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究

    贾凯鸣 曹国东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为样本,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成效和发展现状,来探讨其发展路径和建议,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县级融媒体 近况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为样本,包括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市内四区以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5个旗县区,通过分析这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成效和发展现状,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式,为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的深化改革提供学理支持与政策建议。

    一、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效

    (一)搭建传播平台

    拥有多元分发的传播渠道和稳定安全的技术平台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按照“能融尽融、应合尽合”的建设原则,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一是在运作旗县区广播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基础上,拓展微博、微信、客户端、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呼和浩特市区外5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均以该模式为主。二是整合区属部门、辖区自媒体等媒体平台于一体,打造融媒体矩阵,如玉泉区融媒体中心融合辖区内36个微信公众号、45个微博、6个政府网站、6个数字报及音视频媒体等平台,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传播互融。三是统一新媒体渠道构建融媒体品牌,赛罕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以“新赛罕v”为标志的微信、微博、澎湃新闻等8个新媒体品牌,新城区和回民区也遵循类似做法。

    在技术平台研发上,呼和浩特鼓励有条件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自主搭建融媒体技术平台,市内四区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和玉泉区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相对充裕,纷纷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央厨房”。市外五旗县区尝试对外合作和联结共建,除技术用房(新闻指挥调度中心、录音室、演播室、采编用房)等硬件设施外,软件系统、采编设备、媒资系统等资源平台托管于省市级媒体云,增强技术实力,充实内容生产。

    (二)提高内容质量

    有了平台支撑,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内容形态得到扩充,多元新闻形态得以生成,并努力打造品牌栏目、产品和活动。市区4家旗县区融媒体中心以短视频、直播、小程序等新媒体形式为创新突破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民生、服务社会的优质内容。赛罕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有温度的新闻栏目《小赛探访》,玉泉区融媒体新闻中心策划推出的“泉·政务”“泉·服务”“泉·现场”“泉·民生”的“四泉产品”,回民区融媒体中心在喜马拉雅APP开通呼和浩特市首个政务电台,皆为代表之作。

    市区外5家旗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以关系社会民生的思路举措、当地政府的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等为主。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对芍药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进行网络直播;清水河县融媒体中心开办《脱贫攻坚进行时》和《百姓关注》等广播电视专题栏目;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久泰新材料公司建设》《伍什家农民喝上净化达标黄河水》等阅读量过万的民生新闻;武川县融媒体中心制作H5作品《武川县扫黑除恶宣传》、鼠疫防控宣传小视频等产品实现新媒体产品零的突破。

    (三)提供多元服务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以便民利民为着眼点,在做强新闻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初步实现了“新闻+党建”“新闻+政务”“新闻+民生”“新闻+特色开发”等功能。党建服务主要以主题教育、创城、扫黑除恶等内容为主,政务服务多以招生咨询、在线业务、投诉建议等功能居多,民生服务则提供公积金、学历、交通等方面的在线查询。例如,赛罕区融媒体中心接入赛罕区党建网并设置“幸福赛罕”专栏开展相关政务宣传。托克托县微信公众号“活力托克托”设置农村创业致富平台,及时回应和服务于农村受众。

    玉泉區融媒体中心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智慧旅游和旅游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游客分布、满意度评论、景区景点人流热点等数据的监测分析,提供精准旅游服务;将扶贫商城、苏鲁锭网等网上购物商城整合到活力玉泉手机客户端,推行“新闻+电商”服务,让游客在在线服务中受益,媒体在跨界融合中发展。

