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创新实践
张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成员意识中最本质的价值观念,在融入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利于政治发展、经济转型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识的“价值公约数”融入到创新实践的方方面面,并经过不同的逻辑组合,内外转化,发挥出不同的效能。具体而言,要让价值观的融入顺应传播和实践规律,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认同与践行相统一,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实践 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3.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内容概括为24字,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对价值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引导,从制度、关系和认知等不同维度进行规范约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价值考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凝聚为人们的习惯和感情。创新实践是指在传统思维上进行的高级的、突破性的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方面的融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逻辑梳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社会共识的“价值公约数”融入到创新实践的方方面面,并经过不同的逻辑组合,内外转化,发挥出不同的效能。
国家层面。首先,富强是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是创新实践的根本保障。只有生产力发展起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的时候,创新实践才能找得到根基,不是空谈。民主是创新实践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始终追求,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改革上,第一是整个国家的制度设计细节优化,第二是基层民主的建设与执行。在创新实践的整个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让实践活动有更良好充分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利于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就体现在基层民主的推进形式上,比如当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有社区养老加社区医疗,更多的区域功能搭载和管理形式;也可能是营造良好氛围,使民主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是国家价值的外在表现,是创新实践的精神文化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方向指引,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追求不能出偏差。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概括,是现代化国家创新实践活动在思想上的重要参考准则和在执行中需要具备的秩序状态。现在的许多生物科技等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但却在伦理等层面面临着巨大考验,这是创新实践活动面临的“和谐”难关。不同事物之间各有差异,但彼此之间如何良好互动,元素交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值得考虑。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也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因此能深深融入和体现在创新实践中。
社会层面的追求方面。自由多指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一种意志和追求,是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它在根本上是集体的概念,少数人为少数利益而损害多数人自由而产生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人越自由,创造潜力越大,创新实践的可能性越大,积极性创造性便能得以发挥,集体也是如此。公平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可以平等参与和发展,平等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取得对等的回报。相对于常规实践而言,创新实践活动的特性是每个实践者如若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更容易以更低的时间成本和自身资源去获得对等的收获。公平和法治则是国家应竭力为创新实践活动营造的纪律环境。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种应然的社会价值理念,是激发创新实践者不断努力的力量源泉。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换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的不平衡实际就是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劳有所得,实践所创造的价值不被其他要素随意吞并,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法治是前三条理念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创新实践者维护利益的有力武器。它借助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可以促进创新实践活动在各方面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建设法制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解释和执行法律,如何进行普法教育,也要以创新实践的新方式来促进开展。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是应然的环境,能促进创新实践的开展,反之也能通过创新实践反作用于这四大理念的贯彻推行。
个人层面的理念方面。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撑。爱国是人民最易调动和具有广泛联系的共同的情感,积淀着强大的责任意识。爱国作为一种引导力,曾無数次地引导人民在危难之中力挽狂澜,也能调动创新实践者干事创业的决心,尤其是在与国外发展对比中涌现出的强大前进动力。敬业是一种踏实负责、满怀热爱的职业信念,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态度。社会生活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之上,每个人一定程度依存别人的敬业而生活,缺乏敬业精神会使实践者在遇到困难时畏首不前,最终失败,也影响了集体和社会的建设。诚信是诚实劳动、诚恳待人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个人美德,创新实践者应该追求和拥有这种美德。创新实践常需要跨学科多团队的合作交流,信息失真学科闭塞等问题会给实践带来诸多的障碍,造成资源浪费。创新实践中保持诚信的美德不仅能愉快合作,还能提高效率。友善是围绕良好的人际关系阐述的,是创新实践活动中的主观添加剂。减少个体之间的冲突,营造越来越紧密的创新主体间关系,不仅利于创新项目的进展,更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共同理想的实现。个人层面的四大价值理念更偏向于主观的要求,是创新实践的巨大动力和客观的催化剂,需要具体的坚持和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的相对统一。总体来说要让价值观的融入顺应传播和实践规律,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认同与践行相统一,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准确科学的解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首要基础。科学具体的解读是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又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重要保障。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支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力量,是一种极度理性和具有说服力的价值信念。同样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指导创新实践活动之前必须自身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具体适用的解读。
首先,需要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管控把握,杜绝暴力腐化色情,宣扬和谐积极创新,引领风向。第二,大力宣传在创新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和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开展创新领域敬业之星、公平法治案例等评比,发挥社会名流和干部队伍的带头作用。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微一端”等各大媒介的宣传片及广告等形式积极传播,使其科学内涵、基本要求、重大意义广为人知,使各从业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知晓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实践活动中践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并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创新实践。
让群众产生内在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关键环节。这依然是一个动态的内在融入过程。社会大众是融入过程的主体因素,他们内心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的融入问题。首先,要尊重价值认同规律,为作为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和作为常识形态的大众心理认知搭建联系,这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和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对其的需要程度。一方面,理论必须是正确且适用的,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在社会成员的创新背景、创新方式形态和需求状况、心理状况等基础上,以多样的形式和准确的工具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达到一定的价值成效。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方法艺术,进行合适恰当的公民教育。比如,提高公民的“自由”意识和尝试精神,解放其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为推动创新实践增砖添瓦。培养主体的各项基本能力和发散思维,加大跨学科的学习合作,在对过往经典和案例的学习中促进新思维的进发。积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方法,展开多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精神需求,被成员从情感上和三观上高度认可。
