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

    郑姣

    

    

    

    有人说“幼儿的智慧长在手指尖上”,也有人说“心灵手巧”,其实这些都很有科学性。从生理角度来讲,人的大脑皮层被比喻为“智慧的海洋”,而大脑运动皮层中,手部运动与脸部运动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使得我们脸部可以拥有十分丰富的表情,而手部则可以完成各种复杂而又精细的动作。大脑发展是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同时手部动作越精巧熟练,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进而促进大脑的发展。用手和用脑,两者互相影响,“心灵”会让“手更巧”,而“手巧”也会让“心更灵”。

    近年来,关于儿童动手能力的讨论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都越发注重对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动作发展任务,比如跑、跳等大动作发展以及绘画、书写等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其中精细动作发展不仅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手部,儿童动手能力的高低往往意味着精细动作发展的良好程度。不同程度的动手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获取不同程度的环境信息,有利于儿童进行更丰富的探索,其探索行为也将更加主动和有效。

    了解儿童精细动作的發展规律,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地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能够为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性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比如有研究发现:精细动作与认知密不可分,相比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对后续的学业成绩,尤其是数学和阅读成绩具有预测作用(Cameron et al.,2016)。近年来,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也都越发重视儿童精细动作发展,提出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入学准备(Grissmer et al.,2010;Pianta et al.,2007),是影响儿童从幼儿园往小学阶段顺利过渡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围绕学前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进行探讨,为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提供更丰富的视角。

    精细动作的概述

    在心理学中,动作被视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动作也是我们心理功能的外在表现。精细动作主要指个体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由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而产生的动作(李蓓蕾,林磊,董奇,von Hofsten,2002)。比如,筷子的使用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精细动作,而筷子的使用不仅涉及到手指之间的协调与肌肉力量,还需要注意等认知资源的配合,动作背后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于动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是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心理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精细动作的认识,不仅要从外在的行为表现出发,还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经活动以及心理过程。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研究者们就认识到了精细动作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时的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探索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各种发展量表中,作为筛查儿童发展障碍的标准(陈玮,2012)。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精细动作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早期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脑认知发育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重合,早期精细动作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有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的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李斐,颜崇淮,沈晓明,2005)。

    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开始于先天性条件反射, 如抓握反射,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过程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工具使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的逐渐发育,精细动作也日渐发展,各项技能逐渐提升。因此在精细动作的发展过程中,年龄这一因素的影响显著。此外,不同的精细动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然而精细动作技能并不只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上,而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需要一定程度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被掌握。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把促进精细动作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欧美国家多将动作发展作为载体完成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教育(吴升扣,张首文,邢新菊,2014),这一点值得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借鉴。

    精细动作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婴幼儿从5个月左右就开始发展出自主随意的抓握动作。比如抓握眼前有吸引力的小玩具。此后,婴幼儿的手部动作将进一步发展和协调起来。可以说精细动作的发展是由这种自主随意的抓握动作开始的,此后随着抓握动作的成熟,幼儿开始具备用手操作工具的能力,并逐渐学会了写字、绘画和进食等使用工具的精细动作。

    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先发展的手部精细动作之一,抓握动作也是日后工具使用动作发展的基础。抓握动作先是一种不成熟的“全掌抓握”,比如用拇指和四指将蜡笔完全握住。此后在发展过程中,拇指和四指的功能才逐渐区分开来,儿童开始懂得根据任务需要来协调和控制拇指和其他四指的使用,即逐渐发展出一种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

    抓握动作分为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柱状抓握属于典型的力性抓握,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手抓握扫把。精细抓握主要是手指捏拿的动作,比如三指捏、二指捏,日常生活中插小棍、串珠等活动都会涉及手指的精细抓握。在学前阶段,随着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精细动作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不仅抓握的力度会越来越强,其抓握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也在进一步提升。这种基本的抓握能力是学前期儿童使用工具的基础。

    研究者耿达(2014)在对3~6岁儿童抓握动作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抓握动作呈现不同的发展状况,其中力性抓握如柱状抓握最为熟练,其次才是三指抓握和两指抓握这类精细抓握;幼儿的抓握动作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在抓握动作的发展速度上,3~4岁是幼儿抓握动作的快速发展期,5~6岁发展相对缓慢,有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幼儿的性别和抓握动作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男童在柱状抓握上显著优于女童,女童在两指抓握上呈现优势,这意味着男童更擅长力量性的抓握动作,而女童则在抓握的精确性上表现突出。

