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 经济困难 发展型
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探索构建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FZ009)。
作者简介:孔飞,西安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67
近些年,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持续推进,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而资助育人工作的不足也依然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资助的同时要重视培养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将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转向发展型,不能以简单地完成学业为目标,应重视“育人”,使贫困学生有改变命运、提升自我的能力。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我国社会区域性贫困问题的重要组成,党中央关心贫困地区学生,通过资助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就学难、发展难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为学生创造平等就学机会,使每个贫困学生都能获得独立自主的发展。资助育人工作也需要不断完善,要由最初的保障型转向发展型,让学生在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强化个人技能,促进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型资助以“育人”为目标,同时要完善当前的资助工作机制,将“助人”与“育人”同步进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 基本实现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目标
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助工作能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就学问题,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当前的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不让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资助工作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重大贡献,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培育人才,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高,资助工作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要用发展性眼光指导资助工作机制的优化,使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养成正确价值观,培育出有技能、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1]。
2. 开创资助工作新局面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将工作重心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资助工作包含经济资助、心理辅导、精神帮扶、学业指导、能力提升的重要功能,将促进就业和能力培养视为发展目标。明确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进行正确指导、帮助,使单一的经济资助转为多元化资助、有偿使用,以促进贫困学生的积极进取,为今后发展做长远规划。高校通过文化建设对贫困学生进行信念引领,进行特色规划,将文化建设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促进学生感恩意识、进取精神的发展,在资助的同时为学生确立发展目标。
3. 明确育人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些年的资助工作已经发展为强化能力、丰富情感、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育人工程。与以往资助工作相比较,新时期下的资助工作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要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及诚信意识、感恩意识,使学生在加强就业能力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各高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为学生安排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贫困学生的个人技能。高校根据学生需求对学生技能进行定向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资助工作的“输血型”特征转向“造血型”,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 存在的不足
1. 缺乏认定资助对象的创新手段
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一直依赖于贫困证明、调查表等信息,尽管这些手段能反应出大概的经济困难情况,却存在诸多漏洞,容易出現造假、审查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贫困证明通常由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对贫困等级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开具的证明缺乏科学性。其次,民政部门在开具证明时缺乏走访、核查,会为了帮助学生争取资助名额而降低审查标准,贫困证明的客观性令人质疑,表现出制度方面的缺陷。高校对学生填写经济调查表的内容缺乏考察,主要以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的证明为依据,落后的认定手段制约了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3]。
除了缺乏先进的认定手段,校园中也存在贫困学生出于自卑、自尊心强的原因不愿申请、担心审核不过关等问题,使需要资助的学生丧失受助资格。这就要求资助工作的管理者要重新梳理审批流程,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消除学生后顾之忧,使学生正确对待资助,让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应借助信息技术完善信息采集、信息审核,用创新手段提高资助工作认定准确度,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2. 对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部分高校重视资助工作中的资格认定,却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能力培养,致使资助育人工作停留在经济资助阶段,产生的社会价值十分有限。一些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选择勤工俭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导致自身的学业被耽搁,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阶段失去竞争优势。经济资助只能缓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要实现脱贫助贫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
尽管高校为学生安排诸多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未进行深入学习,技能水平一般,只能做到适应社会,却缺乏突出的竞争力。贫困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外语水平较低,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自卑心理,唯有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才能使其具备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很多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不懂得如何深入学习,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育人工作应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要丰富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技能的缺陷,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 思政教育中诚信教育欠缺
诚信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品质,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然而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缺乏诚信的问题却屡屡出现。诚信问题主要集中在资助工作的贫困生认定和学生毕业后的還款环节,导致资助工作开展困难,诚信问题已经对资助工作形成阻力。部分学生为获得资助,在提交证明材料、学习成绩方面造假,自己在生活中却大手大脚,不爱惜钱财,甚至存在攀比、过度消费的情况,给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4]。
此外,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未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银行方面缺少学生的最新联系方式,院校也很难对毕业生进度督促和沟通,这类诚信问题反映出院校思政教育的缺失,对受助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存在不良影响。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问题却十分突出,无疑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埋下隐患,应加强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勤俭朴素,表里如一,努力提高个人素养。三、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具体策略
(一)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
资助工作不能用一刀切的思想进行,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持续更新受助学生档案,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必要的监督,避免出现过度消费、材料造假的问题。学校层面要积极宣传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助学有正确的认识,既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能规范认定程序,让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端正心态,做到摸准底数,精准施策。
首先,要完善当前认定资格的流程,应从多层面建立评议小组,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体现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达到不滥助、不漏助的目的。学生本人的申请是认定的第一环节,要以申请为源头,开展院系、年级、院校的评议,并将最终的认定结果进行公示。认定审核过程中要多角度开展工作,加强核查力度,通过走访身边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经济情况、划定等级等方式进行评议,以体现公平公正[5]。
