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韶关讲武堂的办学史
李京蔚
【摘要】韶关讲武堂,又称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州分校、韶州讲武学校,是1918-1921年间,驻粤滇军为补充新鲜“血液”而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军校。尽管韶关讲武堂的办学时间短、办学期数少,但因历史的机遇和地缘的优势,韶关讲武堂“走”出了一大批知名将帅。本文在《韶州讲武堂同学录》《驻粤滇军死事录》等原始史料基础上,结合一些该校教官、学员的传记和回忆录,对韶关讲武堂的创办背景、历史沿革、办校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讲武堂;驻粤滇军;李根源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94-03
韶关古称韶州,地处广东北江上游的南岭山间盆地中,为粤、赣、湘三省咽喉,是历代兵家争夺的重镇。1916年起,驻粤滇军因护国战争、护法之役及保卫孙中山创建的广东革命政权之需常驻于此。为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补充“新血”,驻粤滇军于1918-1921年间在此开办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州分校(又称韶州讲武学校、韶关讲武堂,下文均以韶关讲武堂称)。尽管韶关讲武堂的存办时间只有短短三年,但育才甚多,并因此名留史册。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简介
韶关讲武堂的存办时间虽短,但因所处时代、地域之复杂,使得如需清楚了解其发展,就得从有“革命熔炉”之称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追溯。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在内有革命党人起义,外有列强欺凌的困境下,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为稳固政权,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其中军事方面的改革是裁汰绿营等旧军,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设在云南的是陆军第十九镇。为方便就地为新军培养中下级军官,在云南总督沈秉堃、李经羲的努力下,云南陆军讲武堂“应运”而生,并聘请李根源、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留日士官生任教。受这些教官影响,云南陆军讲武堂师法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展军事教学,按步、骑、炮、工、辎重等兵科招生,分普通军事学科和应用军事学科两大门类,各兵科均有不同专业课程。除课堂教学外,云南陆军讲武堂还非常重视操场训练,学员动作稍不规范便会被要求重练,因此也有“黄埔的课堂,讲武堂的操场”美誉。
自1909年9月28日起,至1935年1月31日止,云南陆军讲武堂共计办学26年,招生22期,声名享誉国内外。在清朝末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便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清末三大讲武堂”;在中华民国时期,它又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并誉为“民国四大军校”。曾在此就读的学员莫不以有这样一段求学经历为荣。如第三期学员朱德,就曾在其自传中这样提到“一九。九年我到云南的省会云南府,进云南讲武堂,直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发生后才出校,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
二、韶关讲武堂的创办
韶关讲武堂的创办并不突兀,而是在护国第二军入粤驻扎,亟待补充新鲜“血液”的历史背景下,由有“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人”之称的李根源,在驻粤滇军总司令、粤赣湘边防督办任上一手创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发,奏响了清政府灭亡的“哀钟”,史称“辛亥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因种种缘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掌控国家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内通过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总统选举法》以加强独裁,对外则借“善后大借款”、签订“二十一条”卖国谄外。不仅如此,为实现永久统治中华大地的阴谋,袁世凯还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