和谐的社会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外在前提。马克思辩证地提出了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感受着环境对个人一点一滴的塑造,同时又给环境不断的反馈和改变。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实践中的融入,首先就必须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做好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相关营造工作。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凸显创新文化的特点并将之融入到传统节日、地方民俗和日常生活中。实现创新文化的中西结合,有意扶持创新产业的发展。第二,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状况。理论只有面向现实、符合实际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动指南。要保证党风政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的一致性,在政治条件方面打好配合;在经济市场化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呼唤价值理性,解除工具理性导致的社会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物化,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经济方式、政治理念、社会文化中获得支撑,满足创新实践的相关诉求。第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体现在外在的行为逻辑上。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将理念从口头中转换到行动上,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传播、机制、教育都要常态化、大众化,打造一种可践行的社会基本规范,形成一套可靠的社会创新调节机制。比如,在创新实践中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不能只为“利”,还得关切到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愿望和现实环境,从而能产生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
加强调控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首先,国家要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引领创新成员的思想意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社会成员的意志,坚持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励社会成员创新进取,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创新主体的日常实践活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确保方向不错误,创新有成效。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纳入考核尤其是政績考核标准、评优推荐标准、国民教育等体系中,打造长效的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尤其强调备单位在落实过程中的“一把手职责”。培育和健全融入相关的督查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融入效率和动力。完善人才吸纳机制,一方面是人才考核标准的革新,加大创新能力的占比,调动各大积极因素促进创新实践的发展。第二是将需求发布,进行创意征集,方式的创新可能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也促进民主的发展。第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构建起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发明法、专利法、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执行力度。保障创新主体的权利,从而使一切积极性因素都充分涌流,也提高相关人员的创造性。第四,要注重我国极具重要性的创新体系建设。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国家应对创新体系进行整体把控,合理配置资源,达到系统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推动创新实践的整体发展。比如,要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和创新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硬软件设施的投入比例,促进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的、多单位的合作交流,实现科学定位前提下的开放性建设。
责编/樊保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成员意识中最本质的价值观念,在融入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利于政治发展、经济转型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识的“价值公约数”融入到创新实践的方方面面,并经过不同的逻辑组合,内外转化,发挥出不同的效能。具体而言,要让价值观的融入顺应传播和实践规律,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认同与践行相统一,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实践 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3.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内容概括为24字,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对价值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引导,从制度、关系和认知等不同维度进行规范约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价值考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凝聚为人们的习惯和感情。创新实践是指在传统思维上进行的高级的、突破性的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方面的融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逻辑梳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社会共识的“价值公约数”融入到创新实践的方方面面,并经过不同的逻辑组合,内外转化,发挥出不同的效能。
国家层面。首先,富强是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是创新实践的根本保障。只有生产力发展起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的时候,创新实践才能找得到根基,不是空谈。民主是创新实践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始终追求,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改革上,第一是整个国家的制度设计细节优化,第二是基层民主的建设与执行。在创新实践的整个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让实践活动有更良好充分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利于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就体现在基层民主的推进形式上,比如当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有社区养老加社区医疗,更多的区域功能搭载和管理形式;也可能是营造良好氛围,使民主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是国家价值的外在表现,是创新实践的精神文化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方向指引,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追求不能出偏差。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概括,是现代化国家创新实践活动在思想上的重要参考准则和在执行中需要具备的秩序状态。现在的许多生物科技等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但却在伦理等层面面临着巨大考验,这是创新实践活动面临的“和谐”难关。不同事物之间各有差异,但彼此之间如何良好互动,元素交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值得考虑。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也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因此能深深融入和体现在创新实践中。
社会层面的追求方面。自由多指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一种意志和追求,是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它在根本上是集体的概念,少数人为少数利益而损害多数人自由而产生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人越自由,创造潜力越大,创新实践的可能性越大,积极性创造性便能得以发挥,集体也是如此。公平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可以平等参与和发展,平等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取得对等的回报。相对于常规实践而言,创新实践活动的特性是每个实践者如若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更容易以更低的时间成本和自身资源去获得对等的收获。公平和法治则是国家应竭力为创新实践活动营造的纪律环境。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种应然的社会价值理念,是激发创新实践者不断努力的力量源泉。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换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的不平衡实际就是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劳有所得,实践所创造的价值不被其他要素随意吞并,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法治是前三条理念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创新实践者维护利益的有力武器。它借助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可以促进创新实践活动在各方面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建设法制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解释和执行法律,如何进行普法教育,也要以创新实践的新方式来促进开展。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是应然的环境,能促进创新实践的开展,反之也能通过创新实践反作用于这四大理念的贯彻推行。