    (四)建设蒙古文媒体

    加快蒙古文媒体的改革和发展,充实蒙古语新闻采编力量,是少数民族地区媒体融合的重要任务。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语媒体整体发展上看,数量和规模都有了长足发展,全区100多家电视台和广播都有自办的蒙古语节目,近150家期刊和报纸为蒙古族群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如今在媒体融合态势下,在省、市、县各级媒体融合中,均可看到蒙古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9家县级融媒体中心里,目前能够提供蒙汉双语新闻信息服务的有3家。赛罕区和玉泉区融媒体中心依托微信公众号打造蒙古文融媒体平台,初步建立起蒙古文融媒体专职编辑人员队伍,在内容生产中实施“三审”审核发布制度。土默特左旗融媒体中心制作了一些蒙古文稿件发布于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中,初步实现蒙古文新媒体发布。总体而言,蒙古文媒体虽然丰富了一些社交媒体的传播渠道,但融合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融媒体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一)发展区隔逐渐扩大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呼和浩特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旗县区融媒体集中于呼和浩特市内四区,都是本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且自身传统媒体建设和运行基础较好,技术应用也能跟随时代发展,使得旗县区融媒体建设和融合型内容生产成为可能。其中玉泉区新媒体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样板工程。

    市区外的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和土默特左旗的媒体融合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几家融媒体中心的传播渠道、媒资系统等设施尚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土默特左旗的,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旗,由于蒙汉文网络技术条件不成熟及渠道开通不足,该融媒体中心目前仅完成机构和人员的初步改制,媒体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

    由此,呼和浩特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形成市区内与市区外的发展区隔,市四区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状况虽然比较乐观,但政策扶持和发展力度能否长期有效保持也需要继续观察,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媒体深度融合中不断解决。

    (二)技术效应未能显现

    据2018年全国县级融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资金投入上,全国平均水平为303.5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投入资金为531.8万元,中部地区为54.4万元,西部地区为37.4万元。呼和浩特市有7家融媒体中心资金总投入平均在300万元以上,投入最少的托克托县(150万)和武川县(100万)也高于国内西部地区融媒体技术资金投入的平均值。

    然而,各旗县区硬件建设情况依旧良莠不齐,有些旗县区融媒体中心设备仍以原有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为主。武川县、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新采购的一些新媒体设备,由于缺乏技术标准支持很难满足融媒体业务需求。部分旗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地点设在老式建筑里,新的融媒体中心存在空间限制,一时无法满足建设需求。

    “媒体云”的联合共建效应也陷入困境。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陆续入住呼和浩特融媒体传播中心“青城云”和内蒙古日报社“草原云”平台,但由于省市级“媒体云”尚处于设计和完善阶段,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内容生产,上级“媒体云”对旗县区融媒体中心的支持力度不够,融媒体的规模效应还未显现。

    (三)改革力度有待加强

    2018年底以来,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陆续获批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并对融媒体中心的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重新配置。例如,赛罕区融媒体中心实施“中心负责制”,并先后引进了31名专业人员充实人才队伍。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探索“工作室模式”,内设电台工作室、报纸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8个职能工作室。

    部分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尝试创新体制,进行市场化运作。玉泉区通过“新闻+旅游”“新闻+电商”模式延伸平台产业链,激活融媒体中心部分对外服务,扩大营收机制,虽然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但不失为创新融媒体盈利模式的有效探索。清水河县融媒体中心与当地国资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注册成立国有“清宣傳媒有限公司”,意图激活融媒体中心服务功能,拓展业务范围。

    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尽管在体制方面有所动作,但还是基于县级媒体、新闻中心等传统机构的“姿态性融合”,金字塔状的组织机构并未完全改变。大部分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均面临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如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人员编制不仅空编9人,还有临近退休11人,49名在岗人员中40岁以上的职工占70%,年龄结构偏大。体制创新还需连贯性和持续性政策支持和体制变革。

    (四)蒙古文媒体多重受限

    由于数字技术不兼容、蒙古文数字编码等问题,蒙古文媒体的内容创新力和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能力都与汉文媒体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蒙古文融媒体的数字基建的基础薄弱,蒙古文数字输入法兼容程度低,网站编码不统一,限制了蒙古文媒体在传播上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其次是蒙古文媒体的搜索引擎建设还不能满足蒙古文信息数字化的实际需求。三是多数的蒙古文媒体融合动力不足,不愿意尝试技术创新和体制突破,传统媒体的运营思维难以一时改变,制约着蒙古文媒体的融合转型发展。

