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场景下“封面新闻”战“疫”路径分析与思考

    孙明

    【摘要】封面传媒集团依托智媒云3.0平台,以融合性深度内容和技术性人文服务,突出视频化表达与智能化协作,探索出一种从智媒技术逻辑到新闻专业生产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封面新闻”客户端抗疫系列报道分析,总结其在技术赋能下应急报道的创新思路,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冠肺炎 抗疫情 封面新闻 智媒云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湖北省内黄冈、鄂州、赤壁、仙桃、潜江等城市随即宣布“封城”,国内进入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突发应急态势下,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抗疫战役也纷纷打响,如何创新舆论引导方式考验着参战的每一家媒体的策划、制作、报道水平。

    一、疫情场景下,大众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问题

    相较于2003年“非典”疫情,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媒体与社会的关联、大众媒介地位、舆论引导作用甚至是谣言治理方面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媒介化社会现实,一方面让公众获取信息方式更多元、信息时效性增强,另一方面也让媒体的信息内容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对舆论的把控以及谣言的治理上变得更具技术含量和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一)网络媒介的强势挤压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张洪忠教授研究团队发布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谣言分析》,通过调查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样本网民,获得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没有单一渠道处于垄断性地位,新闻网站、电视、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呈现四足鼎立态势,人际传播、短视频、微博紧随其后,还有搜索、论坛贴吧、组织传播都有一定比例。②不难发现,无论是新闻网站、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微博都属于网络媒介传播的范畴,那么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疫情场景下,公众获取疫情相关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渠道,故本次媒体抗疫的主战场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本次媒体抗疫的主阵地。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稳固地抢夺话语权,是本次媒体抗疫的关键。如,在本次疫情暴发早期阶段,由于媒体专业性消息的滞后,网络上各种民间偏方等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病毒式传播,极大地挤压了媒体信息的传播空间。

    (二)舆论引导与传播把控的压力

    通过对网络上疫情披露时间线索的梳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传播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9年12月下旬至2020年1月19日,以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成为此阶段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一阶段疫情信息尚未在大范围公开,武汉当地的大众媒体基本处于缺位失声状态;第二个阶段是,2020年1月20日国家领导人对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钟南山院士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1+1》电视节目中对疫情形势发声,疫情信息得到公开,传播进入到多元角逐的媒体表现阶段。③疫情蔓延属于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具有事件突发、问题紧迫、涉及面广、公众关切的特征。当专业媒体的传播效能疲软、新闻内容跟不上公众关切的时候,网络媒介社会现实下媒体对舆论引导与谣言把控就会面临空前的压力。

    (三)多形态内容生产与持续供给的挑战

    疫情之下,媒体短时间内获取传播话语权最有效方式就是展开全方位正面信息的持续传播。谣言止于知者,止于正面、准确的信息传播。疫情下专家院士、医护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的各种“最美逆行”救援,民间自发的各种医疗与生活物资援助,疫情重灾区武汉在短时间内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与方舱医院等信息,④都有利于正向舆论的生成与谣言的消解。但是,严峻疫情之下社会信息流量呈几何级聚变,媒体如何将各种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媒介化形态的转化成为巨大挑战。同时,网络媒介社会现实下,公众的信息需求是多样复合的,不仅是文字、图片的阅读,还需要短视频、直播的形象观察及数据型媒介产品的信息解读。在网络媒介化社会及疫情的双重作用下,媒体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方式方法,更是整体的产品生产逻辑与链条的升级。

    (四)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滞后

    由于“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拥有传播者与接受者双重身份,个体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基于谣言=重要性X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的传播方式,在人们极度关注还不太明晰的情况下,极易带来网络媒介失智性谣言的传播。媒体于媒介化社会中已不再仅有信息传播来源渠道的属性,在疫情应急场景下媒体更应是一个能汇聚多种信息并能处理信息的业务性综合平台。综合不是简单的各类信息的汇集,处理信息是流量与数据的综合业务解决能力。受众在媒体平台上应该能找到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信息与数据,并能完成UGC(用户生产内容)类信息的上传与交流,以此来实现自我在疫情信息洪流中的存在感。

