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周昌梅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是中国历史长河上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的挖掘了解。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尤其是中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德治教学是帮助中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教学,因此,在初中德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 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适当的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还可以丰富民族精神,以至于增加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精神的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约束力、底线意识和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促进精神的紧密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合理科学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它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孕育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培养道德法治化的重要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理解来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了解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可以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此来融入人们的生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风俗的发展和起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了解,以后更融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国家有深刻的了解,爱国主义精神也逐步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树立起,学生的远大抱负也由此展开。
2.传承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5000多年的历史中,文化的积淀让中国成为了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道德思想家普遍,比如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他们提出的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流传适用,优秀的品质,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经典优秀的著作也不仅在国内流行,国外也开始了广泛的探究。学习中国古典的礼道德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古代发展史,而且可以修身养性,拓宽视野提高素质,比如在孔子的《论语》终有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教会我们对于朋友要真诚友善。在“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孝亲不在”的故事中,让我们明白尊老爱幼的重要。在父母身边要尊重他们,不要等到父母老了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失。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3.传承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学生来说,在如今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学生应该进行革命性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建设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责任和义务。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有创造阶段和革命性的阶段。传承这一文化,不仅让青少年拥有伟大的抱负理想。还可以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比如给他们讲中国历史上的红军长征故事,红军经历了重重的障碍,一场艰苦卓绝的八万里长征由此展开,艰难战斗中。中国工农红军用实践证明了中国人民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就在面对困难时用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不屈不挠的面对,不退缩。
二、传统文化怎样在德育课中渗透
要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的课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就需要德育老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摒弃应试教育的理念,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把优秀的文化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教学生们如何做人。同时,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如果老师做不到热爱,了解传统文化,就无法把同样的文化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去热爱,因此老师要想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授给学生就要有深刻的传统文化认识。
精心选择的教材《道德与法治》是渗透传统文化最适合的逻辑立足点,它是在国内一线教师、学者和专家的参与下编写的,里面的知识完全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道德与法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或更能深刻地感受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因此教师在给予授课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出发点,不能脱离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体验。
三、教师如何引导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
1.在案例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
初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改名为“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与法律的认识。《道德与法治》課程不同于语文课程,它虽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但也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授课中将教材的每一章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新教材的每一章内容都含有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案例。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给予这一案例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不仅明白案例故事之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所带来的问题和启发,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诚信”课时,老师可以把《郁离子》中记载的一个富人因毁约而丧生的故事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渔民在富人的船沉没后前来主动提供帮助,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渔夫是一个乐于助人、善良的人。为了获救,富人愿意用100两黄金回报渔夫,但在岸上,富人食言了,只愿意用10两黄金付给渔夫。没想到后来有钱人又在同一个地方翻船了,有人去救,渔夫并告诉大家“他是个不守信用的人”,最后有钱人被淹死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们明白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挥霍别人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不断积累的,当这个人失去诚信,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人会帮助他。
2.在教材内容中发现传统文化
课本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可以提供给教师更有效的传播空间。目前在对道德与法治的课上进行授课时,学生们存在着两种的教学极端。一种是学生忽略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把精力重点放在对于教材的说明上。另外一种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性化。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传授传统文化活动时,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在授予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引导和教育。
例如,在“谦尊”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尊”字的含义,可以讲出事例。例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了求一位好军师,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去诸葛亮的草屋去请。正是因为他这种执着的尊重和诚意,才赢得了诸葛亮的“出山”,由于这种尊敬和诚意,也让刘备后来最终实现三国的鼎立,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拿出自己的尊重和诚意去对待别人;周恩来同志愿意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奉献一生。周恩来同志在每次的下乡视察中。从来没有看不起任何人,每次的视察总是热情地和群众握手合影,积极的和群众聊天唠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令我们感动的是,有个经常受他照顾的农民伯伯,周总理去世之前还托医护人员进行照顾。伟人就是这样,就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呢?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就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3.在情境教学加入传统文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上的知识,并不会深入地探求。课堂气氛相对单调,学生很难从传统文化和深刻的人生哲学中感受到。因此,教师可以增加教学的情境设置,为课堂知识的讲解增加色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语言、图像等引导学生穿越千百年的历史,回到过去,与古代文人对接。在认识时代背景下,感悟情感,深化体验,进一步理解传统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遵纪守法”的课中,老师会教授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友爱互助,诚信友善。老师不仅要对这些优秀品质进行定义上的讲解,还要设立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些优秀品质,比如学校在节日发学生小礼品时,就可以借鉴孔融让梨的故事。班里只有32个人,但是礼品有15份,这里就需要两个同学,共有一份。在领取礼品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发礼品来观察学生,对礼让有爱的同学提出表扬和奖励。这里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可以宽以待人。类似的品质都可以通过教学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体会。
4.教学活动中体现传统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日常传播知识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把教材和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的引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巩固和升华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中华大家庭”课时,老师在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首先要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为引导同学们进入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在播放完歌之后,可以让学生们,表达听完歌的感受。进入课堂后,老师可以听到他们学习引导他们认识到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加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互补优势和互补作用,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樣的人,就要成为什么样的德法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传播事实真理,塑造优秀灵魂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培养学生成为德高望重的人的作用,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民族素质,不忘初心,在学习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进行,扎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张沛文.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吉林教育,2020(28):9-10.
[2] 翁淑霞.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当代教研论丛,2020(09):97+104.
[3] 刘晓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20(77):96-97.
[4] 刘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鞍山师范学院,20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