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研究法”“H形”开放式教学改革探析

    刘健 张伟 裴海英

    

    摘? ? 要:为改变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文章基于素质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理念,以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学研究法”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改革。通过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将授课内容引入学生业余生活,寓教于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及教学辅助作用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昆虫学研究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05-03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过程常被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授课两部分。理论课多采用大班制,由教师统一讲授。实验课多采用小班制,由学生参与操作完成。高校学生如能按要求认真完成实验课,其实践动手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考核多注重理论课,而忽视实验课[1-2]。该种考核方式,使得高校学生也注重理论课,而忽视实验课学习[3-4]。实验报告雷同、操作性实验效果差、演示性实验效果好等情况,成为实验课授课教师常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学生就不再过多关注相关实验内容和技术。上述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

    本文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以“昆虫学研究法”课程为载体,建立了“H形”开放式授课体系,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全新改革。即,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外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改革重点,是尝试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考评体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及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

    为改变学生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开展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即,建立了学生社团——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协会,组织开展专业性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标本制作、昆虫摄影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行年度性昆虫标本巡展活动,要求学生完全獨立进行组织和筹划,更要求学生能对展览用有害生物标本进行准确讲解。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又能提升其有害生物的识别和鉴定能力。

    通过活动开展,将授课任务重点由知识讲解上升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多项素质潜能均得到开发和提升后,其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整体良好素质。

    (二)开放式教育理念

    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海量增加。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必将取代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格局。

    在已有授课体系中,本门课程被划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两部分授课过程相对独立,又各自封闭。改革后,授课过程逐渐由原有的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即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打通原有各自封闭的理论授课和实验授课过程,形成开放式的课程系统。将原有理论授课知识点,通过合理设计的社团活动,融入学生课余生活,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潜力,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

    现有活动,包括昆虫标本制作、馆藏标本修复、昆虫摄影大赛等内容。目前,也已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建设成为一个开放体系。随着“昆虫学研究法”授课内容的更新,第二课堂活动也在不断更新和变换,以求能够更好地为课程服务。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校学生之所以重理论课而轻实验课学习,原因之一为目前的考核方式仍侧重于理论课考核而常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此外,学生对实验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兴趣不高,也是重要原因。

    要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是关键。常规授课方式,多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利用固定方式进行授课。对于这些,新时期大学生早已熟悉。多媒体授课,其在初、高中早已司空见惯,很难再有新鲜感。上述因素,均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尝试建立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将授课内容引入学生业余生活。为提高“昆虫学研究法”授课质量,建立了大学生专业性社团组织——昆虫协会。通过学生协会,组织专业性强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授课内容引入学生课余活动。寓教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授课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昆虫学研究法”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一)教学改革的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所涉及内容,并非针对授课方法、考核方式和课堂管理等具体内容,而是针对教学设计层面改革,属教学理念改革内容。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都会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及授课效果的评价和考核,而对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少有关注;也常会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关注度不够。

    本次教学改革内容,主要为设计、建立“H形”开放式教学过程(见图1)。通过组建学生社团,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实验课和理论课知识的联系桥梁,为授课内容作有效补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

    1.建立专业性的学生社团。2.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与植物保护专业知识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具体教学设计改革措施,实施过程如下。

    1.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建立大学生专业性社团组织——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协会(第二课堂的依托载体)。

    2.组织1—2项专业性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探究将“昆虫学研究法”部分授课内容引入第二课堂的可操作性,评价利用相关活动促进专业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3.广泛设计、开展各项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将“昆虫学研究法”授课内容全面引入活动中,促进课程学习,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四、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一)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自教改以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昆虫学专业知识的兴趣。昆虫协会成员,主要为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通过参与协会活动,已能够掌握昆虫标本采集和制作技术,对昆虫摄影及绘图技术也有所了解,对专业课已形成一定关注度。这样,在第五学期开出“昆虫学研究法”课程时,相关学生已对授课内容有所接触和了解。其听课兴趣和课程参与度,均会优于完全未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有助于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近5年来,“昆虫学研究法”理论和实验课的考试通过率均为100%,实验课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也为100%。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教成绩,均为优秀。由于教改以来良好的授课效果,上述课程荣获“东北农业大学第二届课堂教学质量奖二等奖”。

    (二)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通过专业性活动开展,使学生提前接触了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在各類、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1.昆虫标本制作能力提高。昆虫标本制作,是理论课授课内容之一。通过开展“馆藏标本修复”等活动,使植保专业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得到了强化和锻炼。在“东北农业大学首届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中,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提交的昆虫标本参赛作品获得多项奖励。

    受理论课知识点启发,植保2015级本科生曹苗苗等人申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IPT)“昆虫工艺品的制作与营销”获得校级立项。植保2016级翟雨桐等同学,携带自制的昆虫创意工艺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荣获“植保创新创业项目展示”银奖。