    二、以智媒云技術为驱动的“封面新闻”战“疫”路径

    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早进入到疫情核心区域采访报道的媒体之一,封面传媒自1月22日开始就陆续派出14位记者深入到抗疫一线,通过采集最前线的新闻素材进行多种形态的全景式报道。同时,驻守“封面新闻”北京中心的记者聚焦关注国家层面的战“疫”部署,与成都编辑部协作生产,从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救助、方舱医院的开设及志愿者行动等一手新闻素材人手,描绘出了一幅武汉前线万众一心、共同战“疫”的全景图。

    在优质新闻内容不间断采集的同时,“封面新闻”依托智媒云3.0技术平台在客户端推出战“疫”频道,设置了包含战“疫”史志、深度报道、云服务、战“疫”求助、武汉直击、微记录、战“疫”评论、战“疫”直播、战“疫”视频博客( Vlog)、图形动画(MG)等十余项融媒体产品专栏板块,截至3月20日,战“疫”频道所有产品内容在全网阅读量已超过50亿次。

    (一)智媒云3.O技术支撑下的云服务平台

    此次战“疫”报道,“封面新闻”的智媒体作用充分彰显。按照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的定义,智媒体就是用人工智能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技术驱动是智媒体的本质特征,人机协同是智媒体的重要标志,智能传播是智媒体的目标追求。⑤基于从智媒云1.0到2.0版本迭代与数据积累,智媒云3.0是“封面新闻”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它以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为双引擎,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重构,旨在视频传播、社群营销等领域为人机协作、媒体融合、社会治理赋能。

    “封面新闻”在战“疫”频道中开设的云服务平台专栏,集结了实时疫情地图、确诊患者同程查询、小区疫情查询、疫情咨询机器人、斩谣台、云义诊、微信战“疫”头像互动等多个云端数据服务工具。实时疫情地图每5秒钟抓取一次源于国家卫健委、各省市卫健委公布的权威数据,一张地图上新增、确诊、治愈、死亡等重要数据一目了然。确诊患者同程查询为排查疫情暴发期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以准确数据杜绝了谣言的产生。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小区疫情查询系统,通过链接来自国家卫健委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将包括成都本地在内的国内各省区市确诊案例所在小区定位在地图界面上,用户可根据GPS定位准确查询确诊案例与自身的物理距离。疫情咨询机器人是“封面新闻”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 AI)媒体机器人“小封”在疫情下的场景运用,以往“小封”的主要工作是机器写作与数据新闻生产,在疫情的场景下“小封”充分发挥数据收集、分析、呈现的优势,为用户提供附近风险小区情况、疫情新闻等。斩谣台在全网实时动态获取各地官方辟谣信息,通过云计算和数据分析消解网络上的各种谣言。云义诊是“封面新闻”与“春雨医生”医疗咨询平台合作的服务型产品,通过提供专家在线义诊、心理疏导等为用户提供一个心理诊断的便捷性渠道。微信战“疫”头像互动通过生成齐心战“疫”主题微信头像,为网络空间注入战“疫”信心。

    (二)全面视频化表达与智能生产的协作

    基于移动网络速度的提升,视频优先是当下众多互联网媒体秉持的传播策略,疫情下国内多家互联网媒体都进行了短视频化的传播实践,投放了大量的短视频内容。“封面新闻”以智媒云3.0平台为技术基础,设置了多元化的视频内容产品矩阵,以《封面30秒》《战“疫”直播》《微记录》《战“疫”Vlog》《战“疫”数报》《战“疫”MG》为代表的视频产品各自发挥内容所长,达成了长短视频融合传播的效果,趋于融合互补的视频产品在智媒云技术的支撑下,初步实现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人机协作。

