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榜样引领问题初探

    關键词 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认同

    作者简介:王婷婷,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4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体制结构的调整导致矛盾涌现,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的意识信仰受到冲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榜样作为各行各业中选树出来的先进典型,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榜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有效的载体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舆论宣传载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以及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二是文化载体,如通过电视剧、电影、文艺演出等形式,或是建立主题文化广场、历史人物纪念馆等形式,等等;三是制度载体,如宣誓制度、公祭日制度、行业规章制度、市民公约、学生守则等;四是实践活动载体,包括宏观的社会实践,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等,以及微观的群众活动,如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其实,榜样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的德育方式相比较,榜样具有形象性,榜样的形象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的生动化与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思想层面的抽象化,每一个榜样都真实可感,他们都拥有值得被社会大众学习赞扬的光荣事迹,榜样以其各不相同的表达形式阐述着相同的思想内涵,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爱国英雄是抛头颅、洒热血的精忠报国,钟南山、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是以科学研究服务大众的科研报国。榜样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榜样充当的是价值信息符号,榜样所表达的价值信息,就是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因此,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寻找最美人物”等各式各样的榜样教育品牌活动得以大力推广与发展,榜样因其形象性更容易被广泛学习,更值得被大力宣传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榜样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多样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能够将处于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凝聚起来,实现团结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引榜样须具备“大我意识”,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事业相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引榜样要有社会责任感、公平公正等传统价值内涵,还要有独立自主、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引榜样向上向善、爱岗敬业等。在思想层面,榜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情感层面发展至行为层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内化于心,同时也外化于行;在行为层面,榜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社会成员通过榜样行为形成“榜样效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中,更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最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制约因素

    (一)榜样的娱乐化、功利化

    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占有一定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想法更加新奇,榜样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态势。

    榜样的娱乐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倾向于去崇拜一些能满足自己对美好事物想象的偶像明星,而不是教育者替受教育者树立起来的学习榜样,比如劳动模范、英雄模范、道德模范等。虽然偶像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满足部分群体的审美需求,对缓解心理压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的消极影响,偶像大多是娱乐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迎合大众审美,以谋取利益为目的而打造的,有些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仅仅是人设,其本人实质贪婪、庸俗,很容易使追随者在盲目模仿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无法起到较好的社会引导作用。

    榜样的功利化,一方面,是群众选择的功利化,愈来愈多的人变得世俗功利,眼中只看得见名誉、地位、利益,不再注重传统意义上的舍己为人、重义轻利,对于榜样的选择更加注重物质价值而非精神价值,往往选择一些商界精英作为自己的榜样;另一方面,是榜样自身的功利化,由于国家或社会对于榜样的关怀与支持,一部分人为得到这部分利益而自导自演、人为设计,做出符合国家期望的行为表现,实现名利双收。

    (二)榜样认同度不高

    要运用榜样这一重要载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本身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引领效果。榜样认同度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在于对榜样的认知,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没有足够的认知,也就很难使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行动上的“效仿”,很难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第二种是对于榜样有足够的认知,但却没有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或因为榜样事迹过于“高大上”,让人们认为个人有作秀之嫌或者宣传报道有夸张之嫌,或因为对榜样的认可只是短暂的情绪感染,并未有深层次的情感认同,等等。第三种是有一定的榜样认知、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认同,但却没有付诸行动,或因为觉得榜样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或因为觉得榜样的高尚品格自己难以企及等,就此直接放弃学习践行。

    (三)榜样学习忽略内在精神品质

    榜样因其内在精神品质优秀,或是外在行为表现、外貌形态等过人,而被推选为榜样,必然存在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当前对于榜样的学习存在重外在轻内在、装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榜样学习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当收到任务时,紧锣密鼓、全员出动,当任务结束时,烟消云散、销声匿迹,正所谓“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二是表面文章,只注重表面行为,忽视内在精神品质,只模仿了榜样的外在行为,却没有深入理解其内在精神品质,盲目且缺乏思想,比如某些大学生参与基层实践,并未全身心将精力花于了解社情民意,而是各种拍照发朋友圈,仿佛观光旅游,完全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领悟其中的学习内涵。无论是“政治任务”,还是“行为模仿”,都无法起到真正的榜样引领作用。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改善榜样引领作用的途徑

    (一)榜样选树坚持先进性与可学性

    榜样的选树必须坚持其先进性,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必须传递给社会大众正确的价值观,要保证其具有正向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中能够发挥有益的榜样引领作用。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进行榜样的选树,虽然他们职业不同、职位不同、事迹也各不相同,但是必须要坚持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与政治觉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在这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必须是最优秀的。榜样的选树还要具有可学性,首先,榜样本身作为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其事迹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涵义,榜样本身也要有充分的人格感召力,能够去引导社会大众自觉学习;其次,榜样须坚持从群众中来,榜样事迹要有生活性与社会性,让社会大众可以学习、可以模仿,榜样的选树要有群众的参与,要结合群众的审美,可采取公众投票、基层民主推荐等方式推选榜样。

    (二)榜样宣传体现真实性与人格化

    班杜拉说过:“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2]社会大众对于榜样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从身边可知、可感的人或事;另一方面,大部分来自于榜样宣传,而且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榜样宣传效果。榜样宣传有助于榜样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合理真实的榜样宣传有助于社会大众对榜样的认同,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社会大众之心、外化于社会大众之行。榜样认同促使人们对榜样事迹的学习与践行,因此榜样宣传切忌过度拔高、过度夸大榜样形象,不实的榜样形象宣传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感,相反,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宣传更能拉近榜样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同时,榜样宣传还要注重榜样人格。所谓“榜样人格”,是榜样身上具有的崇高思想境界、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精神风貌,它是一定时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及规范在榜样身上的具体体现。[3]因此,在榜样宣传时要注重对榜样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行为上着手,激发社会大众的内在共鸣,激励社会大众的自发学习。

    (三)榜样学习突显内容性与持续性

    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也不能只是一阵风,而要深入学、持续学,要入脑、入心、入行,确保真学、真悟、真行。具体而言,在对榜样及其承载的价值观的学习实践中,既要选择、利用、创新合适的学习实践形式,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更应注重内容实质的学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现象发生。同时,榜样学习不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从思想上认识榜样,从情感上认可榜样,促使行为上的自发学习榜样,养成持久的行为习惯,可以借助一些激励制度,对善行义举进行褒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3]李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引领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