互评。在学生习作后,可积极地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评。③点评,教师点评要拿捏得十分准确,对于处在习作各阶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2.讲评
讲评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习作的讲评可以是教师当面评价,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评价。在讲评时尽量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精神鼓励。或者是教师设置一些平台,将好的习作进行展示,激发和保持学生习作的动机。但在教师讲评时,除了结果,还应注重学生的习作过程,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和讲评。
三、结语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去发现和探求当下小学习作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在职教师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能为学生习作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根据以上所述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习作时的不足之处,如:内容上的过度模仿,习作素材匮乏和积累的不到位,等等。也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因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的见习学校,所以得出的结果可能相对比较狭隘。在提出改进策略方面也是理论上的探讨,缺少一些实战经验。但总的来说,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习作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宗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欧阳立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3(54).
[5]朱作仁,李志强.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J].教育评论,1987(4).
[6]陈晓利.浅谈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21).
[7]王伟.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4(11).
[8]叶志波.小学写作语言能力的提高[J].启迪与智慧,2013(4).
[9]孙永娟.浅谈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其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