    《封面30秒》是在疫情场景下推出的短视频产品,智媒云团队通过视频拆条,对直播视频流中最具价值的信息进行挖掘,使用30秒模板统一包装,呈现重大政策信息、抗疫人物故事等。从1月23日至2月18日,“封面新闻—前方记者深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以及医疗物资生产单位、志愿者群体,共进行了多达30场疫情视频直播,吸引了超过10亿人次的收看量。《微记录》以当下流行的微纪录片形态存在,素材多来源于用户生产内容,经过后台专业再剪辑,实现了专业用户内容生产。《战“疫”Vlog》以视频博客形态呈现,内容上是前方记者对武汉抗疫工作趋于生活化的一种表达,Vlog近似于私人视频日记的主观化表达视角进一步拉近了用户与记者的距离。《战“疫”数报》和《战“疫”MG》都是基于智媒体云技术的数据与信息动画样态存在。《战“疫”数报》将前一天抓取的全国各省市累计确诊、疑似、治愈、死亡等数据可视化呈现,《战“疫”MG》将防疫小百科知识以图形、动画来呈现,经过矢量绘图绘制出带有趣味性动画作品。

    (三)深度内容与技术人文的融合

    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是为了获取更优传播效果,而这必须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缺失了优质内容的媒介技术犹如无本之木。“封面新闻”在战“疫”频道中,通过开设《深度报道》《战“疫”评论》《战“疫”史志》等专栏,关注疫情之下价值信息的挖掘与解读,记录战“疫”故事注重主题深度表达,为困难求助提供支持。

    三、战“疫”后的媒体转型发展思考

    防疫隔离带来了物理空间的人与人的距离,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媒业也处于这场巨变之中。

    疫情加速传统媒体的形态萎缩。防疫隔离措施使传统报刊线下发行量骤减,压力倍增。浙江《钱江晚报》2月上旬开始暂停纸质报纸出版;⑤3月1日,吉林省内发行的《新文化报》宣布休刊。⑥正视网络业已成为媒体传播主渠道,快速推进传统媒体彻底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在疫情场景下显得尤为紧迫。可以预见,疫情之后,由于大众信息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互联网传播渠道的主导性会进一步加强。

    第一,疫情加速自媒体力量聚合。疫情场景下,大众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解读。微博博主“林晨同学Hearing”1月22日发布《实拍武汉街头现状》Vlog作品,“人民微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纷纷引用;2月2日泛科普视频自媒体“回形针”在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刷爆全网,累计播放量达1.5亿次。疫情期间的信息需求,催生了自媒体优质内容生产,多样态优质自媒体兴起产生的传播力聚合,使受众对自媒体的接受度提升,这是媒体转型中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第二,坚定媒体的职业坚守。媒体作为社会的嘹望哨,在遇到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着“吹哨人”的角色。本次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我们似乎看不到这样的媒体职责的太多呈现,或许这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的一种短暂缺位,但仍然是一个极大的媒体缺憾,直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钟南山,才吹响了媒体战“疫”的集结号。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专业精神做好社会前进的嘹望哨、党和人民的喉舌,洞察问题,汇聚民意,推动社会进步。

    四、結语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疫情的突发性蔓延一方面让我们感到突发性场景下不同寻常的应急压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认识到媒体的社会枢纽功能。未来我们可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更复杂的突发性场景下生产专业内容、引导舆论、服务大众,应摆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

    注释

    ①张洪忠、何康、贾全鑫、段泽宁:《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谣言分析》,新京报网,http://www.bj news.com.crn/feature/2020/0 1/2 8/6 80790.html.

    ②栾轶玫、张雅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信息呈现与媒体表现》,《新闻战线》,2020年第3期。

    ③朱金平:《疫情信息传播应以受众需求为主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的国内舆论场观察》,《新闻战线》,2020年第3期。

    ④毛伟、周燕群:《封面传媒的智媒之路——对话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中国记者》,2020年第1期。

    ⑤《战“疫”期间,微信公众号文章实现近200个10万+.全平台媒体用户数达3000万——全媒体传播数据井喷的背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irdata.chinaxwcb .com/epaper2020/epaper/d7205/d3bi202003i105287.html.

    ⑥《自2020年3月1日起休刊》,人民网,http://j l.people.com.cn/GB/n2/2020/0301/c349771-33839770.html.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