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然性和阶段性浅析“斯诺命题”
姜正兵
【摘要】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了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从科学革命推动和现实生活需要两个角度,提出“斯诺命题”出现的必然性。同时论证了“两种文化”分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得出“两种文化”分化具有阶段性的结论。通过辩证分析“斯诺命题”,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为破解“斯诺命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重视专才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二是促进“两种文化”走向融合。
【关键词】“斯诺命题”;辩证分析;工匠精神;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94-03
一、“两种文化”的同异之辨
查尔斯·珀西·斯诺是英国的科学家和小说家。这两种背景完全不同的身份让他对“两种文化”产生了独特的观察。在他一系列的书籍和演讲稿中,不止一次地谈到“两种文化”分化阻碍着世界上一些问题的解决。所谓的“两种文化”就是指“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和“文学文化”(Literary Culture),分别对应于我们常讲的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他认为,这“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的,由此造成的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困境及困惑问题难以解决。其实这“两种文化”的难以融合不仅给英国带来影响,也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困境。后来人们就将这称为“斯诺命题”,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文化”的分化。具体来说就是指,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教育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简单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关注这个问题时,考察了“两种文化”分化给社会带来的困惑和难题,所以自然地将问题聚焦于如何破解“斯诺命题”,即消除“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以消除人文和科学联系的中断给社会问题解决带来的阻碍。而从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斯诺命题”,也提出了不少对策,这“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外,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存在的,而且还会继续存在。在我国,有许多“两种文化”分化的例子。从高中文理分科,到大学的专业化教育;相较于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科研资金更侧重于投在自然科学上面;这些都是“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诚然,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来看,“斯诺命题”需要破解,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就目前来看,我们必须客观正视这“两种文化”的分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尤其是积极影响。在探讨“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两种文化”在研究对象、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客体,以实证和说明为主导的理性研究方法,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客观性、普遍性,强调实用主义;而人文社会科学以人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内省、想象、体验和直觉等非理性方法,强调以人为本,追求道德、修养、倫理。这些不同之处较为清晰地说明了“两种文化”分化的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事物之间各要素的关系既有斗争性,也具有同一性。具体到我们谈论的“两种文化”的关系,除了差异性,我们也应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具有同一性。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些成果规范和指导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追求幸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它的研究成果丰富着人类精神世界,指导着改造社会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追求幸福。从研究最终目的层面看,两者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伴随和制约人和社会运动和变化发展的社会规律必然是从自然规律进化而来的。社会规律在本质上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从研究规律的本质属性上看,两者研究的规律都属于自然规律的范畴。
斯诺认为:文化的分化使得处于同一层次的人群不能共同就社会重大问题展开讨论,这不仅压抑着人类的创造性,又给社会带来了遗憾。而“两种文化”的冲突点最易于产生和激发人类创造性。而笔者认为,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分析,用辩证思维分析斯诺命题,可以更好地认识“两种文化”分化带来的意义和启示。
二、“斯诺命题”的辩证分析
(一)命题存在的必然性
斯诺本人更多地关注到了“两种文化”分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但是这种分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损失,很多丰富人类社会生活的因素催生了这种分化。翻从科学革命推动和现实生活需要两个角度来看,“两种文化”的自然分化有其必然性。
科学革命的推动。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谓是自然科学推动人类发展的开始,蒸汽机解决了大机器生产最关键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交通运输空前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电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内燃机的发明则进一步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更新。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离我们最近,效果我们感受的也最明显,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新科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娱乐方式,而且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而这次仍然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后续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等这些科技成果极大地在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在科学革命中的重要性,使得人们愈加重视研究,也使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这一短暂而急剧变化的科学革命时代,人们不由自主地将精力更多放在了自然科学领域,而忽视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研究。这也就出现了斯诺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现象,从而导致了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社会科学相对滞后的局面。
现实生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视角看,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只有在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在时代巨变的大环境下,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改善的驱动力,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于科学技术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与其关注康德的仰望星空,不如关注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来的实在。“两种文化”在价值转化上也存在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具有可量化性,技术可立刻转化为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往往立竿见影,在中国有句俗谚“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它透露出大多数人的教育观点:和人文社会科学相比,学好自然科学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难以量化,理念难以产品化,人文学者的作品影响往往是长期的、隐晦的。许多历史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刚创造出来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它们才被视为人类的瑰宝,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竞相收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接收自然科学知识,冷落人文知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够在短期内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而这种短期对于人的生命长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虽然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然而从“两种文化”的同一性角度来看,人类社会要想全面发展,想要实现人的彻底自由解放,必然需要“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来的社会,呆头呆脑的工程师和只会夸夸其谈的演说家同样跟不是时代的脚步。科学与人文像鸟之两翼一样,对于渴望翱翔天空的人来说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分化不是永久的,而是具有阶段性的。
