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想说爱你不容易
凌华丽
〔摘要〕睿睿是一名一年级男生,有一個刚满一岁的弟弟。自弟弟出生后,睿睿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睿睿母亲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心理辅导老师对睿睿进行了六次心理辅导。由于睿睿年龄较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辅导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儿童游戏疗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游戏疗法;二胎时代;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36-04
一、个案概况
睿睿(化名)是我校一年级二班的一个小男生,他有一个刚满一岁的弟弟。自从弟弟这个家庭的新成员到来之后,睿睿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有了一些变化。如上半年经常装病逃避上幼儿园,升入小学,开学的第一天、第二天也谎称不舒服,不愿意上学,后来带去医院检查,证明身体一切正常。睿睿经常会故意打弟弟,有几次还是恶意殴打,大人发现后批评他,他也是一副不辩解、不在乎的样子。升入小学这几个月以来,睿睿很少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对课堂纪律也置若罔闻,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也并无悔过之意。每次班主任老师说要叫他妈妈来学校的时候,他都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兴奋和欣喜之意。而在弟弟出生之前,睿睿是一个比较乖巧、聪明,并且愿意听从老师、父母指令的孩子,跟同学之间相处也很融洽,是一个较为和善、友好的男生。这一年来睿睿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他的家长非常着急,班主任老师也很关心睿睿的心理状况,因此带他来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和干预。
在睿睿母亲和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我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先后对睿睿进行了六次心理辅导。由于睿睿年龄较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常规的心理辅导技术并不能达到较好的辅导效果。针对睿睿的实际情况,我运用儿童游戏疗法对睿睿进行辅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个案背景
睿睿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且在他六岁以前,父母、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的关注焦点都在他身上,母亲较为宠溺他,对他所有的要求几乎都能满足,父母亲都是全身心地去爱他、呵护他,他享受着来自家庭百分之百的关注和爱。直到有一天,妈妈生了二胎——弟弟来到了他们的家庭,这个小小的人儿一出生就吸引了全家人的关爱,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绕着弟弟转,他饿了、哭了、睡了、尿了、拉了……所有关于弟弟的状况都会让全家人尤为上心,大家的精力从身为哥哥的睿睿身上一下子转移到了刚刚出生的弟弟身上。这样巨大的落差让睿睿开始有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张感,他觉得爸爸妈妈似乎不再爱自己了,他们的爱好像都给了弟弟,因此对弟弟的感情也比较矛盾和复杂——一方面对这个小宝宝很好奇,另外一方面,怨恨弟弟的到来把自己带到了“失宠”的境地,他想要“毁掉”这个“罪魁祸首”,他想要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宠爱和关注。
由于睿睿母亲是母乳喂养弟弟,因此晚上要带弟弟一起睡,之前一直跟妈妈睡的睿睿只得睡在离妈妈稍远的小床上。每晚临睡的时候,睿睿看着、听着昔日对自己慈爱的妈妈温柔地哄弟弟睡觉,心中都非常不快,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被剥夺了,他无法适应有个弟弟的生活,他的心理失衡了。他只能通过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提醒他们自己的存在。
三、主诉问题
根据睿睿的自述,以及其母亲、班主任老师的描述,他主要的问题如下:
1. 情绪方面:经常低落,容易发火。
2.行为方面:睡眠质量不是很好,有时候会做噩梦。食欲退化,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缩减,经常谎称身体不适不愿意上学,就想黏在妈妈身边。对弟弟的态度较为矛盾,有时候会故意殴打弟弟,有时候又愿意和弟弟一起玩。经常不写作业,违反课堂纪律和学校的各项校规。
3. 社会功能方面: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强。跟老师、母亲谈话的时候,不太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分析评估
通过同睿睿母亲、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谈话了解到,睿睿这些变化的时间节点是弟弟出生,在弟弟出生以前,睿睿是一个较为乖巧、和善的男孩,行为上比较正常。弟弟的出生给整个家庭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睿睿不再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不再是父母、爷爷奶奶眼中唯一的宝贝,由于弟弟较为年幼,睿睿原本享有的爱和关注现在分了一大部分给弟弟。这样突然的“失宠”让小小年纪的睿睿措手不及,他不明白这么大的冲击和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他只会把这一切简单地归因到弟弟的头上,认为是弟弟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一个人的爱和关注。他有些怨恨弟弟,他想要抢回属于自己的爱,对弟弟的感情也很复杂:有时候觉得自己应该爱这个跟自己长得很像的宝宝,有时候又责怪他的到来给自己带来了失落,他很矛盾。内心的失衡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即经常殴打弟弟,经常故意表现糟糕来吸引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博得关注,刷“存在感”。
