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

    陈娅

    [摘要]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正确认识及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实效性不高,急需探讨一条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列宁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论应用于实践,并被实践所检验。不然,容易产生一些空想家或者书呆子”②。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地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因此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完成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反思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不难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实效性较低。因此有必要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展开积极的研究,建立适合其教学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一、影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陆续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始终显得较为薄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效性较低。造成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一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偏差

    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虽然一直强调思政理论实践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仍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认识偏差在高校的三类不同群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第一类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群体更多地关注学校建设、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认为思政理论课是无实质性内容的课程,作用不明显。因此,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支持力度是非常薄弱的,有些高校更是认为其可有可无。第二类是学生。这一群体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教师在课堂内讲授,就是一种纯理论的学习,根本没有必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存在反抗、抵触和不配合的行为,这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三类是思政课教师。目前,还是有一部分思政教师因为自身能力、教学任务重等原因,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仍然沿用传统的纯理论讲授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不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由于这三类群体中都存在着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的偏差,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变得可有可无,既使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也就是走过场,形式化,应付检查。导致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受益学生少,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二)资源匮乏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客体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作为主体的学生不是一个班级、一个专业,而是一所学校的全体学生,客体也不是一个机器、一个实验样品,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有庞大的教学资源支撑才能正常开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当前,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形同虚设,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而这种资源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极为突出的矛盾,使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都面临着无路可走的困境。

    (三)实践内容单一滞后

    当前,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就是组织一部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基地,了解革命传统和近代国情,还有就是让学生撰写关于社会某一现状的调查报告,或者就是组织学生听一场报告、观看一部电影。这些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学生的所学专业无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不密切。目前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也没有与时俱进,表现为单一、空洞、滞后,从而导致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差距很大,实效性低。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缺失

    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师资保障和制度保障的缺失。当前,高校都面临着思政教师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缺口,无一例外,各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往往一个思政教师一学期要承担6-7个大班的教学任务,面对的学生数量一般都要超过500人。繁重的任务使得思政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很难再有精力去认真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思政教师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有限,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导致部分教师空有一腔热情,但是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低,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另外,高校还存在一个共性: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制度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管理体制等的缺失,使得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显得盲目和随意。

    二、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树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理念

    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重树理念必须先行,只有改变传统的保守思想、固有制度,才能应对当前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理论与实践统一

    “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必须抛弃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纯理论教育理念,重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的理念,即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实践教学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政课教师通过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2、以生为本

    学校和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尽快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实践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否则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实践教学形式,变被动地参与为主动地参与。在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缺少自我主体意识,根本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以生为本的实践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尊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主要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内外部支持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只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因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1、建立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最为重要的是建立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依托地方资源,如开发纪念馆、革命遗址、文化馆和历史人文景观等;另外也可以开发当地的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建立多種形式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此外也可以开发社区、街道、养老机构等社会单位,建立互利合作关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要整合地方、政府、高校的力量,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发挥实践基地作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功能。

    2、打造以网络平台为主载体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

    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学校要加大投入配备各种器材等实物资源,建设适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室,打造服务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是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能打破时空对实践教学的束缚,一定程度上缓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相较于其他实践教学载体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吸引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在校内可以开展时事点评、主题演讲、思政论坛、影音赏评等活动内容,在校外可以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勤工助学等活动内容。不管是设计哪一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秉承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因材施教要考虑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个体学生的差异,实践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空洞无趣,要结合专业、班级、学生的个性设计丰富、新颖、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服务于课程的总教学目标及各章节的子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单一,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多样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此外要与时俱进,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滞后,要紧跟时代步伐设计具有现实性、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单凭思政课教师的一腔热情去开展实践教学,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制度保障,即建立一套运转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制。首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撰相关教材、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利保障。其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轨道,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育人的管理机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2、师资保障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组织者,责任重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师资力量。高校要着力解决思政课师资紧张的现状,减轻思政课教师沉重的教学任务,改变思政课大班授课模式。其次,加强师资培训。思政课教学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进修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创造条件,思政教师应积极参加。通过参加培训和社会实践等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