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笔画创作

    张泽端

    

    摘 要:创作应跟随时代表现当下生活,是生活体验的反映、凝练和再创造。创作的冲动也源于对生活的感动,感动和共鸣或源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或源于潜在的意识共鸣。创作追随内心,才会有生命力并呈现个体的存在和对自然万象的体会。对于画家来说,内心对生活与自然感受和对美的敏锐洞察力不仅能使自身更好地体验生命的美好,也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人和社会对美进行关注和认识,表达我们的思考与生活态度。艺术创作蕴含画家个人的思想、领悟和智慧。

    关键词:《课间》;《镜》;工笔画

    当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充斥我们生活的是速度、效率,当然,这是社会潮流。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找到自己的节奏。记得曾听过一句话:“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都跟不上了。”对于现在,更希望知道自己要什么。对于画画而言,跟古代画家相比,我们缺少的是专注与单纯,缺少的是对于自然与心灵的关注与尊崇。很多东西是可以直接用心体会的,心是最好的导师。因此,“静”能让我们明智,在“境”中能够生发出雄浑万象,在“净”中能够追根溯源,穷尽自然之理、艺术真谛。真挚的情感、飞动的神采、万物的灵趣,只有用“心”,才能将其表达出来。

    一、创作体会

    (一)《课间》

    创作是生活体验的反映、凝练和再创造,因此创作应追随时代,表现当下生活。笔者的这幅作品展现了校园内足球小将们的训练场景。在校园中时常能见到这一场景,他们青春年少充满朝气,时常吸引笔者止步于旁,静静观赏。常常沉浸其中,笔者有时会思考,是什么导致自己被此场景吸引?具体也不能说得很清楚,应该是被青春年少的激情、活力与纯净所吸引吧。空旷的足球场就像这喧嚣拥挤城市中的一片宽广草原,一群少年,白色的球门。这些元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影像似乎暗合了笔者的审美心理。对于这样一个纯净美好的场面,笔者内心充满了用画面表达的冲动,希望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美定格在画面上,使其成为永恒。

    希望自己以一种静态的造型和语言表现出青春年少的热情与能量,表达出那种由内而外的纯净气场,呈现出虚静厚重的画面意境。

    (二)《镜》

    “我”,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也是自己的陌生人。“我”为“我”骄傲,“我”为“我”悲伤。“忘我”在过去可以形容很多伟人的事迹,“忘我”是一个特殊的词,总能跟高尚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而在今天,“忘我”有新的含义,即失去自我,忘记初心。

    “我”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我”喜欢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才是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在回顾与反思中,笔者开始关注自己。这幅画也是笔者自我思考、自问的图示。

    笔者保持镜前端坐的静止状态,画面中的镜子、听诊器、放大镜都是自我倾听与自我观看的工具。画面背景中的抽象化符号,是受郭象“独化论”的启发,即每一个点都是独立的,然而彼此又不可单独纯在。物和物、人和人、人和自然、物和自然都是如此。人和人之间、人和事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存在、相互影响,影响着彼此的存在和命运。从而突出自我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这个图象我们可以看到联系和影响是绝对的,但影响与被影响是相对的。简而言之就是强的影响弱的,强的主导,弱的被动。因此引发自我思考。如何让自我存在?如何让自我成为强者?只有追随内心,因为内心是自我的原动力所在。