睿睿心理问题的出现有明确的生活事件诱因,即弟弟的出生。他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弟弟的感情很矛盾,对待弟弟的态度也反反复复。经常故意伤害弟弟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又故意表现糟糕来吸引父母和老师额外的关注,以此来获得久违的存在感。当事人对现在存在的状况也感到痛苦,但又无能为力,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故诊断为因弟弟出生带来的心理适应不良问题。通过游戏疗法来对睿睿进行心理辅导,让他宣泄不满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让失衡的心理天平逐渐恢复正常。
五、 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当事人梳理自己的情绪状态
由于年龄较小,睿睿可能对心理辅导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心理辅导老师在第一次辅导中,要首先告知其心理辅导的原则、原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睿睿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思维也较为开放,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也表达出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的意愿。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我对他展开了第一次心理辅导。
睿睿向我袒露,目前他在家里的烦恼主要来自弟弟,跟弟弟无法和平相处,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会动手打弟弟。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轮番说教,对待他的态度跟从前他是独生子的时候完全相反。学校里的烦恼则来自老师,因为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总是受到批评和否定,很不开心,但又无法控制自己从不写作业的坏习惯中脱离出来。
第一次的辅导重点是建立较为和谐、信任的咨访关系,让当事人愿意张口表达自己的情绪、思绪和看法,为以后的辅导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与其母亲的单独会面,请求母亲在关心弟弟的同时,也能把焦点适时地放回到哥哥身上,经常关注他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他更多的爱和关注,让他重新体验来自父母亲充分的爱,给予他更多的能量来接受以后的心理辅导。
第二次辅导:缩小范围,聚焦“兄弟关系”
通过第一次的辅导,了解到睿睿在家里的烦恼主要来自弟弟,本次辅导则重点聚焦在他跟弟弟之间的关系上。
我向睿睿呈现7张带有不同表情的男孩的脸的图片,来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情绪。
师:睿睿,当你回到家,面对你的弟弟的时候,你一般是什么心情呢?
生:嗯,有点别扭,不开心吧……
师:这7张男孩的脸,哪一张比较接近你自己的心情呢?能把它选出来,摆在你的面前吗?
生:好的,这张吧。(他选了正在发火、处于愤怒情绪的男孩的脸)
师:嗯,不错,老师留意到你选择的是一张带有生气表情的男孩。你上次生你弟弟的气是什么时候?
生:我上次生他的气是前些时候,他把他的口水流到了我的小床上,好恶心,我讨厌他臭臭的口水,烦死了……
师:你不喜欢别人的口水把你的小床弄脏,你感到很不舒服,是这样吗?
生:对啊,我可是很爱干净的呢!
师:嗯,爱干净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睿睿,如果我能够帮你实现三个愿望,你想许什么愿?(潜伏期年纪的孩子喜欢做白日梦,这样问可以使他们潜在的想法和欲求通过一种自我慰藉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生:我希望我妈妈不要把弟弟生出来;我还想要有更多的坦克玩具车;最后一个愿望是我想要很多很多钱。(睿睿表达的第一个愿望是最重要的。)
睿睿对弟弟的出生还是没有完全适应,在这一年中,他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反抗着现实。通过第二次辅导,借助绘画疗法等方法,探寻到当事人内心深处压抑的体验和欲求,这些欲求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第三次辅导:转盘游戏——情绪大转盘
通过前两次的辅导,了解到睿睿对弟弟的情绪和态度基本是负面的。第三次辅导,通过设置一个转盘游戏来进一步挖掘弟弟出生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先准备一个圆形转盘,转盘的六个格子分别贴上“开心”“伤心”“生气”“害怕”“惊喜”“自豪”等代表不同感情的词,然后再准备一些塑料筹码,于是,游戏就可以开始了。睿睿对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个游戏感到很兴奋,他坐得很近,以更好地观察这个转盘。
师:睿睿,我先来转,让你看看我们怎样来玩这个游戏。(我旋转了转盘。)我转到了“开心”上。“当我抱着我的儿子,他对我发出‘咯咯笑声的时候,我感到很开心。”
生:哦,我明白该怎么玩这个游戏了。现在我来转,该轮到我了。我转到了“生气”上,“当我弟弟把我刚刚搭建好的积木推翻的时候,我很生气。”
我立即奖励给睿睿一个筹码。
师:嗯,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生气”的例子,我也觉得这件事很值得生气。
生:是啊,我花了好久才搭好的城堡一下子就没了。
我们继续玩这个转盘游戏,这一次转到了“惊喜”上。
生:当我弟弟上个星期第一次叫出“哥哥”的时候,我还挺惊喜的。
师:你为什么感到惊喜呢?