    2.昆虫摄影技术水平提高。2016年以来,定期开展了“昆虫摄影知识讲座”活动,锻炼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昆虫摄影技术。2017年,组织植保专业学生参加了由中国昆虫学会举办的全国昆虫摄影比赛,荣获“第三届全国昆虫摄影比赛”优秀组织奖。

    3.害虫鉴定能力提高。2015年,在开展“校园常见害虫调查”活动中,在东北农业大学餐厅北外墙处发现了舞毒蛾越冬场所。经鉴定和统计,共发现舞毒蛾卵块1250余块,每卵块内有卵约460粒。如仅1/10存活,也有5.75万头幼虫发生。针对这一紧急虫情,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向学校园林管理部门提交了“开展舞毒蛾越冬场所治理工作”的建议书,并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有效避免了该害虫的暴发,为校园建设做出了贡献。

    已开展的专业性活动,对参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如:年度性“标本巡展”活动,要求参与学生对常见农业害虫进行准确识别。通过活动开展,可提高学生害虫鉴定能力。而正因具备这一能力,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虫情,并准确对害虫种类做出鉴定,有效预防了舞毒蛾校园内的暴发。

    (三)教学辅助作用显著

    1.协助完成了库藏标本的整理与鉴定。东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库,始建于1949年,库藏标本历史达101年,共保存有标本10万余号。自建立至今,由于工作量巨大,一直未能对库藏标本进行有效归类和鉴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分类研究工作的开展。自2010年,组织学生开展了“库藏标本鉴定”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标本鉴定能力。更重要的是,历时9年时间,已基本完成了库藏标本的鉴定和分类工作。

    相关工作的完成,对于未来东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的建设意义重大。这对开展昆虫分类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与教改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且不可或缺。

    2.参与学校、学院教学评估工作。在开展“2015年昆虫标本巡展”活动期间,恰逢“国家实验中心评估检查会议”在东北农业大学召开。评估组专家看到学生独立完成的昆虫标本后,对在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给出了极大认可和好评。

    2017年5月11日,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专家到东北农业大学进行“本科教学改革研讨”。在参观了第二课堂活动后,对植保专业学生的能力给出了较高评价。

    五、案例推广的价值

    (一)改革成效显著

    在开展本项教改活动后,“昆虫学研究法”理论和实验课的学生考试通过率均为100%,实验课学生成绩的优秀率也达100%,授课效果显著提高。

    参与学生的昆虫标本制作、昆虫摄影技术及害虫鉴定能力,均得到提升。同时,本教改项目实施,对于昆虫学相关教学工作开展也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二)适用范围广泛

    本案例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所有专业,且教改过程简单,建议进行大范围推广。其关键步骤是要抓准切入点,依靠辅导员教师和学生会成立专业性学生社团。社团成立后,再有效组织专业性活动,即能较好发挥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和教学辅助作用。

    (三)示范作用明显

    在看到本教改措施具有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现又成立了学生社团“植物病理协会”。目前,该协会正在组织学生参与植物病害标本鉴定工作,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病害鉴定能力,也提高了植物病理学教学效果。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现也成立了“百草园”学生社团,正在开展相关活动。

    本教改案例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如能进行合理推广示范,相信对其他院校和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也能够发挥辅助作用。

    六、案例推广的难度

    (一)案例推广的难点

    在全国各高校中,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均成立了各类相关学生社团。音乐协会等文体性社团、电子竞技协会等竞赛类社团及英语协会等学习性社团,广受学生欢迎。而类似昆虫协会等科普性社团,在高校中的受众并不广泛。因此,要紧紧依托相关专业,以本专业学生为主体建立专业性的科普性社团。

    第二课堂载体——学生社团成立容易,但维持社团良性运行需要下大力气。如何维持社团正常运行和提高参与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是案例推广难点。

    学生社团活动,具有其自身特点。社团活动低年级新生关注多、高年级学生关注少。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盲从性。因此,不建议招录大一学生进入专业性协会。大二学生已開始接触专业课,大三学生对专业课已形成深入认识。可将大二和大三学生,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部分社团活动,前期参加人员多,后期参加人员少。上述现象的出现,多由社团活动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而引起。组织社团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性,更应注意各次活动间的差异性。相对于室内活动,如能尝试组织开展校园内的户外活动,将可能更好地激发参与学生的兴趣。也可尝试,组织全校或全院性的相关专业知识竞赛。既可丰富参与学生兴趣,又能有效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可提升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度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推广的关键

    1.大学生辅导员和学生会的支持,有助于本教改案例的顺利推广。

    2.学生社团须配备指导教师。为保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与理论授课内容相统一,相关理论课授课教师为社团指导教师的最佳人选。

    3.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奉献精神,同时具备设计、组织及实施相关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管乐.大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

    [2]樊庆德.高校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

    [3]关艳玲,孟林华,朱龙.高校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1999,(9).

    [4]赵希文,尹海洁,吴菊花,等.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收稿日期:2019-04-04

    作者简介:刘健(197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NS导向的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SJGY2018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