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齐 放
摘 要:联系高职学生实际,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根据课程目标,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应用实践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应用基础;分级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现我国各类学校都在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高职院校如何高效的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教学中,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重点,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保证。近年来,高职教育观念正逐步得到改变,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往往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在问题面前有的绕道走,有的干脆沿用传统的、熟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改革成为形式。出现这些消极情况,主要是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所致。计算机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技能教育,这主要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时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的,这时计算机是一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和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不论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均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即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即使是各非计算机专业之间也是如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为各专业后续课程服务。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中的入门课,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现结合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也不同。在调查中90%的学生都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中基础好的学生理论及操作比较熟练,在实际课程中,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什么新鲜感。而基础差的,和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内容非常紧密,需要练习的内容太多。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带来了诸多困难。按教学大纲讲,基础好的不爱听,若加深内容,基础差些的又听不懂。若为适应基础好的讲快些,基础差的又觉得无所适丛,若为基础差的讲细些,时间又不允许,而且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愿意听。生源素质问题让计算机基础课程呈现了一种无奈状态,这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 教育教学方式
2.1 采用分级教学
目前广泛采用的统一教学形式,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兴趣。为此打破传统的“大锅饭”教育模式,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则有助于解决招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讲授不同的内容;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大班解决大的问题,小班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以适应个人的学习进度。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2.2 注重实际操作
目前我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并存,原则上理论与实际并重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高职院校这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而言,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类理论性不强的课程,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不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理论课往往是讲解一些具体的操作过程,由于环境的限制,学生只能看着,不能当场动手操作,要实际操作就得等到上机课,常常是到了上机课又忘了如何操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认为应该视条件允许增加上机实践比例,尽可能将理论课和上机课结合成一体,将整个教学过程放在专用的上机教室。
2.3 课程性质和任务
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的基本目标,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课程,对其要求是:首先要会用计算机进行实际的操作,不能只握掌理论知识,不会实际操作,而且要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础方法,如文章的录入、编辑处理、传输及外围设备的使用等,计算机使用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能独立的完成文档的编辑、保存、打印等实际工作;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中很多内容其本质是相同的,如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是计算机中经常用到的,每个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都是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某种应用软件安装、卸载的常规方法,使学生以能处理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推行“三部曲”讲授法,即“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讲解演示方法和总结规律”。如对Word章节内容的讲授时,先设计好一个综合实例,作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展现给学生,接着介绍需要用到的知识和解决步骤,再一步步讲解实现的方法,最后总结制作Word文档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手段使用上,一方面大量采用多媒体授课,另一方面使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把所有章节都做了多媒体课件,讲课后就放在局域网上,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或下载,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用E-mail或QQ等方式与教师联络,实行互动式教学。
3 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它具有五个功能:诊断、反馈调节、鉴定总结、科学管理和激励导向。但我以为计算机考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它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给学生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教育已不是零起点,在新生开课前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考试,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如果通过了考试,则可免修此课程,若没有通过考试,则采取正常跟班教学进行系统学习。这样通过考试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也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节约学院的教学资源,因此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有助于解决“大锅饭”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校的考核是以考试为主,试卷由任课教师统一出题,存入考试系统题库,学生在考试时由系统自动分配试题。试题均为实际操作类型,更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各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对于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上一层楼,培养出更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
[2]胡立源.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适应性问题及相关对策,2008.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西安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