(二)命题存在的阶段性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战争死伤和失踪约3500万人,战争双方军费总额达2700多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更甚,耗时达6年之久,死伤将近2亿人,战争损失高达5万多亿美元。1945年美国在其境内的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其惊人的爆炸威力是人类武器发展过程中史无前例的。从此以后,人类就打开了毁灭自己的潘多拉盒子。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帮助美国研究原子弹的重要科技人物。他曾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想不到现在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斯诺曾说过:“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在全部历史中它给我们带来了福和祸。”这些例子和大家所言强有力地说明了没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同样没有科学引领的人文社会也是令人忧虑的。1600年2月17日凌晨,布鲁诺因为反对教会的地心说理论,坚持日心说,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对上帝的盲目信仰,严重地禁锢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充满了愚昧和无知。中国古代对皇权崇拜带来的愚昧,也在诉说着缺乏科学的理性精神下,人们的种种不幸。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如同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如同盲人,”如果仅有发达的科技知识,缺乏人文关怀,那么社会的发展将是畸形的和难以持续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同理,缺乏科技知识,社会将无法前进,人类的文明也会停滞不前。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应该是包括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及人文精神在内的全面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二者缺一不可。自然科学强调的理性和实证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宣扬的以人为本理念并非相互冲突,而是辩证统一、和谐共进的。两者在解决人类问题上是互补的。
所以,“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只能是阶段性的,不会是永久的。而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分化现象的必然性,并尽可能减少这种分化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分化现象的阶段性,认清融合才是“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斯诺命题”的两点启示
(一)重视专才教育,培养工匠精神
承认“两种文化”分化现象的必然性后,有必要研究这种分化现象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益处。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精湛的专业水平。而国家和媒体对工匠精神的提倡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社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央视在2015年5月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该节目主要讲述了一些“国宝级”技术大师的工匠精神。2016年12月,“工匠精神”入选《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十大流行语。评委会给出了入选理由: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推进,工匠精神无疑是少不了的。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不容亵渎的敬畏感,这种精神已将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融入一个人的生命中,身体里。
由于人在接收知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不得不承认有少部分天才可以同时深谙“两种文化”,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同时精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现实的。和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专业化教育的成功相比,中国的专才教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其中,向发达国家学习,培养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匠精神,便是重中之重。
工匠精神追求的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加剧目前我国“两种文化”的分化程度。但是,当前在国内,我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仍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在国际上,我们的科技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大量高科技产品依赖进口。基于当前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我们必须从“两种文化”分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来看待科技发展和工匠精神。
(二)促进“两种文化”走向融合
从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两种文化”的分化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全面型发展,需要的是文理思维兼备,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在斯诺的一系列著作和演讲中,其也肯定了“两种文化”在学理上相沟通是可能的。在弥合“两种文化”分裂的举措中,教育无疑扮演着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当前文理分科的教育状况,想要达到科学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关键还在于实现文理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在文科教学中,不忽视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素质培养,努力克服文科生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的随意性,力求让他们做到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样在理工医科教学中,不怠慢人文文化的熏陶,提高理科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并重,执着于受教育者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同时在研究问题时提倡跨学科研究。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加深让许多问题研究者有时变得片面狭隘。问题研究者往往立足于自身研究领域而看不到问题的其他影响因素,造成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缺憾。要知道,我们现实社会中问题的产生常常不是单一领域的因素导致的,所以跨学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条件、因素、特点及影响。并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针对不同类的问题,侧重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类的课题,在坚持团队合作和个人研究原则下,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自然科学类的问题则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辩证分析“两种文化”分化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和阶段性,针对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破解“斯诺命题”的两点看法,以期让“两种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