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路径与社会价值
韩瑞娜 周小普
【摘要】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节目《天使日记》为例,分析广播新闻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实践路径与社会价值。认为《天使日记》的节目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故事性,节目的音频博客形式实现了节目创新的日常化、陌生化效果,节目对口语和音乐的运用彰显了广播的声音特色。《天使日记》具有记录历史、纾解公众焦虑、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抗疫信心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广播新闻 天使日记 新冠肺炎 音频博客 暖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频率积极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引导力,组成了全媒体报道矩阵,利用广播的声音特质,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等多个广播节目滚动播出《战“疫”情》《天使日记》《我是志愿者》《我的治愈故事》等防疫抗疫内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热点、普及防控科学知识。在精准报道信息、正确引导舆论、传播防疫知识、纾解公众焦虑、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抗疫信心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天使日记》为例,分析广播新闻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实践路径与社会价值,以期对今后的广播新闻报道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天使日记》: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声音群像
《天使日记》是中国之声围绕抗击疫情推出的连续特别报道,该节目将话筒对准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与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们,用第一人称口述日记体的方式,记录他们的一线工作日常,捕捉战“疫”最前沿的点滴感动,展现白衣战士人间大爱的担当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自2020年1月29日至3月22日,该节目共计播出了54期,邀请了343位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参与,刻画了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各地战斗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的声音群像。报道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微博、微信等各大平台上,网友纷纷留言转发。目前《天使日记》图书版已经集结成册,成为中国抗击疫情全民行动的有力见证和珍贵资料。
二、内容选择、叙事视角和声音符号:《天使日记》的实践路径
(一)节目内容:典型性和故事性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该事件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和记录,是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在国内开展的这项全民抗疫行动主题宏大、信息纷涌,广播媒体应该从哪个方面、选取哪些内容进行报道?这是对广播新闻节目策划及选题的考验。总体而言,《天使日记》的报道对象和节目内容选择,充分体现了节目选题的典型性和故事性。
典型性,即无论节目内容是选择事件还是选择人物,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能够展现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或者某一部分人的精神风貌。围绕抗击疫情的报道,需要媒体在这场行动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关注,既包括各种新闻事件,也包括各类新闻人物。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这场战斗中的主力军,讲述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抗疫代表性。在《天使日記》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为了战“疫”大局牺牲小我的医护人员,有剪成寸头的山东护士张静静、推迟婚期的河南护士邢德胜、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又重回岗位的湖北医生杨丽、为了缓解患者焦虑在防护服上画漫画的福建护士张楠……她们的出现让我们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了医护职业,了解了这一人群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使宏大的报道主题有了具体的落点和抓手。
新闻记者“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①广播新闻节目若想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选题上尽量做到使节目具有故事性。《天使日记》是前方记者策划、后方编辑完成的广播新闻系列节目。它邀请湖北本地、全国各地支援武汉以及其他省份的一线医护人员,讲述自己在战“疫”期间的感人故事和心路历程。在54期节目中,分别有来自湖北、山东、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343位医护人员用语音自述了349个发生在战“疫”最前沿的故事。通过《天使日记》,我们知道了护士刘敏给儿子去武汉“打怪兽”的故事,知道了医生汪晓婷的丈夫每天在后面开车为她照亮、陪她上夜班的故事,知道了护士李建顺为患者家人当“通讯兵”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鲜活的、充满了真切感人的细节。这些故事是节目主题的有力载体,充分展现了医护工作者在战“疫”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精神。