生:嗯……可能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叫过我,感觉有点不一样。
师:你当时感觉还是挺开心的,对吗?看来做别人的哥哥也是挺奇妙的一件事呢!
我继续奖励给睿睿筹码。接着我们又练习了很多次转盘游戏,他说出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弟弟的正面情绪,也悄然发现他对弟弟的认知有了一些转变。原来他以为弟弟的出生给他带来的全是不好的情绪体验,现在梳理一下,弟弟还是带来一些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这让他也有点惊讶,眼神变得有些柔软了。
第四次辅导:角色扮演——佩奇和乔治
第四次辅导,睿睿对我已经非常信任,通过观察看出,睿睿较前三次辅导时情绪高昂多了。其母亲和班主任老师也反馈说,他这段时间在家里和班级里的表现都有进步,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较少和弟弟产生冲突了。
师:睿睿,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认识他们吗?(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猪佩奇和乔治的玩偶。)
生:哇,是佩奇和乔治!
师: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一起看一集“小猪佩奇”,你愿意吗?
生:好啊,太棒了!
老师播放“小猪佩奇”片段,演的是佩奇和好朋友小羊苏西一起玩,弟弟乔治也想加入,但佩奇拒绝弟弟加入的故事。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老师想知道,乔治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佩奇不带他玩,他一定很难过吧!
师:嗯,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想象的孩子。现在老师跟你做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来扮演弟弟乔治,老师来扮演姐姐佩奇,我们把刚才看到的片段重新演一下。不过这次,我们尽量让故事完美一点,不让乔治再伤心难过了,好吗?你准备好了吗?
生:嗯,好的。
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利用小朋友熟悉的卡通形象——小猪佩奇和乔治来重现生活中常见的大孩、二孩的“矛盾”场景,让当事人在角色扮演的时候体验乔治的心情,从而把这种情绪体验迁移到自己和弟弟的关系中去,让当事人向内思考兄弟间的关系和感情,初步尝试站在弟弟的角度看待自己。
第五至六次辅导:结束阶段
最后两次辅导可以说是整个辅导的结束阶段。我跟睿睿做了简单的总结,从来访者的状态及其母亲的反馈来看,睿睿对弟弟的态度和情绪有了明显的转变,主动打弟弟的次数显著减少。辅导结束阶段的重点是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念和手足观念。在第五次辅导的时候,我给来访者观看了他像弟弟那么小的时候的视频和照片(由来访者母亲提供,先向他呈现了对画面中出现的妈妈及其他家庭成员做了马赛克处理的音频资料),辅导老师和睿睿一起讨论画面中小宝宝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当事人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的小宝宝是幸福的,是受妈妈及所有家庭成员宠爱的。随后,又给他观看了没有做马赛克处理的原始的画面,他认出了自己的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也意识到视频和照片中的小宝宝原来就是小时候的自己,这时候他有了顿悟——原来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被妈妈这么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宠爱着的,妈妈对他的爱并没有“不见”了,而是因为他现在长大了些,妈妈换了一种方式来关心他、爱他,幼小的弟弟将来也会用他的方式来关心哥哥、爱哥哥,弟弟的出现只是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家庭成员来爱他。从时间上来说,比弟弟大六岁的他永远要比弟弟多享受六年来自妈妈的爱和关怀,这是他的优势,也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在结束阶段,辅导老师主要是总结整个辅导过程探讨的问题和来访者对辅导的感受,让来访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处理好与来访者之间的分离,同时,也给睿睿提供一些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继续来接受我的辅导。另外,我还鼓勵睿睿将在辅导过程中学到的应对方式、思考方式运用到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去。
六、效果评价与辅导反思
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观察、来访者自己的反馈以及来访者母亲、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观察和反馈,辅导基本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即帮助睿睿梳理了他和弟弟、母亲的关系,宣泄了他对目前家庭结构的不满情绪。在辅导中运用游戏疗法探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了他对弟弟敌对、仇视的态度。同时,减少主观故意的不良行为,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向母亲直接吐露和表达自己对母爱的需求,而减少用错误的、逾越规则的方式吸引父母亲的关注。
当然,二胎时代的大孩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适应弟弟、妹妹带来的变化和冲击,需要时间去经历成长,更需要家长、老师耐心地引导和接纳、关爱。六次辅导只能陪伴来访者慢慢适应变化,以后的生活中肯定还会有感到适应不良的时刻,但是来访者已经能将眼光转向未来的发展和现在的努力,内心对弟弟、母亲的情绪得到了比较好的处理。来访者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更加信任自己,这些敌对的、仇视的情绪不再严重影响来访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同茂小学,中山,5284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