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杨真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中做出巨大贡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的前提、实现美丽乡村的要求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帮助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为农村生态文明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出发,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最后回归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8.017

    1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软实力增强、人民幸福指数上升的第一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村自身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三个方面。

    1.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打造集约化道路,不仅能够通过绿色化劳动推动自然资本增值,使农村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改革创新和市场化方式,为推动农村自然资源利用、农民商业意识觉醒提供了帮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驱动器。

    1.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等都成为贫富差距的来源。首先,为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要坚持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执政理念,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农村整体环境质量提升,为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法律法规、引进人力物力财力做铺垫。其次,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好农村生态建设滞后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最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反映出国家和人民对农村建设的重视,是反对“重城市、轻农村”的表现。

    1.3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建设前提,而实现美丽乡村要从“城乡一体化”、“三农一体化”着手。美丽乡村建设对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提出了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顺应自然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要与市场经济规律保持步伐一致。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矛盾发展,注重保护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居民为6.74亿人,農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角度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新形式,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自2017 年确定以乡村振兴战略来贯彻生态文明发展,全国上下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但现实探索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包括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慢、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农民参与意识弱等问题。

    2.1 产业转型升级慢

    打造农村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不仅要在表面上做足功夫,而且要从经济上抓起。在小农经济思想影响下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指导下,农业生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效,但忽略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态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由过渡消耗以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获得经济增效的发展道路,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转换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产业转型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难题之一。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在农村发展模式中形成闭环效应,如思想守旧、经济发展模式保守等。一方面,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知识文化水平低和法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自然环境优美地区沦为环境污染区。另一方面,缺乏科技体系支撑农村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导致劣根性爆发,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除此之外,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求在农村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但现实中,山区道路不通畅、交通车辆稀缺、公共厕所数量少都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表现。

    2.3 主体参与度低

    21世纪之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整体集中在城市地区,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当代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觉悟不足,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农民缺乏考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在经济和环境的抉择中往往选择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甚至,在一些环保活动中,农民缺少主人翁意识,并认为环保与自己无关。参与度低导致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缺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另一重困境。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寻找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是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需要政府和农民加强主人公意识,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3.1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资源平台予以支持,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需品。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相矛盾的是经济发展,在利益和环境面前,人们往往为眼前利益所动摇,这是由认知水平不足导致的。因此,立足本土优势和劣势,培养优秀农村干部、引进人才,发挥他们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步骤。通过示范引领、财力智三位一体、村民自治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才能形成。因此,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经济基础,必须促进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第一产业发展中,要从乡村资源和环境现状出发,避免同质化,倡导特色小镇打造,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第二产业发展中,需要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以环保为前提的工业,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够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人才集聚。第三产业发展中,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对农村进行包装,实现走出去。从而实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梦想,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2 完善基础设施和参与制度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大障碍就是农村的厕所问题,增加厕所数量,提高公厕卫生质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步。首先,要把垃圾集中和污水处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要监督农民按照环境整治计划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解决垃圾围村情况,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并避免由垃圾堆积造成环境污染。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基层干部要发挥人格魅力,深入村户进行制度讲解,可以发挥农户单家独院好考评、好奖惩的管理优势,建立垃圾处理一条线模式,减少中间疏漏环节,以避免无谓的垃圾处理疏漏现象。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扶持,减少粪坑挖掘,通過粪便转化沼气技术减少粪便露天。对于企业排污和生活污水,要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积极通过技术把工业废水转为无污染水,利用转化水浇灌农林,打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减少自家降污,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3 加强科技投入和软件服务

    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对科技投入和软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利用科技转变生产发展方式,重点是要在农田中贯彻落实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要求相关专家在生物农药研制方面做出重大突破。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也十分必要,通过让农民掌握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耕技能,在科技上扶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实现农村生态文明需加强软件服务,即通过农业讲座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最新最环保的农耕方式和灌溉技术,从思想和技术上保障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王凡伟.关于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J].时代经贸,2019(15):38-3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毛平,谷光路,张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8(9):52-55.

    [4] 高江涛,朱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263-264.

    [5] 匡列辉,张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18(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