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朱媛 张祖耀
摘要:针对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以“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为例,提出思政元素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机制与融入模式。在具体分析“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分析其融入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并以“创意生活设计”课程为例,详细分析在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入机制与融入模式下及其具体设计指导与设计结果,证明融入机制与模式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的智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同时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 奋斗的幸福观 思政元素 艺术设计课程 创意生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094-03
引言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类专业课程发挥课堂效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心怀远大理想、扎实专业知识、高超专业技能的人才。[1]将“奋斗的幸福观”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建适合的融入机制与模式,有利于设计伦理的认识,有利于设计思路的拓展,有利于设计内容的拓广,有利于设计内涵的深入,对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实现设计专业“教书育人,的双重效应大有裨益。
一、“奋斗的幸福观”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谈及“奋斗”与“幸福”的关系,认为青年人应当为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在的社会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2]因此“奋斗的幸福观”将奋斗观与幸福观融于一体,并将个人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幸福问题深刻融合在一起。在奋斗中获得的幸福,不单纯停留在精神世界里,而且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的。这也正洽于设计的终极目的一从用户满意上升至为人类福祉创造更好的世界,因设计为生活注入更高品质的产品和环境,使得人们获得幸福的物质生活,并在使用过程中体验精神幸福。
二、“奋斗的幸福观”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设计专业学生对“奋斗,与“幸福”的内容理解和感受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来自于各自原生家庭情况,以及大学前所形成的教育背景差异;另一方面则是设计专业本身的多元性与西方化影响所形成的差异。因此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作为指引,将“奋斗的幸福观”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帮助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与“幸福观”,将较低层次、个人化的奋斗与幸福目标提高到与国家、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层面,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引领行为的指引与基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因此引入奮斗的幸福观教育其核心在于帮助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将什么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择业标准,乃至自己的创新创作导向,在面对多元诱惑与负面影响下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服务大众,为人们谋幸福生活。
(二)增强设计学习的内部动力: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知行合一,因此奋斗的幸福观教育既是一种告诫一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不是等来的;也是一种鼓励,只要肯奋斗,幸福是能够实现的。通过“奋斗的幸福观”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利用网络等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学习;当然,鼓励奋斗也不是指蛮干,而是需要在学习设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锻炼设计实践能力,通过不断设计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三)认识艺术设计的实践价值:在马克思的认识里,个人幸福是和社会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努力改造现实世界”来实现的[5],设计本身作为“努力改造现实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提升生活品质、反映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不仅在产品或者生活的“美化”,更在于通过设计作品融入人民生活,通过产品、服务、系统为人们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幸福体验,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与认同助力。[6]所以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文本和图面上,更应该深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的实践价值,增强实践意识。
三、融入“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是简单的插入,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整体教学过程中,形成合理的融入机制和模式,才能被学生接受、吸收并转化为实践的指导意识。
(一)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相结合:打破“思政”+“专业课”的“两张皮”模式,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7],以“奋斗的幸福观”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注重“奋斗”的职业道德、“奋斗”的价值观以及“奋斗”与“幸福”的意义。根据“奋斗的幸福观”这一思政元素确定课程三方面德育目标,即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奋斗”是获得成果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获得的幸福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幸福)、明确设计的意义(设计的伦理价值是为人的生活带来幸福),并与智育目标相结合,指导专业设计课程教学。
(二)将“奋斗的幸福观”教学内容融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实训:在理论讲授环节中,在设计知识、技能之外增加“设计为什么”等前置性问题的探讨,将设计伦理相关内容主动融入到理论授课的部分中去[8];在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环节中,打破传统“先案例分析,再设计实践”的顺序思维,利用“体验一分析一设计”的课程设计将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串联起来,通过设计实践前期调研中的“体验”过程,先得到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设计项目分解和案例分析获得“分析”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后的“设计”过程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增加反思环节,在“就设计论设计”的总结汇报基础上,对之前的思政元素教学进行回顾和思考。
(三)课程实践结果与反思:“杭城旧食”项目设计实践的結果总结为下表。从设计成果来看,“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融入设计非常自然,不仅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奋斗的幸福观”的直接体验,设计表现也与“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紧密相连。就教学效果和目标而言,学生不仅完成了智育目标,在文化创意设计方面有系统性、整合性、创新性的能力提升,同时在德育方面,学生对于原本有些抗拒的教条式的思政内容愿意进行思考,充分理解“幸福的获得是依靠奋斗”的思政导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幸福观,如表1。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艺术设计专业思政元素的融入机制和融入模式,在具体执行中通过提取思政元素的主要关键理论,精心策划和设计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项目,将思政元素合理、合情、自然地融入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在具体的课程思政执行中,通过对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做思想上的反思巩固思政教学的成果,最终达成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
基金项目:杭州市精品课程《创意生活设计》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居继清.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 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 (2):98-101
[2]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 .2018-2-14 http: //news.cctv.com/2018/02/14/ARTILAY8rr360viSi22a07Ybl80214.shtml
[3]李坤鹏,李庆华.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价值意蕴[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09):1-3
[4]黄璜,何培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7 (24):183-185
[5]查慧.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J].学理论,2019 (09):24-25
[6]吴翔,许桂苹.产品幸福设计的概念、内涵与层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 (12):1-7+11
[7]海涛.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157-159
[8]王艳敏,彭冰冰,毛梦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设计伦理教育探析[J]设计,2020,33(03):97-99
[9]韦超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9,32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