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哪吒”
石利颖
《哪吒》,一部国产动画片红遍大江南北,它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更成为了成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哪吒》原本是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因其灵珠化身、神通广大、少年英雄、在封神榜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大家的喜爱。然而改编成动画大片的《哪吒》,却是魔童降世、放荡不羁、顽劣至极、人见人怕,齐刘海、黑眼圈、嘿嘿一笑满嘴锯齿牙,从哪一点都谈不上可爱,这样一个不招人爱的哪吒怎么就吸粉无数呢?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站在学前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哪吒》,不得不承认,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哪吒就是一个鲜活的孩童,一个惹事不断、让周围人头疼的“问题儿童”。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周围人的不同看法与不同的对待,进而出现了教育、家庭、社会的合作、制约、融合的过程。
已长大的人们,在哪吒身上找寻着自己成长的影子,似乎哪吒的每一步抗争都有着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印记;年少的孩子们在哪吒身上,看到了梦寐的英雄,甚至为哪吒做过的“错事”忍俊不禁,羡慕他的胆大、无畏与坦荡自在;最为泪奔的场景还应是剧尾哪吒即将舍生取义的那一幕,妈妈呼唤“吒儿”的撕心裂肺、斩妖除魔身经百战的爸爸默默落泪,以及师傅太乙真人的以命奉陪……关系由此更为明朗。
因接纳,“哪吒”是幸福的
魔丸降世,平凡百姓的害怕在情理之中。妈妈为了弥补哪吒的过失,没日没夜地镇守陈塘关,消灭妖怪;身为总兵的爸爸甘愿截天雷,将灾难渡在自己的身上;师傅被他整得急不得恼不得,从未埋怨过一句。父母、师傅的接纳,成就了哪吒正义压倒邪恶的英雄壮举。
其实,现实版的“哪吒”在幼儿园中是屡见不鲜的,“他又咬人了”“不爱吃的东西怎么能放在别人的碗里呢”“这样的声音不好听还会影响到其他人”……老师们费尽心力地让生活中的哪吒跟上大家的步调,可有时效果却不显著,为什么呢?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它。”申公豹被成见所牵制,难道我们的孩子就能逃离成见的束缚吗?成见就像标签贴在了他们的身上,难以揭下。
新学期分班时,一位教师找到了我,对新分到的班级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这个班有个全园知名的“问题儿童”,因咬老师、打小朋友、不参加集体活动而屡屡“闯祸”。原来的老师一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就以在家躲避两天为办法,自以为躲开其他家长的埋怨与追责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孩子的问题没有解决,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无法形成合力。
于是,我帮助老师一同分析家长的心理,他的妈妈不就像哪吒的妈妈一样吗,别人对自己的孩子不接纳、有成见,妈妈只有忍痛将哪吒画入结界,以免招惹是非,惹祸上身。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是最难受的!分析到这里,老师有感触地红了眼圈,但她也同样问了我一个问题:“咬了老师我们可以忍,咬了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和家长交代?”是啊,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但焦虑里更多地折射出了教师的儿童观。于是我追问了她几个问题:“作为教师,你有选择孩子的权利吗?”“你有因孩子的不同而投以不同喜好的权利吗?”“这个孩子的确有问题,可你发现他的优点了吗,你尝试接纳他了吗?”……问题过后是一段时间的寂静,我们都陷入了沉思,甚至还有为人师的反省。
接纳就是爱的表达,家长如此、教师更应如此。孩子像一片片树叶各不相同,斑斓的个性终将成就他们光明而不同的人生。家庭、幼儿园、社会应形成一张爱的接纳网,共同承托儿童的发展。
被接纳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因融合,“哪吒”是幸运的
面对哪吒的问题,片中没有设计李靖夫妇和太乙真人共商教育大计的环节,更没有各自为政的单打独斗,他们是自然而然、悄无声息地走到了一起,为了哪吒美好的未来而融合成了一个互助的团队。他们融合的是信念,是“哪吒是个好孩子”的信念;融合的也是路径,是顺应哪吒成长、帮助哪吒成为英雄的唯一路径。