    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幼儿园小班阶段要为幼儿多提供基础的抓握练习,比如堆积木、玩黏土等。小班阶段的基础练习可以为中大班的握笔、用筷等动作提供基础。由于抓握动作发展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有意识地多对男童进行精细抓握的练习,如插小棍、串珠子,以及多对女童进行力性抓握的练习,如扫地、抓小沙袋。

    使用工具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通过使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完成特定的任务。所谓工具,是指那些协助完成各种任务的器械,比如笔、勺子、筷子等。这些使用工具的动作可以分为学习类使用工具的动作,如画画、写字,和生活类使用工具的动作,如用筷子进食。

    学习类精细动作的发展

    学习类使用工具的动作,无论是绘画还是书写都以灵活掌握手中的笔类工具为前提,握笔动作的发展是学习类精细动作发展的核心。一般而言,儿童握笔动作的快速发展期在2~6岁。握笔动作的成熟姿态是动态的三脚架模式,即儿童懂得利用拇指、中指和食指将手摆成三脚架形状来固定住笔,并且可以完成细小的、高度协调的手指动作。4~6岁时,儿童能够运用拇指和四指充分控制笔的运动,而动态的三脚架模式则出现在7岁前后,此后精细化的发展还会持續到10~14岁(Ziviani,2010)。5~6岁幼儿能发展出成熟的握笔姿势,90%的6.2岁幼儿能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侯如兰,2004;王希,郭力平,2009)。这种快速的发展除了大脑发育之外,可能和大量练习有关。

    画画、写字都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握笔动作的发展,还和图形密不可分。一个儿童画一幅画或者写一个字,首先需要有运用手中工具(画笔)的能力,即握笔能力,其次还需要手眼协调的能力,即图形临摹的能力。两者互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绘画动作或者写作动作。Knobloch和Pasamanick(1974)报告了儿童的图形临摹发展状况:圆(36个月)、十字形(48个月)、正方形(54个月)、三角形(60个月)、菱形(72个月),6岁左右大多数儿童的图形临摹能力发展基本成熟,能够完成三角形和菱形等基本图形的临摹。国内研究者(余丽丽,2015)也指出4岁是幼儿图形临摹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幼儿早期的涂鸦能够为后续的绘画、写字提供帮助。在书写方面,儿童的书写能力在2~6岁间开始发展,大多数儿童在4岁时能够写一些基本的字母,5岁儿童开始尝试写自己的名字,往往6岁时可以写完整的字母表和数字。由于汉字书写既讲究笔顺又讲究上下左右的结构,这种复杂性使得汉字书写成为一个相对艰难的学习任务。儿童早期的书写行为,比如写字母、数字以及写自己的名字本质上是对这些抽象符号的临摹,是一种绘画动作的延伸。研究发现汉字与英文相比,汉字学习会激活更多的脑区,尤其是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前额叶(chee,et.al,2000)。3~4岁儿童不能区分相对的左右结构,一直到5岁才能开始(chang&yu,2005)。这意味着对学前儿童来说,识别汉字比书写汉字更重要。对学前儿童来说,通过绘画练习来提高图形临摹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字母、汉字等字符。学前儿童对字符的识别能力将为学龄期的书写打下基础。

    生活类精细动作的发展

    生活类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养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早期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包括穿衣服、使用工具进食等。生活类精细动作的发展受到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父母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较多的个体差异。

    一些在成人看来的简单动作,对于儿童而言则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在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才能够完成。不同的动作对个体的能力发展要求不一样。其中进食动作往往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筷子的使用就是一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精细动作。在一项筷子使用的研究中,Wong(2002)根据儿童进食行为的独立程度定义了“进食动作分数”:1表示完全需要成人帮助,7表示可以独立完成进餐。研究发现能够用筷子独立吃完一餐的平均年龄是4.6岁,大多数儿童5岁时可以用筷子进餐,而大多数六七岁儿童都能用筷子进餐。林磊(2001)研究了特定文化下精细动作(筷子使用)的发展,研究者根据手指的分工、配合完成任务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将筷子使用分成8种模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筷子的动作方式越来越高效和稳定;3岁组儿童几乎不会使用筷子,而4~5岁期间儿童使用筷子的精确性发展十分迅速,5~8岁之间的增长则比较缓慢。研究告诉我们,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筷子的使用,幼儿园中班开始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使用筷子进食。

    总之,3~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的精细动作能力是复杂工具性技能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精细动作发展迅速,不同的精细动作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促进精细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照精细动作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设置不同的精细动作教育内容,尤其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游戏来提升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幼儿练习的环境和机会,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