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人事管理的有效措施

    郑文佳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7-152-01

    摘 要 人事管理是企业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和保证企业人才培养、应用效果的关键举措,以市场经济发展作为背景,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本研究尝试立足现代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人事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人事管理 企业发展 信息时代 措施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为了保证企业发展过程的人力资源支持,当前企业开始关注人事管理模式创新与变革,旨在解决传统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创新企业人事管理模式,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企业员工潜在价值,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一、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人才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路径,现代企业在创新人事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营造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氛围,激发员工的自我提升意识。企业新进员工要提前参与内部培训,基本熟悉岗位工作内容和企业业务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上岗,以保证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的员工培训方案制定要具体结合公司的业务需求,以核心业务作为主要内容,提升员工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关注中层主管培训工作,助力企业管理层发展,企业可以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帮助落实培训目标,但是就长期发展需求而言,企业还是应该逐步建立起内部人员培训系统。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企業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核心,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利于企业员工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交流,比如举办部门茶话会、团建活动、领导组织的座谈会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进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业务往来,新近员工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够提升适应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企业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员工的实际问题,利于调解企业内部矛盾,领导层更能够了解员工需求,获得员工信任,助力企业的规划实施,对和谐的内部环境创造有积极意义。

    三、建立信息化人事管理机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模式应该体现信息化建设趋势,逐步构建完善的数字管理体系,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事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有机融合,提升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当前“互联网+人事管理”模式得到初步应用,建立全国性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企业管理平台和数据库之间建立连通关系,管理者可以及时获取人力资源有关的数据信息,扭转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推行人力资源的差别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以RBV视角切入,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可以针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在知识、技能、特长等方面的要素特点,对人力资源实现差异化管理,提升人事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员工分类与个性化管理目标,使管理者客观认识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发挥企业员工的优势,解决人事管理中复杂的问题[1]。以大数据技术作为基础,企业可以积极应用云平台,不再需要购置软件产品,节省人事管理成本,以低成本购买云服务,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精准支持。

    扩展人事管理信息共享渠道。资源共享是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呈现出来的新优势和新特点,利于人事管理部门与企业其它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多部门在企业业务拓展和管理活动中建立联动关系,企业内部信息可以实现高效共享,提升信息利用率,对企业重大决策起到支持作用。比如企业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可以线上收集人力资源有关的信息,包括查询员工档案资料、工资绩效资料、考勤资料等[2],实时查询和应用,避免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过多漏洞,跟踪式完善人事管理工作模式。此外,企业员工能够在人事管理模块申请薪资调整和工作调动、培训机会,还可以参与在线培训学习活动。基层员工和人事管理部门之前实现有效的沟通,保证人事管理方案更具科学性和人性化特征,满足企业员工实际需求,实现岗位的合理配置,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四、结语

    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模式的完善和升级,旨在推动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变革。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现代企业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企业人事管理人员要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挖掘人事管理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份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当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研究尝试对新形势下的人事管理工作方法展开探索,以期全面落实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丰刚.浅析企业人事组织管理机构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化工管理,2015,32(26):77-78.

    [2]刘春秀,高若瑜.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路[J].科技与创新,2018,119(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