个人层面的理念方面。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撑。爱国是人民最易调动和具有广泛联系的共同的情感,积淀着强大的责任意识。爱国作为一种引导力,曾無数次地引导人民在危难之中力挽狂澜,也能调动创新实践者干事创业的决心,尤其是在与国外发展对比中涌现出的强大前进动力。敬业是一种踏实负责、满怀热爱的职业信念,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态度。社会生活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之上,每个人一定程度依存别人的敬业而生活,缺乏敬业精神会使实践者在遇到困难时畏首不前,最终失败,也影响了集体和社会的建设。诚信是诚实劳动、诚恳待人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个人美德,创新实践者应该追求和拥有这种美德。创新实践常需要跨学科多团队的合作交流,信息失真学科闭塞等问题会给实践带来诸多的障碍,造成资源浪费。创新实践中保持诚信的美德不仅能愉快合作,还能提高效率。友善是围绕良好的人际关系阐述的,是创新实践活动中的主观添加剂。减少个体之间的冲突,营造越来越紧密的创新主体间关系,不仅利于创新项目的进展,更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共同理想的实现。个人层面的四大价值理念更偏向于主观的要求,是创新实践的巨大动力和客观的催化剂,需要具体的坚持和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的相对统一。总体来说要让价值观的融入顺应传播和实践规律,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认同与践行相统一,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准确科学的解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首要基础。科学具体的解读是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又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重要保障。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支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力量,是一种极度理性和具有说服力的价值信念。同样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指导创新实践活动之前必须自身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具体适用的解读。
首先,需要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管控把握,杜绝暴力腐化色情,宣扬和谐积极创新,引领风向。第二,大力宣传在创新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和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开展创新领域敬业之星、公平法治案例等评比,发挥社会名流和干部队伍的带头作用。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微一端”等各大媒介的宣传片及广告等形式积极传播,使其科学内涵、基本要求、重大意义广为人知,使各从业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知晓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实践活动中践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并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创新实践。
让群众产生内在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关键环节。这依然是一个动态的内在融入过程。社会大众是融入过程的主体因素,他们内心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的融入问题。首先,要尊重价值认同规律,为作为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和作为常识形态的大众心理认知搭建联系,这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和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对其的需要程度。一方面,理论必须是正确且适用的,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在社会成员的创新背景、创新方式形态和需求状况、心理状况等基础上,以多样的形式和准确的工具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达到一定的价值成效。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方法艺术,进行合适恰当的公民教育。比如,提高公民的“自由”意识和尝试精神,解放其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为推动创新实践增砖添瓦。培养主体的各项基本能力和发散思维,加大跨学科的学习合作,在对过往经典和案例的学习中促进新思维的进发。积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方法,展开多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精神需求,被成员从情感上和三观上高度认可。
和谐的社会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外在前提。马克思辩证地提出了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感受着环境对个人一点一滴的塑造,同时又给环境不断的反馈和改变。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实践中的融入,首先就必须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做好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相关营造工作。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凸显创新文化的特点并将之融入到传统节日、地方民俗和日常生活中。实现创新文化的中西结合,有意扶持创新产业的发展。第二,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状况。理论只有面向现实、符合实际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动指南。要保证党风政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的一致性,在政治条件方面打好配合;在经济市场化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呼唤价值理性,解除工具理性导致的社会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物化,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经济方式、政治理念、社会文化中获得支撑,满足创新实践的相关诉求。第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体现在外在的行为逻辑上。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将理念从口头中转换到行动上,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传播、机制、教育都要常态化、大众化,打造一种可践行的社会基本规范,形成一套可靠的社会创新调节机制。比如,在创新实践中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不能只为“利”,还得关切到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愿望和现实环境,从而能产生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
加强调控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首先,国家要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引领创新成员的思想意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社会成员的意志,坚持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励社会成员创新进取,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创新主体的日常实践活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确保方向不错误,创新有成效。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纳入考核尤其是政績考核标准、评优推荐标准、国民教育等体系中,打造长效的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尤其强调备单位在落实过程中的“一把手职责”。培育和健全融入相关的督查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融入效率和动力。完善人才吸纳机制,一方面是人才考核标准的革新,加大创新能力的占比,调动各大积极因素促进创新实践的发展。第二是将需求发布,进行创意征集,方式的创新可能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也促进民主的发展。第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构建起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发明法、专利法、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执行力度。保障创新主体的权利,从而使一切积极性因素都充分涌流,也提高相关人员的创造性。第四,要注重我国极具重要性的创新体系建设。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国家应对创新体系进行整体把控,合理配置资源,达到系统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推动创新实践的整体发展。比如,要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和创新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硬软件设施的投入比例,促进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的、多单位的合作交流,实现科学定位前提下的开放性建设。
责编/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