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缝匠》的哥特式叙事话语与审美风格
田文明 刘宇
哥特电影从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中演变而来,因其黑暗系的主题立意、超脱死亡的生活态度、浪漫主义风格化处理,在世界电影史上一度占据了重要位置。哥特文化同欧洲中世纪历史紧密联系,哥特电影通过借助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对生存和死亡的定义进行可视化呈现。电影创作者善于利用光影、结构、人物、造型等多种视觉符号,赋予了死亡和恐怖以梦幻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彰显哥特式的浪漫主义情怀。《魅影缝匠》作为典型的哥特式电影文学作品,其间渗透着关于创作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创作倾向,它从表面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人的集体无意识领域,唤醒关于生存和死亡问题的探讨,也是关乎自我与社会矛盾统一的客观话题。在哥特电影中,始终充斥着黑暗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的叙事风格,因而在众多类型电影中独树一帜,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本文以哥特式电影《魅影缝匠》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造型设计、主题立意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掘哥特电影中所特有的美学价值。
哥特文化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之后又被纳入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当中。作为哥特文学延伸出来的电影类型,哥特式影片始终以血腥、暗黑系列为主题,展现出浓郁的暴力美学特征;在人物选择上,大多是以怪物、吸血鬼、复仇者以及心灵受到伤害而扭曲的人物形象。这类电影通过人物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悬疑紧张的叙事氛围,暴露现实面前人性存在的弱点,揭示关乎生死的深刻主题。哥特文化发展到20世纪,为现代电影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元素。过去讲述的欧美哥特电影,主人公基本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吸血鬼怪物,现代电影学习和继承了哥特文化的若干元素,并借助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场景设计等多种电影叙事手段,对过去的哥特式电影进行了推陈出新,从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发展到个性多样的圆形人物;从经典的戏剧电影美学观融入了更多开放式和真实性的视觉元素;在神秘莫测的叙事氛围中增添了越发多样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动了哥特电影步入到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电影《魅影缝匠》具有十分强烈的哥特式文学电影创作风格,善于借助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呈现故事情节的黑暗恐怖,并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表现哥特电影对于生存和毁灭的细致解读,从而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
一、戏剧化的情境设置
戏剧电影强调的是通过故事的起承转合来强化人物心理,凸显戏剧冲突,完成对影片主题立意的概括,因而具备了情节化的特点[1]。情节剧作为典型的戏剧电影要素,主要价值在于为观众的情感走向服务。它擅长在电影中借助若干元素调动观影者的主观情绪,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共鸣,并借助特定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亲情与爱情的情感危机,表现个体人物的普遍生存状态。哥特式情节剧也被纳入到情节剧这一重要领域当中,有时候会借助某些超现实主义元素,形成对梦幻电影的主观架构。电影在选择叙事手法时,通常是以家为戏剧舞台,烘托神秘、紧张的叙事氛围,探讨埋藏在大银幕背后波涛汹涌的家庭秘密。
《魅影缝匠》由著名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影片将叙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伦敦,作为经典的哥特式浪漫主义风格化的城市,整部电影主要围绕一栋别墅缓缓展开。主人公雷诺兹与亲人西里奥共同经营一家服装店,这家名为“伍德科克之家”的制衣厂是所有上流社会高端人才梦寐以求的服装圣地。在一次偶然过程中,雷诺兹巧遇心中的缪斯阿尔玛,两人坠入爱河。却又因为双方之间的感情让主人公雷诺兹的生活陷入无比的混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两人的爱情经历,展现彼此依赖而又相互折磨的生活状态,具有典型的哥特式情节剧的特点。在讲述关于家庭爱情生活的同时,深入到个体心理的无意识领域,并构建出心理剧和家庭剧的双重模式;此外,“黑暗的家族继承”作为哥特式情景剧典型的戏剧创作手法,在电影《魅影缝匠》中也有所涉及。这部电影吸收和借鉴了希区柯克悬疑作品《蝴蝶梦》的叙事方式,《魅影缝匠》的主人公雷诺兹承袭了母亲的家族事业,这也如同《蝴蝶梦》里并未出现却又贯穿始终的“瑞贝卡”一样,影片中对于堕落和谋杀的极端表现,是哥特式情景剧的形象表达,一方面揭露出雷诺兹所处的上流社会虚伪本质的内核,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剧中人物深陷爱情却又趋利避害的人性。哥特式情境中所体现的家庭危机,都采用的经典的哥特式风格建构家庭舞台,黑暗中摆满燃烧的蜡烛、四周都是弥漫的雾霭。这种压抑氛围下的情节展现形式,更容易集中起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跟随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或喜或悲探讨关乎爱与死亡的深刻话题。
二、复杂化的人性体验
哥特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电影或者是惊悚电影,尽管传递出黑暗和孤独的叙事风格,却也时刻蕴含着上流社会的典雅和高贵[2]。哥特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長期生活在黑暗当中,他们拥有被压抑的欲望,因而时刻想要透过直观化的语态展现人物内心的兽性。这类主人公并不十分注重物质生活条件,反而将精神生活放置在重要地位。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寂寞和孤独实际上也有着关于现实的愤世嫉俗和无可奈何。在哥特式电影作品当中,人物形象往往都采用固定的叙事方式进行刻画。主人公有着颓废、恐怖甚至病态化的容貌,这是银幕上的直观呈现,但透过丑陋的表象,他们的身上还具有超自然的行为能力以及复杂化的人性体验,从而塑造出丰富多样的圆形人物。
《魅影缝匠》中所透露出来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主人公雷诺兹自身的生存经历所造成的主观感受。一方面他无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同他者展开正常的交流和对话,这种印刻在骨子里的孤独感时刻打压着雷诺兹的灵魂;另一方面与生俱来的胆小懦弱让他对未知的黑暗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试图以躲避光明、逃离城市的行动来获得短暂的欣喜和欢愉。这是一出关于自由与博弈、付出和索取的情感对峙戏,由于影片将大量的时间都放置在室内,因而渲染出一种禁闭幽深的观影感受。电影在刻画雷诺兹的这一重要人物时,注重从他性格的双重对立面进行分析:这位让上流社会所有贵族人士都无比仰慕却又望而生畏的天才设计师,实际上也潜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从表面上看,雷诺兹作为天才缝匠,具有高度的完美主义和雷厉风行的处事作风,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工作都有一套固定的创作模式和思维理念,将自己包装成严谨又成熟的服装怪才;但透过表象深入本质,雷诺兹又具有哥特式主人公十分病态化的色彩。这个男人固执己见、脆弱不堪,几乎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只能依靠阿尔玛这个完美情人推动着他向前发展。脱离掉他的工作状态,雷诺兹实际上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男孩。阿尔玛和雷诺兹有着共同之处,面对生活的不知所措让二人有了一见倾心的理由,但又无法真实的卸下全部伪装达到坦诚相见的状态。通过男女主人公力量的对比悬殊,来展现一段感情中男人和女人各自所处的地位,将所有细微的情绪激发出来,为观众带来更加复杂化的人性体验和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