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资金管理
石本军
[摘 要]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财务及经营风险。近几年的财务决算审计和日常财务监管中发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健全、负债率偏高、资金使用效率偏低,个别企业还涉及金融案件、票据诈骗以及违规集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新经济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企业经营效益走下坡、融资成本和融资成本逐步增大等问题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就显得更加有必要。
[关键字] 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219(2017)05-0049-03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原则
为完善企业资金管理,规范资金运作,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提出资金管理原则如下:
(一)安全性原则
企业要保持合理的资金存量,加强现金流和资金链管理,保证资金流动顺畅和安全营运。
(二)效益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的效率优势,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价值导向原则
要从价值管理入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资金在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流动,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加强资金筹措管理,保障企业资金需求
(一)积极探索和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实现低成本融资
一是健全金融资源自动流向有利于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改善的机制。二是改变“仅两家高度垄断的全国性股票交易所”的现状, 构建多层次的、功能齐全的、相互补充的、满足多标化投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防止上市融资压力过大和直接融资风险过度集中,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能够在不同层次的市场融资和交易。三是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提高抗风险能力、分散原始创业股东风险等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新兴企业的规模。四是通过二板市场交易容量的伸缩性缓解证券市场扩张期风险,加快资本社会化进程,促进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
(二)优化资本结构,合理配置权益性资本和债务性融资
一般来说,短期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然而,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偏低,但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却较高,导致企业不得不面临具体的负债压力。首先,主动提升上市企业债务在整个资本结构当中的比重,以此来增加股东权益。依靠上述模式可以利用债务针对配股实施有效的代替,以此来防止股东权益朝着经理的层面实施转移。与此同时,上市企业利用债务增加能够有效防止过度投资的现象,上市企业自身资本结构会伴随外部环境的改变产生对应的变化,因此上市企业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自身情况,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使得资本结构区间能够保持在最为理想的状态,如果上市企业处在上述区间范围内则不需要实施调整,仅仅处于范围之外,则再针对资本结构实施优化。
(三)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保持适度负债规模
在筹资管理中,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产业所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不同阶段,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杠杆。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将筹资计划纳入预算管理,根据日常经营需要和投资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筹资,合理规划筹资规模,满足资金周转需求。资产负债率处于重点关注和特别监控区间的企业,董事会和经营层要重点关注和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债务性融资,防止负债率的进一步攀升。
(四)严格执行金融政策,规避风险
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对受托方的考核依据,是经理层致力的目标。而实现保值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规避风险。由于债务融资的风险较大,经理层基于自身利益、受托责任以及个人声誉,会顺理成章地限制债务融资规模与结构。
三、加大营运资金和投资管理,提高资金運营水平
(一)优化购销模式,强化保全措施
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购销模式并持续优化,在保障供应促进销售的同时,加速资金周转,高度关注潜在的风险,并及时评估风险重要程度,完善资产保全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二)加强应收款项管理,降低资金占用
实际上,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客户的信用情况有关。倘若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经营风险较小,树立口碑和行业信用是企业该时期的出发点。在此期间,企业可以选择相对“激进”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当企业发展逐步成熟之后,企业应在维持当前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寻求扩展。在此期间,企业可以选择相对“稳健”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注意现金回流,避免不合理赊销,提高企业赊销行为的质量。此外,企业还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关注合作单位的信用程度。针对不同的信用程度可以实施不同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比如,针对信用程度较好的合作单位,企业可以适当放宽赊销期间,选择相对“宽松”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相应的,针对信用程度较差的合作单位则应采取相对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缓解资金压力,加快资金周转。
(三)关注应付款项管理,充分利用商业信用
在购销活动中要充分关注资金的时间价值,高度重视商业信用的短期融资功能,加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水平。涉及到合同问题,企业要参与到合同评审之中,分析合同条款,提出评审建议与意见,对于那些拖欠时间长、清收难度大的款项,应当邀请律师事务所与法务部门进行合作,采取诉讼或专人清欠等措施。
(四)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信息化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固定资产管理也逐渐变得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管理软件也应运而生,特点是功能齐全、操作简便,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平台结合各种文字记录,对固定资产的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使管理动态更加透明、清晰;实现计算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意味管理工作已经结束,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发现有损坏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同时对闲置资产进行处理,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已超过使用年限、性能差的固定资产要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四、优化资金管控模式,提高资金管控水平
(一)强化资金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控力度
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要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细化资金预算,将现金流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偿债风险。要规范资金预算的编制与审核,以企业年度经营计划、投资计划作为资金预算编制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预算,并经董事会审核批准。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建立刚性约束机制,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和月度资金计划筹集、使用资金,按照预算审批流程履行增加或修改预算的审核程序。要加强资金预算执行的跟踪控制,对资金预算执行的重大差异进行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应对措施,加以改进提高。
(二)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优势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化效果
现阶段,集团企业针对资金集中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网络系统的优势,提升其实际的运行效果。通常情况下,集团企业本身的规模较大,拥有着较多的下属机构,这样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缺漏和失误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集团企業需要积极建立起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企业内部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积极制定出合适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集团企业各个下属单位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按照统一的形式和手段,在网上进行全面处理。其次,针对集团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工作,需要将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积极纳入到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之中,集团企业总部人员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方式,将各个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控制,提升资金集中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资金监控效率和质量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重要工具。企业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依托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步推进,并成为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全面涵盖企业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实现对资金的全范围、全流程的监督与控制。
(四)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
为了适应公共财政资金管理的需要,企业也在财务报表的体系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善,这其中包括了为准确掌握企业财政预算收支情况而新增的财务报表,以及对于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在项目和结构上的调整。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的类别,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出企业财政预算收支的情况。并且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去除了原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统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财务报表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更加直观地展现了事业单位在某阶段当中的收支情况,还能使企业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更好地显现出来。新会计制度的改善完善了财务报表的资产表现形式,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得到更为直观的展现,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的信息能够得到充分表达,更好地反映出企业财务预算和执行的实际情况。
五、强化省外、境外出资企业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
企业要加强对省外、境外出资企业的资金监督管理,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完善企业章程、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资金支出范围和审批流程,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等方式,参与大额资金支出决策,特别是向境外支付、调度资金要符合国家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符合企业内部审批流程,防止发生资金损失。要配合企业经营战略和财务规划,制定和完善境内外资金运营管理政策、模式、流程和工具,切实有效地满足企业全球化营运体系日益增长的资金管理需求,全面、科学地管理企业外汇风险,确保省外、境外出资企业资金安全。
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梳理工作流程,明确职责权限,界定相关部门、岗位和人员的责任,严格执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对在资金管理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有关规定的,要依法依规严厉查处,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分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