    旗县区蒙古文融媒体尝试建设一些传播渠道和平台,但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现有融媒体平台上没有明显的蒙古文媒体入口,更缺乏优质内容,还不具备蒙古文融媒体产品制作能力。建设蒙古文融媒体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数字基建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参与解决,并非融媒体中心单方面所能成就,融媒体中心更多是作为整合力量、多方协调的建设主体来解决蒙古语融媒体发展中的多重困境。

    三、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按照中宣部要求,要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呼和浩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在于摆脱“媒介本位”的窠臼和“能融都融”的粗放式思维,突破以传统媒体“采、编、发”业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公共服务和社区连接的多重功能,做好县域治国理政新平台。

    (一)深耕区域沃土,打造优质内容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优势在于本地内容的接近性和贴近性,内容生产的选题和叙事策略要充分遵循“在地化”原则,深刻理解本地社会文化结构,挖掘本地优质内容资源。落实到具体实践上,一方面要从小处入手,关注本地群众身边事儿、新鲜事儿,回应本地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致富故事、暖心场面、群众线索是选题落地的常规方式;另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对于超出日常经验范围的信息,能充分考虑本地人的利益关切,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这种关切与阐释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务行为结合起来,注重抽象知识、理念和政策的本地化解读,使硬新闻能够“软着陆”。同时适度开展基层舆论监督,关注本地社会心态及动向,及时调和舆论导向。

    为促进内容生产的丰富性,可以开放县级融媒体中心“云平台”,除了县域的报纸和电视提供内容外,提倡各委办局、各宣传口、各辖区以及辖区内自媒体、协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内容生产,积极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新闻线索和投送稿件,实现县域融媒体平台的开放式内容采集通道,以此来增强内容生产能力和本地触达效率,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效果。

    (二)嵌入社区网络,做好社会服务

    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应充分利用“家门口”媒体的平台优势,与县域群众建立广泛联系,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治理之功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的社区、村庄等基层组织纷纷规范自身社区媒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并实现对辖区居民的在线管控。呼和浩特市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以此为依托,对现有各种类型的社区媒体进行功能重构,使之转型为社区信息传播、居民日常联系、社区事务办理以及营造社区认同和加强社区联系的基层治理平台。

    同时,为县域群众提供刚需型、互补型社会服务,特别是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以及省市级融媒体中心无法触达的政务服务、党建服务、扶贫助农、民族语言类服务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力度,为本地用户提供订单式精准服务,致力于解决本地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时下颇为流行的县长“直播带货”可以看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如能抓住本地农产品滞销的主要矛盾,既可扩大平台影响力,也能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地。

    (三)推进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調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现阶段呼和浩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机制改革应在确定机构编制和机构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既要配齐“领导班子”,还要出台详细的部门编制和岗位分工方案,对所有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和定责,做到责权分明,工作目标和导向清晰,以加强新设机构的部门融合和人员融合,切实推动机构转型。

    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全媒体传播方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开放人才引进机制,提供正向激励的薪酬制度,聘请融媒体专家学者开展技能培训,也可与当地新闻院校共建工作室等方式促进人才“引进来”。同时,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对全国优秀县级融媒体中心及其他网络媒体的考察学习,提高存量人才从事融媒体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转变为合格的县域融媒体人才。

    (四)依托蒙古文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新时期的蒙古文融媒体要及时转变单向宣传思维,提高蒙古语媒体竞争力,以高质量的内容和符合传播规律的运作方式跟上媒体融合改革的步伐。一是要在融媒体数字技术上有所突破,统一蒙古文数字排版、语义检索、数字内容的呈现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兼容性处理,解决蒙古文媒体数字转型中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二是突破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单一传播渠道,尝试与内蒙古当地一些蒙古文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如蒙科立软件、“赛努”社交软件等,共同研发移动客户端,逐步完善“新闻+服务”的平台建设。

    也可以和上一级融媒体中心的蒙古文媒体统一动作,融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蒙古语频道、蒙古文新闻客户端,共同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由于蒙古文融媒体建设的特殊性,一定要做好统筹规划,不能重复建设或零散搭建,需要政府、融媒体中心、技术公司等建设主体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全面有效的现代化少数民族语言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