(二)节目创新的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
《天使日记》的节目创新在于邀请一线医护人员,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这种形式类似于目前发展迅速的视频博客(Video blog)。“视频博客”即视频网络日志,是网友用视频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博客形式;具有第一人称叙述、完整的故事、由个人创作剪辑、非虚构等特征。②除了记者参与了前期策划和后期编辑,《天使日记》更多借鉴了Vlog的创作模式,如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日记体的节目形式、医护讲述的战“疫”故事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天使日记》像是一种音频博客(Audio blog,音频博客是指用音频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新颖体裁)。
以日记体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节目最大的亮点。这种创新的本质在于对日常化和陌生化效果的合理运用。日常化是指还原生活状态、回归日常生活、追求自然之感的节目效果,其核心目的是缩短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产生关联。陌生化效果,是指节目通过对生活捉纯和变形,超越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创造新的收听体验和经验。独特的题材、视角和节目个性均能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节目创新往往同时采用日常化和陌生化效果,寻找一种“既日常又陌生的结合点,形成‘熟悉的陌生人的最佳状态”③。
严重的疫情之下,受众普遍关心处于风暴中心的医院、医护工作者以及患者的情况。《天使日记》选取了医护人员作为报道对象,契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这些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是抗疫战士,脱去防护服又是父母、妻子、丈夫、儿女,是普通人。面对疫情,迎难而上是他们的职业态度,偶尔流露出来的恐惧、痛苦、感动,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绪表达。《天使日记》对这些情感流露以日记方式如实记录,缩短了节目与同样是普通人的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节目具有熟悉感和亲近感,从而实现节目的日常化效果。
同时,节目日记体的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实现了陌生化效果。在结束了忙碌的工作之后,医护人员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到住处、打开手机,休息之前用声音记录下自己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点滴,就像翻开日记本、用笔记录一样。这些声音日记,是一种“以我为主”的个人表达,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节目将这些原属于医护人员的内心独白、充满温情的窃窃私语,从后台带到前台。其中记者的痕迹被隐去,节目形式简化到近乎直白,化繁就简的模式让人感到陌生又新奇。
節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日常和陌生的结合运用,达到了“似曾相识”的最佳效果。
(三)彰显广播新闻的独特魅力
广播是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声音主要包括口语、音响和音乐三种类型,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因而,广播节目的内容主要诉诸人的听觉系统,从而使广播具有接受通道单一、集中的特点。单一、集中既是广播媒介传播的缺点也是优点:缺少视觉信息,限制了广播传播符号的丰富性,但也避免了多种符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接受者感受集中专一,从而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④
作为一档广播新闻节目,《天使日记》充分发挥了广播的声音特点:节目主要以医护人员的口语自述为主,配合舒缓悠扬的音乐。每期节目一般在10分钟左右。开头是播音员近9秒钟的口语播报:“中国之声·天使日记——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语音自述。”紧跟着是节目的主体部分:医护人员以“我是xx医院xx科室的医生或者护士xxx,今天是我加入抗击疫情一线的第xx天”开始,进入对当天工作日常以及身边抗疫故事的口语讲述。每期节目的人数并不固定,每人讲述的平均时长不超过2分钟。南腔北调的口音,饱含深情的讲述,这些声音直达受众内心,给予人们更多再创造的空间——随着节目中人物的娓娓诉说,听众尽可以想象这些故事中的人和事,从而将之深深记忆在脑海中。在为白衣战士们的担当和勇敢感动的同时,也对战胜疫情有了更多信心。
二、记录历史、温暖人心:《天使日记》的社会价值
作为中国之声原创的广播系列新闻节目,《天使日记》用声音记录历史,刻画人物群像;用故事深入人心,纾解公众焦虑,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抗疫信心,实现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应有的社会价值。
(一)及时记录:用声音与时代脉搏共振
在这场重大抗击疫情行动中,新闻报道不但要及时发布权威精准的信息,还要做好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忠实记录。疫情发生后,中国之声记者反应迅捷、深入一线,通过《天使日记》及时记录下了参与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和情绪,很好地体现了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无线电波为载体的广播所具有的独特渗透力和强大时效性。我们来看下面几个时间节点:
1月23日,武汉宣布全面“封城”,全国多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4日,全国各地支援的医疗队陆续到达湖北,投入到以武汉市为中心、全国各地同时开展的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役中。1月25日,中国之声派出首批记者赶赴武汉。1月29日,《天使日记》专栏开播。3月17日起,各地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湖北。3月22日,《天使日记》播出最后一期。
