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张竹 李东仕 刘新通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后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PIS后心力衰竭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稳压及控制血糖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3.36±2.18)、(75.54±7.19)分;对照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8.65±2.56)、(70.21±7.04)分。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PIS后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方式,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59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 PIS)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 该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非常高, 且超过50%的患者合并心力衰竭, 该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需予以患者及时的诊治[1]。针对PIS后心力衰竭患者, 常采取药物治疗, 常规用药主要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其中阿司匹林是常见的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药物, 有抗血小聚集的效果;氯吡格雷则为二磷酸腺苷抑制剂, 也具备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然而常规方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PIS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2]。近年来, 本院在对PIS后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推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PIS后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检查确诊为PIS, 且患者也经《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心力衰竭的标准[3];患者均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存在出血倾向及伴溃疡史的患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50~74岁, 平均年龄(62.2±5.6)岁;合并疾病:糖尿病8例, 高血脂10例, 高血压9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1.8±5.7)岁;合并糖尿病7例, 合并高血脂10例, 合并高血压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改善脑部循环、稳定血压、控制血糖及预防水肿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 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首次用药剂量为0.3 g/次, 用药1周后调整为0.1 g/次, 1次/d;口服氯吡格雷, 75 mg/次,
1次/d;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20 mg/次, 1次/d口服, 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期间禁止为患者使用其他的治疗药物, 同时加强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疗效 参照NI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若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0%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45%~90%为有效;NIHSS评分降低<4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 治疗前后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 分值为0~42分, 得分越严重表明神经功能越好;应用ADL评价患者生活能力,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 3. 3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对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同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 评估患者预后。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3.36±2.18)、(75.54±7.19)分;对照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8.65±2.56)、(70.21±7.04)分。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