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和科学性的冲突如何解决?
胡朋蕾
我园老师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中,遇到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L老师开展小班健康领域活动“蝴蝶真美丽”,活动目标是让幼儿知道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喜欢吃各种食物,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慣。L老师创设了“食物王国”的情境,以一只身上没有颜色和花纹的蝴蝶为主人公,蝴蝶想让自己的身体和翅膀变成五颜六色,该怎么办呢?在情境的引导下,孩子们想出了让蝴蝶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变美丽。吃什么颜色的食物,身上就会长出什么颜色的斑点或条纹。孩子们亲自操作,为没有颜色的蝴蝶选择不同的食物,并用水彩笔画出相应颜色的斑点或条纹,帮助它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孩子们通过积极地参与和情感体验,感受到不能只吃一种食物,懂得了不挑食的重要性。
但在接下来的教学研讨中,老师们对活动设计的评价出现了分歧。一部分老师认为情境设计不能违背科学,蝴蝶吃西红柿、菠菜、苹果……吃什么食物身上就长出什么颜色,这不符合科学常识,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印象和认知;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这不是科学活动,L老师只是用一种拟人化或童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不能以它是否科学来评判。如经典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毛毛虫吃苹果、香肠、西瓜,《鸭子骑车记》中一群动物在骑自行车。从科学或常识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些情节都是不该出现的,连在活动中教师运用小动物进行的情境导入、连接或过渡的环节都要重新来审视了。
我们的困惑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活动有没有必要必须遵循科学性?科学性能否决定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教师采用的拟人化的故事或情境与科学性和常识相悖,该怎么去化解或处理呢?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邮箱liyuan259@126.com,2020年10月1日前截稿,邮件标题请标明“1月话题”,请一定注明作者信息!回应话题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为字数所困!同时,继续欢迎提供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