其次,对于通过认定的学生要进行档案收集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受助情况、家庭收入、家庭困难等现实情况进行登记。完善学生档案既能体现院校对受助学生的关心和重视,也能督促学生提高自身要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奢靡浪费、沉迷游戏等不良生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荣誉,取得的成绩要实时更新到学生档案中,以便院校掌握受助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为今后的工作做铺垫。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后,院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包括对资格的复查、违犯校规的处罚、过度消费的监督等,对于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处理办法,尤其是复查后发现不合格或弄虚作假的要取消受助资格,对于情节严重的,院校要进行严格处理。
完善档案管理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要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档案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高校必须组织本校的管理团队,要成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专业队伍,加强对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简化档案录入、调取、管理工作,还能实现监督功能,通过开拓监督渠道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对受助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监督,通过专人审查、跟踪完善管理工作,消除不符合申请资格学生的侥幸心理,维护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
(二) 组织多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帮助受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其今后就业也有实质性帮助。高校为受助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实践活动相对简单,缺乏运用专业技能的空间,学生提高技能水平,锻炼实践能力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让学生在图书馆、校园活动中积极参与外,还要为学创设符合其专业的实践机会,通过加强训练夯实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参加的育人活动可以分析,学生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行业形式实现勤工俭学,强化自身,尽管实践经验较丰富,但与其所学专业不对称,产生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6]。
高校应积极为受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多渠道联系社会企业,让学生获得参与工作、强化技能的机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兼职机会面向在校大学生,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教学生如何甄别兼职,避免在兼职过程中上当受骗,利益受侵害。高校应与企业、公益组织、社区加强联系,建立安全合法的助学岗位,尽量满足学生勤工俭学的实际需求。经常参与劳动型兼职的学生缺乏锻炼专业技能的机会,学习水平通常不高,而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专业技能,学习成绩较好,体现出大学生在参与实践和加强学习中的不平衡。
高校应结合受助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给予科学性建议。通过参与社会调查、服务型兼职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锻炼与人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增长知识,强化技能,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就业积累财富。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以报名云客服兼职,通过接触客户和具体业务分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能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强化个人专业能力。各院系的实践活动安排应结合当前各领域的发展趋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努力争做高水平的行业人才。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主创业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但由于不了解行业、对市场缺乏研究,很多学生的创业以失败告终。应重点宣讲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优化政策,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可在毕业阶段通过实习、兼职积累工作经验,让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摆脱贫困,回馈社会的渠道。高校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关注国家对贫困学生、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要主动与家乡政府部门联系,寻找自主创业的契机,使资助工作真正帮助受助学生脱贫,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
(三) 重视诚信教育,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全程
诚信是社会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品质,对受助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关乎资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也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生活、交友有深刻意义。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价值观朝多样化发展,很多人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诚信是立身之本的道理,而受助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成为资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为促进工作的长久开展,高校应从管理和教育两方面抓起,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
首先,在管理方面,要在资助工作中加强监督和跟踪,要利用学生档案实行必要的监督,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记录进行更新。高校应为资助工作制定完善的监督和复查制度,并综合学生日常表现,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价。比如在校期间出现作弊、造假行为的,就要纳入诚信档案,督促学生纠正问题,认识错误。此外,校方应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定期履行还款义务。通过制定诚信管理制度,学生会加强对自身的要求,能有效减少生活中的浪费、违约、失信问题,体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从接收资助申请阶段开展诚信管理,强调失信对个人名誉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提醒学生实事求是,根据国家政策合理申报,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学生应打消侥幸心理,正确对待国家助学政策。
其次,在思想教育中要重视诚信教育的渗透,校园中要营造重诚信、守秩序氛围,让学生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纠正生活中的不守信问题。诚信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重视诚信,缺乏诚信思想的人将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可贵,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思想。诚信教育是一项持续性教育,要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学校的活动中,通过校园内的宣传引起学生对诚信的重视。比如在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内,就要宣传“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号召学生相互督促,共同营造讲诚信的良好文化氛围。
将管理与教育同步进行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提高大学生在金融信贷方面的知识,减少因“校园贷”引发的诚信问题和诸多不良现象,应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并带领学生分析贷款行为对个人信用的影响,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警惕性,珍惜诚信。高校可借助演讲比赛、辩论赛的形式渗透诚信教育,启发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个人思想水平,规范自己的言行。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受助学生会重视诚信,在生活及工作中重视履行约定,以诚待人,对其今后的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和资助工作管理者要携手并进,时时强调诚信的重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用自身能力改善生活,带着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不能一蹴而就,要实现动态化、常态化管理,要结合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深入研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教育与引导,让学生珍惜诚信,懂得感恩,在资助的同时育人。高校是执行助学政策的重要力量,应提高管理能力,用创新思维优化工作流程,为贫困学生的发展提供多重支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涵.新时期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8(27).
[2]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595(4):70-72.
[3]柯斯嘉,洪苗.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探析[J].青年时代,2019(13):170,172.
[4]杨劲.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5]谢云.“立德树人”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
[6]韓岳丰,李剑富.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作用机制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