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为首的爱国将领毅然举行“护国讨逆”大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并组成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领导的,滇军为主力的“护国军”。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李烈钧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唐继尧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坐镇后方。
1915年12月26日,李烈钧将军在昆明忠烈祠筹设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并于次年2月16日,率3000余将士出兵两广。在进军途中,李烈钧所部屡战屡胜,先后于云桂边境的剥隘、皈朝等地和广东的广州、韶关大胜袁军爪牙“济军”。1916年3月,护国第二军正式进驻广东,完成原定军事目标。同年6月,为捍卫战果,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下辖两个师,分别镇守韶关和广州。在往后的岁月里,因护国战争、护法之役、保卫孙中山创建的广州革命政权之需,驻粤滇军驻守广东10年,直至1926年被编遣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离粤北伐。
尽管护国第二军及其改编的驻粤滇军战功显赫,但却是建立在浴血奋战、伤亡渗重的基础之上。据《驻粤滇军死事录》记载,在1916年的护国之役中,护国第二军军官伤亡54人,士兵伤亡阵亡771人。在1917-1919年的护法、保卫广州革命政权的诸役中,驻粤滇军军官伤亡60人,士兵伤亡302人。如此重大的战损,使得驻粤滇军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这就使得创办一所培养专业军事人才的军校成为了当时驻粤滇军的头等大事。
李根源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主要创办者和管理者。他主导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前三期的办学,并制定了一系列讲武堂长期沿用的规章、制度。因创校、育才功绩卓越,李根源享有“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人”的美称。1918年初,李根源被任命为驻粤滇军总司令、粤赣湘边防督办。得益于此,他不仅从军事上掌控了驻粤滇军,而且也掌控了广东北江流域的南雄、曲江、始兴、乐昌等十五个县的政权和财权。为维护新得利益,李根源对驻粤滇军进行整编,下辖两师、一旅、一卫士营、一统领部(两营)、一炮兵连,并在粤北重镇韶关创办讲武堂,广招学员授学。
三、韶关讲武堂的办学
韶关讲武堂创办于1918年7月,学校教官总人数不详,但有史可考教官63人,共办学两期。第一期招生347人,于1918年9月20日开学,1920年4月30日毕业。第二期招生512人,于1919年9月20日开学,1921年9月20日毕业。根据现存《韶州讲武堂同学录》(残本)、少数驻粤滇军将领的回忆录及部分教官学员的著作、传记,可将韶关讲武堂的办学特点简述如下:
第一、治学理念上,韶关讲武堂继承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办校理念,以“坚忍刻苦”为核心。李根源曾在该校第一期学员入学训词中讲到“为学之要,固非一端。而今日之所以为诸员生告者,不再多言,惟坚忍刻苦四字而已。”在第二期学员入学训词中,李根源又再次提到“去岁第一期生入学之始,尝揭坚忍刻苦四字为鵠,反复推陈其义为诸生告。今于诸生入学之始,所以为诸生告者,无第二义,亦坚忍刻苦者。”
第二、教学思想上,韶关讲武堂以“与时俱进”“爱国立志”“军国主义”等为主要教学思想。就“与时俱进”思想,第一期学员入学训词中有如下描述:“自欧战之兴,亦历五载。陆上之战,寝且移于空际。海上之战,寝且移于水中。战术之变迁,随科学与物质而演变……今日之军人,尤不可不日黾焉从事于学。”就“爱国立志”思想,训词中是这样告诫学员的:“学莫先于立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坚忍也……大而推之爱国之诚,敌忾之勇,死绥之义,此物此志也。小而验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者,此物此志也。”就“军国主义”思想,第二期学员入学训词有以下论述:“今之持军国主义者,尝以战争之事为病国之民救济之一策。吾国民将来对外战争之精神,发扬而光大之者,将于是乎在,是尤私心之所深望也。”
第三、日常考核上,韶关讲武堂的考试十分严格。如其入学考试,需要进行文化科测试、军事科测试和面试。《陈奇涵传》中提到,有“军法上将”美誉的陈奇涵,在报考韶关讲武堂时,顺利通过了文化科测试,但差点就因为军事科测试成绩不理想而无法入读,还好其在面试时谈吐间志向高远,颇具军人风度,深得教官欣赏,才破例录取。学员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业后,还需参加结业考试,及格后方可结业。《红军虎将李明瑞》曾提及,有“红军虎将”之称的李明瑞就曾于1920年参加了炮兵科结业考试——发炮实验。因在发炮实验中的优异表现,李明瑞被授予了优等生奖状。
第四、教官组成上,受滇军显赫战功、李根源个人魅力、驻韶关滇军财政富裕等多方面影响,韶关讲武堂吸引了大批国内杰出军政人才前来任教。对李根源所着《曲石文录》中韶关讲武堂教职工名录进行考证,可发现,在韶关讲武堂任职的教官主要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可谓是精英荟萃。教官中既有如李根源、郭松龄等军事大家,亦有如童序鹏、鲁子才等军事术科专家,还有如王恒、邓绍先、王文炳等学科专才。