这样看来,融合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一位妈妈曾向老师抱怨,孩子都上中班了,在家不自己吃饭,还需要奶奶追着喂。班上老师听后很重视,在幼儿园里鼓励孩子独自进餐,还和孩子约定“在家自己吃饭,不用奶奶喂,第二天老师会满足你一个小愿望”。放学时,老师把和孩子的约定告诉了妈妈,妈妈很高兴。第二天,老师向孩子了解情况时,孩子很不情愿地说:“奶奶非要喂我,我实现不了愿望了吧?”看来问题的症结在奶奶,只有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家长都融合在步调一致的教育中,孩子才不会出现左右为难的情况。于是,老师在继续鼓励孩子的同时,进一步做奶奶的思想工作,让奶奶认同幼儿园的教育,使她的行为与幼儿园的方法同频率共振动。
融合还应该是有规则约定的行为。为了不让哪吒随意出门惹事,师傅太乙真人设了结界,李靖夫妇没有因为心疼孩子而破坏结界。双方帮助哪吒的行为统一在了同一轨道上,而规则也成为了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现今教育场域,常常会因某一方不遵守规则而导致教育效果出现滞后。幼儿园规定8点前入园,总有家长因“堵车”“孩子不起床”“闹钟没响”为理由迟到,迟到的似乎常常是这几家,理由也似乎常常是这几个;我们对孩子说“白开水最好,饮料对身体无益”,然而,当着孩子的面,成人的奶茶、甜水源源不断……试想,在这般教育下成长,孩子的未来会怎样?
成人是儿童的榜样,你怎样做,儿童会如影随形。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唯有共同依约而行、依诺共融,孩子在相同的教育理念下生活学习,才会形成一以贯之的好习惯,不会因为方法的不同而产生认知的混乱。
因陪伴,“哪吒”是成长的
站在幼儿园大门口,观望接送孩子的队伍,绝大多数都为家中老人。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忙、时间紧,在老人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均请老人帮忙照顾看护孩子,自己要不回家很晚、要不就是一周才来一次。“您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吗?”“孩子正处于哪方面的敏感期?”“孩子在幼儿园有好朋友吗?”“孩子学会了哪些本领?”当一系列的问题问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时,他们纷纷摇头,这已表明家庭教育出现了割裂、不接轨的现象。
其实,哪吒的成长经历已经向我们清晰阐明: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李靖夫妇再忙,始终没有忘记对哪吒的陪伴;哪吒再顽劣也被父母和师傅的爱包围着、保护着。因陪伴,妈妈更理解哪吒的委屈,帮助他疏导情绪;因陪伴,爸爸更是鼓励哪吒不要向命运低头,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我是谁,自己说了算”;师傅给哪吒的陪伴便是顺势而教了。另一层面,太乙真人还做了李靖夫妇家庭教育的陪伴者。不得不说,哪吒是在众人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教育面前,幼儿园更希望看到家长的努力与配合。我们倡导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身体要陪着孩子,更要有精神层面的互动,成人与孩子之间要有情感的往来、方法的影响、观念的渗透……只有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才能成为爱的另一份补给。
因为遇见了这个“特别”的哪吒,更因为哪吒的蛻变,让我们对新型家园共育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思考一:建立基于接纳而形成教育合力的家园关系。接纳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要因其“特殊”而另眼相看、个别对待。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接纳是助推儿童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是在合力共筑同一个美好期望,那就是“促进每名幼儿的健康成长,一个都不能少”。
思考二:建立基于融合而形成教育同步的家园关系。幼儿园与家庭要充分理解与信任,要认同彼此的观念与行动,要勇于将自己的执念放一放,学习朝向相同的目标做出努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融合的是思想,打通的是屏障,同频共振的是通途。
思考三:建立基于陪伴而形成的有效教育补给的家园关系。教师与家长要善于做幼儿的高质量陪伴者,更要做相互支持的教育伙伴。陪伴不应以时间长短为标准,要看陪伴的过程中是否有情感的输出,是否有积极的回应,是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如此,家园关系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