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实践力
吴邵萍
作为一线的实践研究者,我们总是将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但我们常常困惑于并无前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提升教师的实践力以保证研究的质量。例如,我们在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人民教育家专题“信息化环境下的儿童自主学习支持性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停留在等待专家的研究成果,而是凸显以实践为核心,以实践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升教师实践力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坚持三个前提
我们以实践为课题研究的开端,坚持观察幼儿、自我操作、班级实践在前,研讨交流在后的原则,基于实践的需求展开研究。
1.观察幼儿是判断、支持的前提
众所周知,只有在充分观察、分析、判断幼儿言行的前提下,才能精准地为幼儿搭建适宜的自主学习平台。所以,我们践行观察幼儿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教师探索与幼儿需求相匹配策略的前提。我们不仅要求教师观察幼儿在前,而且将会观察评估、准确分析判断幼儿的行为,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教师观察表”、“幼儿活动记录表”、录音和录像等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地分析、判断幼儿的需求。我们还将教师对幼儿观察记录的完成率作为月绩效考核和学期班组评优的指标,以引导教师重视观察,养成将观察幼儿作为实施教育前提的自觉意识和习惯,从而随时随地地把目光和耳朵投向靠近幼儿,去了解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做法和困难,去接收他们发出的一切信号,从而精准地分析、判断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2.自我操作是研讨、交流的前提
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建设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举全体教师之力,共同寻找、共同实践、共同讨论,逐步建立了适宜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自主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我们坚持让教师利用每一个寒暑假时间去寻找、收集、实践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在开学时进行分享、研讨。在研讨前,每一位教师必须先自我实践,玩熟、玩透每一个APP。教师在介绍数字化资源时要逐一演示给大家看,并说明适合哪一个年龄段幼儿,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此基础上,再集体讨论、判断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有什么价值、适合哪一个年龄段幼儿、在哪一个班级实验等。自我操作在前,让教师熟悉每一个APP的玩法,利于他们了解其难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仅提升了研讨的效率,而且能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实践研究的质量。
3.班级实践是集体研讨的前提
我园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所有班级均参与实践的。为了高质量地推进研究,集体研讨是课题研究的方法之一。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研讨之前一定要在班里进行实践,先介绍本班实践情况,再依据本班实践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集体梳理出共同的经验和问题,逐步建立策略库和形成问题清单,然后再逐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下一阶段研究的问题。班级实践在前,保证了我们的研究始终围绕实践主线,立足于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提升实践水平。
二、实施三个并行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实践作为研究的重心,将其与收集文献、专家指导和反思总结等各个研究阶段和各项研究活动并行,使其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1.收集文献与实践并行
我们坚持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实践与学习是不可分开的,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认识。我们没有把文献收集工作只放在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是一直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全程中始终跟进收集文献、视频等一切关于信息化、幼儿自主学习、教师支持性策略等相关的研究观点和内容,及时落实到实践研究过程之中。在研究初期,我們并不因为没有收集到支持性文献就停滞不前,而是一边继续收集文献,寻找专家的观点,一边探索实践,小步前行,分步实验。
2.专家指导与实践并行
我们依据每一阶段研究重点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聚焦核心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研究开始阶段的设计问卷环节,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来园指导。她对我们设计的访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在教师们对如何观察、分析、判断幼儿自主学习特点和需求有困难时,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郭良菁教授来园连续做了两次讲座。郭教授针对观察评估的价值、教师日常怎么观察幼儿自主学习、如何分析和判断、如何提供高匹配的支持策略等开展讲座,不仅及时解决了教师认识和实践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而且让教师们树立了观察、评价永无止境,没有“高水平”只有“更理解”的观念。
3.反思总结与实践并行
我们将反思总结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及时反思总结、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推广运用。在不断反思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同步深入推进课题研究。从最初的一个班级实施单个项目到一个年级4个区域实施4项自主学习任务项目,到全园常态化自主学习活动;从幼儿园自主学习课程化,到寒暑假家庭中从小班到中大班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持续性项目。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进行了反思总结,梳理经验和策略,不仅逐步扩大课题研究班级和实施内容范畴,而且将幼儿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亲子活动之中。另外,不仅在每一个项目实施中及实施后都有反思总结,而且每一学期我们都要求教师整理实践总结、案例、音像、图片等资料,在集中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阶段性成果。我们一方面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另一方面不仅将个别教师、个别班级的经验推广到全体教师、全园班级,而且通过召开现场会、推送公众号等途径向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三、做到三个常态化
我们在不断实践、研究反思的基础上,将研究过程中征询家长意愿、召开毕业生家长座谈会、反思总结会等有效做法常态化,坚持持续性实践。
1.征询家长意愿常态化
考虑到家长对于幼儿使用数字化产品的顾虑,我们每一年都会对新生家长做数字化产品对幼儿发展价值及是否愿意让幼儿使用的问卷调查,并要求家长签暑“同意书”。做到实施幼儿自主学习、幼儿使用数字化产品前,不仅了解每一位新生家长对幼儿园运用数字化产品的看法、想法、做法,而且事先征询每一位家长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此项活动,是否同意让自己的孩子使用数字化产品。园部和班级教师认真阅读每一份问卷答案,了解每一位家长对数字化产品在幼儿园运用的观点,充分尊重每一位家长的意愿。如今对每一届新生家长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和签暑“同意书”已成为我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2.召开毕业班家长座谈会常态化
实施信息化环境下幼儿自主学习,对每位幼儿是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幼儿阶段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支持,支持的效果怎么样……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观念的建构,除了查阅文献外,我们更需要不断地与各方对话,而家长是我们持续对话的重要一方。我们坚持每年都邀请全体毕业班家长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组座谈。我们不仅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每一场座谈会,听取家长的观点和建议,参与其中的讨论,还及时地将家长的观点进行整理,采纳其有益的建议,完善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开展反思总结常态化
每学期结束时,我们必组织全体教师围绕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全体教师针对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后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经验和困惑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反思总结,不断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讨论澄清模糊的观念,明晰每一阶段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准确探寻信息化环境与3~6岁儿童自主学习的契合点,筛选出适合3~6岁儿童自主学习的信息化资源,梳理出支撑幼儿自主学习的硬件设备目录、软件资源库以及教师的支持性策略。通过每学期常态性反思总结会,我们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从不清楚幼儿自主学习是什么到现今建构了明晰化的概念,从不清楚幼儿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到现今教师能自如把握幼儿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度,从起初支持幼儿自主学习零策略到现今有较为丰富的策略库。
正因为我们坚持以实践为重心,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明晰了3~6岁儿童自主学习的特点,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支持的策略,厘清了信息化环境与幼儿自主学习的关系,因而有效地推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习惯的养成,提升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广大幼儿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实践案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