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A-STEM课程的开发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颁布的《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A-STEM课程是由人文精神指引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草木染”A-STEM课程注重开放性的课程框架,紧扣学生兴趣和研究进展而不断变化,是以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实践课程。[1]

    ● 着眼学生兴趣,课程动态生成

    笔者所在学校小课题“凤仙花对毛线的染色研究”[2]结题后,学生意犹未尽,想继续深入研究。基于《意见》,结合学校地理和教学实际,笔者与学生一起继续拓展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组初步制订以下研究问题:生活中可获得的常用植物染料有什么?植物种类繁多,其他植物是否具有相同的染色效果?植物染色的方法还有哪些?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遇到了困难,如植物染料如何对织物上色?现代技术在染色中的辅助作用是怎样的?如何与传统工艺相互配合?……师生依据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调整了研究的方向。到目前为止,本研究还补充了草木染的历史文化、植物染色在生活中的应用、草木染可以创作的美丽作品等内容,逐渐发展为“草木染”A-STEM课程。

    “草木染”A-STEM课程由师生在继承中深入,在合作中思考,是经过设计、实施、反馈、分析和调整而生成的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拓展、提升、完善的开放式课程。

    ● 拉好三驾马车,课程内容丰富

    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项目实践是A-STEM课程建设的三条纽带,在开发“草木染”课程中,要注重三匹马一起协同拉动马车前进,缺一不可。[3]

    学生在校园中采集植物的绿叶,如鹅掌柴,把它放进研磨碗中捣碎会出现深绿色的汁,将白坯布浸泡在染液中使其上色,浸泡几小时后,将它们夹起来晒干,白坯布就变成了绿色。将火龙果肉碾碎成汁来染布,可以染出十分艳丽的紫红色。但学生发现这绿色和紫红色并不持久,随着清洗次数增多,颜色也越来越淡。于是,学生提出不同植物对应的固色方法是否不同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各自对应的固色方法。对于鹅掌柴这种可直接提取色素的植物染料,学生在鹅掌柴下垫一张纸,把白坯布铺在最上面,然后用石头锤击白坯布,那么鹅掌柴的颜色和形状都拓印在白坯布上。对于不可直接提取的色素和对纤维素没有亲和力的植物染料,则需要添加媒染剂。例如,火龙果肉和洋葱皮,煎煮出染液后,将白坯布放入染液中加热浸泡,半小时后取出染布拧干,再放入有明矾溶液的水中进行媒染,半小时后,再放回染液中浸泡染色,如此反复多次,白坯布上洋葱皮的橙色和火龙果的紫红色就不容易掉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浸泡时间的长短和浸泡次数影响了染色深浅。不仅如此,媒染剂的量也可以调整染色的色度。用同一个火龙果肉,学生染出了深浅不一的颜色,由紫红色逐渐变为紫粉色。之后,学生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葡萄皮、板栗壳、茶叶等进行染色,都取得明显的效果。

    通过实践,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设计和实施调查,分析解释数据,建构不同固色方法的科学解释,将体验式活动变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草木染”课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以系统思维构建不同学科知识,将多学科融合去完成项目实践。[4]

    ● 应用信息技术,课程与时俱进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A-STEM要求小学阶段使用先进技术工具去解决简单问题。[5]

    在染色实践中,学生借助“颜色识别器”APP的“拍照识别颜色”功能,自动识别出葡萄皮的染液、白坯布和染出的颜色,即洋李色(RGB为:173,105,156)、浅灰色(RGB为:214,215,214)和褐玫瑰红(RGB为:165,138,140),并保存。也可以在Word文档中输入它们的RGB值,记录实物最真实的颜色,形成电子样品册。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RGB值,编辑文档内容。这个APP携带“颜色资源”功能,包含色阶表、图像配色分析、色彩塔配等,学生利用此功能可以了解关于颜色的知识,并有助于染色后设计更美的作品。另外,还有“色差计”功能,可对在不同浸泡时间染出的织物颜色进行色差计算,便于学生分析研究。

    学生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到“草木染”实践中,借助数字化的软件深入开发课程,使得“草木染”课程融入互联网,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

    ● 审美爱美创美,课程培育人文

    草木染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文化所在地生产、生活等的浓缩和体现。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便可尝试对棉、麻等材料进行染色,学生在染色前,抓住白坯布,并将其中心位置拉起来,再用一根橡皮筋捆住它,染色后,便得到了有圆环图案的染布。第二次,学生用两根橡皮筋上下捆住,将白坯布分为三段,染色后,得到了两个圆环的染布……通过这些技术操作,学生染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创美能力。

    人文精神培育是A-STEM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属。学生在学习“草木染”课程中,了解到草木染的历史文化,也亲近了大自然,通过实践设计出自己的美丽图案。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学会捕捉、利用和创作生活中各种艺术美的表现形式,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培育师生的人文精神。[6]

    目前,“草木染”校本课程还在动态生成中,它将继续着眼于学生兴趣,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跨学科概念为核心,致力于培养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学生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7]

    参考文献:

    [1][4][5]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深龙教通〔2018〕93号)[Z].2018-08-27.

    [2]张惠瑶,陈耿炎.与小学生一起玩“无用”研究——“凤仙花染毛线”A-STEM课程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Z2):20-21.

    [3]吳向东,叶德卫.论驱动A-STEM教育的三驾马车——深圳市龙岗区STEM教育的新探索[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4):29-32.

    [6]谢静.安溪蓝印花布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D].厦门:集美大学,2019.

    [7]叶德卫.人文引领的STEM教育——深圳市龙岗区A-STEM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