至此,在54天时间内,《天使日记》连续播出54期系列节目,及时记录下了战“疫”最激烈时期抗疫一线的历史,保留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声音群像。在这场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侧写,一线医护人员的声音更应该被记载,《天使日记》做到了用声音与时代脉搏共振。
(二)暖心故事:用温度凝聚人心
《天使日记》具有明显的暖新闻特征。“暖新闻”是在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采用温煦透明的新闻话语,多角度、多方式地叙述人世间美好人性的故事,并给予受者“暖性”体验认知,以达成温暖社会、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样态。⑤
《天使日记》饱含暖新闻的温度:在343位医护人员的视角下,每天都有“温暖”故事——“如果你想我了,就吃了这颗糖“”在武汉过生日,我们一起用手扇的风熄灭蜡烛“”如果我们都不上,这场仗就打不赢了“”从病毒手里抢人,成了我们每天的责无旁贷”……这一句句的暖心话语,激励、感动和引导着受众,弘扬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
有研究显示,人们更倾向于分享可以唤起积极情绪的新闻,⑥《天使日记》的很多忠实听众正是被节目中蕴含的积极情绪所感染。如网友清竹的留言:“每天上班路上都会听《天使日记》,每次都会被感动得流泪。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日常点滴的记录,但就是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暖新闻不但可以纾解公众焦虑,还可以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抗疫信心。“暖新闻的正能量话语通过情感诉求,强力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共存感。受众通过这些话语建构起了认同感和满足感,媒体便可以有效地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⑦
面对这场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亟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国人精神,《天使日记》用声音凝聚人心、助力抗击疫情。节目播出期间网友的留言中,除了“感谢”“感动”“流泪”等字眼经常出现以外,“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致敬天使”“战胜疫情”“等你凯旋”等词汇占据了较大比例。正如该节目主创人员所述:“每一篇报道串连起一个个普普通通医护人员身上闪光的付出,节目搭建起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桥梁,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四、结语
作为中国之声的原创广播节目,《天使日记》在内容选择的典型性和故事性、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声音符号运用等方面,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制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为使节目精益求精,在借鉴这些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期待:首先,引入多元视角形成跨媒介叙事。正如节目名称所示,《天使日记》关注医护人员群体,即从白衣天使这一独特视角解读抗疫一线工作,但是我们亦知道“一线”的全貌并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有无数患者及家属、医院的后勤保障人员等。全景式聚焦医院一线抗疫日常,如果引入这些人尤其是患者及家属的视角进入《天使日记》,节目的叙事角度无疑将更为丰富。
其次,避免形式大于内容。54期节目,343位医护人员,每人不到2分钟的讲述,基本一致的开头,围绕同一主题的故事。如此,节目容易出现形式化、内容雷同、叙事流水账的问题。
另外,节目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个人内心独白从后台带到前台,放置在众多听众面前,这样的“独白”难免会让人对其是否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產生疑问,这就需要节目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去伪存真,避免出现任何表演的痕迹。⑧
从整体上看,在当前特殊的历史时期,《天使日记》的出现确实温暖了千万听众的心,也进一步展示出广播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不可缺席的媒体地位和功能作用。注释
①[美]威廉.E.布隆代尔:《是如何讲故事的》,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页。
②陈曦:《疫情下的vLog:是真实的记录,更是温暖的社交》,《科技日报》,2020年4月17日,第8版。
③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2版,第244-246页。
④周小普:《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6-27页。
⑤蔡之国,汪菁:《“暖新闻”:用人性之美温暖社会》,《现代视听》,2016年第2期,第45-48页。
⑥《赫芬顿邮报十年亏损之庠:转型讲述“正能量”故事》,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TMT/2015_02—12—309363.shtml.
⑦常江:《暖新闻的传播样态和社会功能》,《青年记者》,2016年第8期(上),第12-13页。
⑧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449-450页。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行业竞争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BXW003)的阶段性成果;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7SKPY10)的成果之一】
(作者韩瑞娜系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周小普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