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支架”“支招”:例谈习作指导的有效路径

    莫晶

    

    

    【摘? ?要】习作教学从中年级“写清楚”到高年级“写具体”的能力目标转变十分清晰。为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过渡,教师应从整体观照中捕捉习作指导“支点”,从梳理文本中寻求学习“支架”,巧妙运用“支架”为评改“支招”,降低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欲望,确保习作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习作教学;学习支架;指导路径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表达,从三至六年级的习作编排来看,教材精心选择话题内容,明确目标要求,强化过程指导,体现发展梯度,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综观统编五年级整册教材,习作教学从中年级“写清楚”到高年级“写具体”的能力转变目标十分清晰。如何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过渡?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的教学为例,从整体观照中捕捉习作指导“支点”,从梳理文本中寻求学习“支架”,巧妙运用“支架”为评改“支招”,在降低习作的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欲望,确保习作关键要素的高效达成。

    一、全视角多层解读,巧布学习“支点”

    统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来编排各板块内容。从三年级开始的习作遵循《课程标准》倡导的学段目标编排,由浅入深,学习梯度明显,能力提升可见。教师在明确意图、明晰目标、把握学情的前提下,要有效捕捉习作指导的“支点”,提高教学实效。

    (一)遵循《课程标准》明方向

    《课程标准》是指导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习和落实指导的基础。从《推荐一本书》的编排内容来看,教材围绕“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写给谁看”等问题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路径选择上,需要特别关注《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的与本课内容密切联系的习作要求,如《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内容都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相关联,为教师深入指导明确方向。

    (二)前后联系定目标

    制定习作目标,除了正确解读教材外,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教材前后的联系。《推荐一本书》被安排在“读书明智”单元中。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在本册第四单元中已经进行了“分段叙述”“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训练,本次习作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抓住重点来表达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同学推荐一本书,写清基本信息。能选择一点或几点推荐理由进行分段表述。(2)学会把重要的推荐理由写具体。(3)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推荐书籍,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立足学情知重点

    基于学情的差异来确定教学的内容是落实有效指导的基础。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联系自己的阅读实际,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分享给同学,并不是很难的事。因此,《推荐一本书》的习作指导打破传统先指导后写的做法,先让学生对照要求试写,然后通过梳理寻找学生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聚焦“介绍清楚基本信息”“注意分段”“把重要理由写具体”有所侧重地落实指导。基于学情,从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角度出发,确定“把重要理由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全过程定位指导,巧设学习“支架”

    习作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让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钻研的问题。基于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基础,从教材中梳理可视化的习作指导“支架”,同时整合资源加以多元运用,能进一步强化习作过程指导,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一)关注“经验”,落实分步指导

    轉变学教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习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顺应思维发展之势,从自主探究中聚焦关键要素,在多视角发现和多渠道链接拓展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习作的内容,为写好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推荐一本书》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知”入手,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基于学生课前准备,根据学生推荐书目归类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小说组”“故事组”“科普组”等组别,便于他们在同类别书籍推荐过程中更好地互动、交流。第二步,教师基于学生阅读的基础,通过随机采访学生“各自推荐了哪些书?准备把书推荐给谁?结合教材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推荐稿?”让学生逐步了解推荐稿的基本内容,在明确推荐对象中凸显本次习作的交际功能。第三步,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基本信息介绍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让学生懂得介绍时不要面面俱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介绍清楚即可,比如书名、作者等。在拓展链接书店关于新书介绍的资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选择吸引人的信息来介绍,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可视化的习作思维框架(如下图)逐步形成,学生对推荐一本书有了全面的了解,接下来的自主修改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聚焦“具体”,有序突破重点

    本次习作中,“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围绕“写具体”,教师巧搭学习“支架”,分这样几步来落实:首先,教师引导各小组交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推荐理由的,梳理出不同类型的书籍推荐的角度是不同的。比如,小说的情节吸引人,小说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科普读物丰富、有趣的知识能吸引读者……同时,联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分段表述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根据推荐的理由分段叙述,做到一个理由为一段。这样能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其次,教师通过关注本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的关系,有梯度展开引导:以小说组为例,对本单元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中的表格进行迁移运用,让选择“人物个性鲜明”作为重要推荐理由的学生通过整理体会到“运用人物特点和具体事例结合的办法能将重要的理由写具体”。为满足不同组别学生的需求,寻求不同的习作技巧,教师根据推荐书籍的具体特点,以“小锦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习作支架(如下图)。学生按需自主选择。如此一来,教师既让全体学生习得实实在在的习作技巧,同时又关注个体差异,有效落实分层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锦囊:科普类——怎样将“产生独特想法”这个理由写具体呢?

    回忆书中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独特的想法,用简单的话引出开头。如:读了《神奇的校车——奇妙的蜂巢》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常常让我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想法。

    接着可以简单摘录让你有了独特的想法的片段。比如:蜜蜂的家是分工合作的大家庭,蜂王只产卵……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各自忙碌的场景。我想……这里不需要列举很多,建议只要选取最能吸引读者的就可以了。当然,还需要设置悬念,激发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体现“特色”,注重个性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构思的习惯,还要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推荐一本书》的习作指导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推荐书目的语言风格,在尊重儿童原生态语言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推荐书目进行个性表达,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全覆盖追踪交流,巧为评改“支招”

    文章不厌百回改。《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统编教材在编排中也充分体现了自我修改和互改中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的意图。因此,教师要借力评改“支架”,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激发评改的兴趣,逐步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一)紧扣习作目标,制定评改要求

    习作评改的标准应该紧扣习作目标,细化具体要求,明确习作核心要素,力求重点突出,评改有方向、有实效。《推荐一本书》的习作评改环节中,教师根据习作的目标制定评改要求,设计自评和互评单,让学生能评会改。

    自评修改单

    互评修改单

    (二)提供多样素材,提升表达能力

    閱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教材突出的特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栏目都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为了习作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从单元课文中寻找“例子”,也需要拓展身边的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丰富语言的表达。在《推荐一本书》的评改环节中,教师根据学情需要,适时补充《忆读书》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同时,教师链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推荐,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和可视化的素材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丰富表达提供了多元“支架”。

    (三)瞄准关键要素,凸显读者意识

    从写作的目的、作者的角度来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统编教材强调在习作教学中要凸显交际功能,培养读者意识,因此,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不同的读者”交流、分享的平台,既能让学生体会习作的情趣,也能在交流中让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共鸣,提高表达能力。《推荐一本书》第二阶段的评改环节中,教师围绕习作的重点、难点,设计“大众评审团”趣味评改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推荐的对象,和他们分享各自的习作,并在分享后思考并交流:听了他的推荐,有没有激起你的阅读期待?你觉得他哪些地方比原来进步了?……这一系列问题的交流,引导“作者”和“读者”之间展开深度探讨,不仅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价值,评改的质量更高,还增加了学生想为读者写作的动力,真正体会到了习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理解教材意图、准确把握学生起点,找寻指导“支点”;通过聚焦习作关键要素,利用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表达的习作“支架”,落实有效的习作指导;借力多样评改举措,让学生在“作者”到“读者”的身份切换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习得表达的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