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范宝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知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因此,我们数学老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问题,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晏婴小学的办学理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文明守礼,兴趣广泛,富有智慧”的阳光少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便会主动地去思考、研究、探索,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掌握的知識也就扎实、牢固。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那么在这种前提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平时多找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参与学生的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先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然后再让他们喜欢数学这门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教育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要循循善诱,不能动辄训斥,这样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那样的话他们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要经常采取一些表扬、鼓励的手段鼓励学生,比如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给学生发放智慧币和加分币,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的进步,我们都会给予加分币作为对他进步的肯定,这样,后进生们就会从怕(或不喜欢)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长久以往,后进生也就变成了优生。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信任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说话做事大大方方,显示出自信。其次,我认为要经常用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新课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没有教学。在新课改下,尤其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虽然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说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常常跟学生说,数学课多动脑筋,多思考,多发现问题,你就能学好数学。

    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要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拿着语文和数学作业本走进教室,举行一个简单的表扬仪式,先让数学作业得“A”的32名同学到讲台前站成一排,每人发一个加分币,然后让语文作业得“A”的34名同学到讲台前站在第二排,每人也发一枚加分币,并让全班同学向他们鼓掌表示祝贺。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作业没有得“A”?你是怎么知道的?应该怎样计算呢?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就能想出解决的办法,从总数中先去掉32,再去掉34,这就是连减。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够做到自己列算式,自己解决,这样不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新课改在重视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会与新课改同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在教学工作中体会新课改、学习新课改、实践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