第五、课程设置上,因督办李根源的任职经历,韶關讲武堂的课程设置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范本。具体课程设置为:1.按步、骑、炮、工、辎重等五科对外招生,学制两年,见习期半年。2.新生入学后,按报考专业分为甲(炮兵班)、乙(步兵班)、丙(骑兵班)、丁(工兵班)等诸班,各班科学员并不是立即开始专业学习,而是要先经历被喻为“脱胎换骨”课的新兵训练期。3.新兵训练期结束后,学校会根据学员的学习意愿、成绩,最终决定他们的具体兵科。4.专业课程中,战术学、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等四门课程是每个学员都必须学习的。除日常专业科目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经济学、法制学、社会学、算学、殖民政策、国文等辅修课程。5.学员完成两年学习后,还要参加毕业考试,过关后才能领到有优秀和合格之分的毕业证。6.领取毕业证后,学员按正常程序还需分配到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见习。见习期满,才能算是正式结业。
第六、学员来源上,韶关讲武堂初始创办目的,是为了补充驻粤滇军“新血”,但它在招生方面,却又不拘泥于此。对《曲石文录》记载的韶关讲武堂第一、二期学员名录进行统计,可得出以下数据:第一期登记在册学员人数347人,其中云南籍216人,江西籍31人,广西籍29人,湖南籍27人,广东籍11人,江苏籍8人,安徽籍8人,四川籍6人,贵州籍3人,浙江籍2人,湖北籍2人,陕西籍2人,河南籍1人,越南籍1人。第二期登记在册学员人数512人,其中云南籍175人,陕西籍151人,湖南籍51人,广东籍45人,江西籍27人,广西籍21人,河南籍8人,山西籍6人,湖北籍5人,安徽籍5人,浙江籍4人,贵州籍4人,福建籍3人,四川籍2人,山东籍2人,奉天籍2人,江苏籍1人。这些不同籍贯的学员,可分为三大群体:1.驻粤滇军中下级官兵。有“傣族名将”之称的周体仁,正是此类学员的代表。他原是驻粤滇军第四师中级军官,在师长朱培德的推荐下带职考入韶关讲武堂。2.其它军队中下级官兵。如韶关讲武堂进行第二期招生时,时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和护法军湘南总司令的程潜均有保送部属参加考试。另外,鄂西靖国军也有10余人参加考试。3.社会各界人士。有“军法上将”美誉的陈奇涵正是此类学员的代表。1919年6月,陈奇涵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江西南下广东,投考韶关讲武堂。
第七、学员去向上,韶关讲武堂学员在毕业后,主要有三大去向:1.分配至驻粤滇军任职。具体事例以学员文之炜为典型。曾率部参加抗战的文之炜将军,原是韶关讲武堂第二期炮兵科学员,毕业后分配至滇军任职。2.前往其它各派系军中任职。具体事例以“新疆王”盛世才为典型。曾掌控新疆11年之久的“新疆王”盛世才在韶关讲武堂第二期学习期间,得到了教官郭松龄的赏识,经其推荐,前往奉军任职。3.前往其它军校深造学习或任职教官。具体事例以余韶将军及越南革命者武海秋为典型。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印缅作战的余韶将军,原是韶关讲武堂第一期步兵科学员,后又于1929年前往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曾任越南临时革命政府主席的武海秋,原是韶关讲武堂第一期学员,毕业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科员职。
四、韶关讲武堂的停办
1920年3月,在韶关讲武堂办学一年余之际,李根源改任督办广东海疆防务兼雷琼镇守使,原驻韶关滇军被改编成海疆军调往海南岛、雷州半岛驻防,韶关讲武堂因故亦迁到海南岛琼山县城继续办学。1920年8月,李根源奉命率海疆军一部调防东江,一部仍驻守海南岛,总部设在增城。1920年10月因驻防东江的海疆军作战不利和利益冲突,海南岛上的海疆军宣布独立改组,最终以被遣散收场。李根源亦因此于同年10月24日,黯然离开广东。以海疆军的遣散和李根源离粤为标志,韶关讲武堂停办。尽管韶关讲武堂于1920年10月停办,但据相关史料记载,时已迁往海南岛琼山县的韶关讲武堂并没立即遣散第二期学员,而是在原校部分教官的努力下坚持教学,直至1921年9月第二期学员毕业。以此为标志,韶关讲武堂最终结束办学。
五、小结
根据前文所述,小结如下:
(一)韶关讲武堂的创办并不突兀,而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它是在滇军因护国战争入驻广东的前提下,由有“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人”之称的李根源任职广东时,出于补充“新lilt,,的需要而创办,其后又因李根源的去职、驻粤滇军改编的海疆军遣散而最终停办。
(二)韶关讲武堂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均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范本。它贯彻实施云南陆军讲武堂“坚忍刻苦”的治校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又立下“与时俱进”、“爱国立志”、“军国主义”的教学思想,整个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五个兵科,学科、术科、辅修等三大门类。
(三)、韶关讲武堂的考核非常严格,学员入学需要参加文化科、军事科笔试和面试,毕业需要进行所属兵科专业考核。正是这种严格的考核,使得这所办学时间短、学员人数少的地方军校走出了多位国共两党将领和外国领袖,并因此名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