    二、笔者的创作经历

    (一)创作与笔者的童年

    《课间》这幅作品是笔者对校园足球少年青春年少的激情、活力与纯净的表现,也是对自己年少时美好时光的一种怀念。在校园中偶然看到这一景象,非常激动,因为笔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时光荏苒,肆无忌惮的欢笑声、惊天动地的哭啼声一去不复返。笔者曾在农村生活,乡间的小路是白色的,光脚踩上去很亲切。路上有蚂蚁和“骆驼”洞,“骆驼”可以用细草钓上来。小路弯弯曲曲、延绵不绝,与小草、庄稼、树木和村庄浑然一体。乡间的田野空曠,一望无际,空旷而平坦的地方是我们的乐园。我们会进行各式各样的原始游戏,玩到满头大汗,昏天黑地,直到家人叫吃饭了才各自回家,并约定明天还来玩。所以空旷的场地和游戏的场面会让笔者有种特殊的兴奋感,纯真、充满活力的气息让笔者感动。这是喧闹都市中的静土,因为这里祥和从容。有时笔者还会羡慕,因为自己在这个年龄没能踢上专业的足球,可能由此加深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时至今日,笔者愈发感到童年生活与心境的可贵。童年若受到表扬或取得成功,会兴奋不已。尽管是一句称赞,尽管是微不足道的成功。受到批评与失败时会悲伤痛哭。那时的哭与笑似乎占据整个世界。而今天,似乎很难有什么能让笔者如此强烈地痛哭和欢笑了。个人的成败悲欢在这个世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变得愈发麻木。笔者也是最近两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随着年龄与时空变迁,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在不断努力与适应中最终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忘了自己想要什么。

    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笔者似乎意识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该做什么,这对笔者有很大的触动和震撼。

    (二)创作与笔者的现在

    《镜》这幅作品是笔者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在回顾前几年的学习生活与反思中,对自我的审视。这幅画也是自我思考、自问的图示。

    三年的随波逐流让笔者遗忘了自己,最遗憾的不是急功近利的目的没有达到,而是专业的学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花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未来的艺术和人生道路让笔者陷入思考。

    笔者感受到自己目前的意识观念处于可怕的“中间地带”。笔者认为“中间地带”很危险,“中间地带”不是引领者也不是被抛弃者,是时代洪流中的中间群体。这个群体是保守派,在挑战与利益面前他们会选择利益。笔者认为其一生都是被动和暗淡的,都在挑战蕴含生命的能量和意义。我们即便不是引领者,也应该做灿烂的自己。“中间地带”是人惰性的温床,是意志与创造力的终点。笔者希望自己在人生与艺术道路上走出“中间地带”关注自身,尊重自己的内心,追寻内心的真实需要。

    对“我”的探寻是笔者现在的状态,也是这幅作品的主题。

    三、结语

    《课间》与《镜》是笔者对心中纯净之美与自我思考的表达。如果说《课间》是笔者对童年、故乡、自然之美的探寻追溯,那么《镜》就是笔者对于当下自己内心的拷问。

    “真”“善”“美”是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真”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消除距离、减少隔阂,能使人们更好地交流、协作、共存,同时也是优秀作品的特征和标准。“真”是内心之门的钥匙,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世界,只有用心才能令自己感动、令他人感动,只有用心感悟,我们才能感受到社会与自然之中的感动。因此创作要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描绘喜欢的、有共鸣的东西,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令自己感动。当然,只有感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感动他人。

    “善”能够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本来的美,“善”能扩展我们欣赏美的视野,能让我们懂得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己和谐相处。对于画家来说,只有知道美是什么,才能发现美,才能表现出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感动去表达,我们的创作灵感才能取之不竭。“善”能够滋养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永葆清瑩。让我们在不断感受与欣赏美的体验中生活,让我们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也是个人修养与品味的磁场,决定了一个人特有的魅力和艺术格调。

    “美”,为有生命的特性,符合自然与生命的规律。日月昏明,断崖滩涂,疾风漫步,枝叶开合,沙漠绿洲……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美也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与和谐共存中。“美”因为“真”而变得感人,因为“善”而变得亲切。“美”总能让人兴奋,“美”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的艺术创作的冲动源于对“美”的表达与追求,“美”也是艺术创造的理想和价值。在艺术创造中我们探寻追求对“美”的表达,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孜孜不倦地在感受与表现“美”的世界里享受生活。

    笔者的创作《课间》《镜》是笔者对自我与心灵的思考与探寻,是笔者创作实践与艺术追求的尝试,是笔者未来艺术道路探索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奥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