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薛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反复提及要“引导”“指导”“教育”幼儿,重复率达十余次。教师要想切实做到、做好、做优对幼儿的引导和指导,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科学记录幼儿的活动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划先行,明观细记
(一)有计划
计划能有效帮助教师做好观察准备,确定重难点。教师在游戏前需要先预设相应的发展目标,然后确定观察重点。
(二)会观察
观察是评价的前提,能帮助教师及时观察、捕捉、发现幼儿发展现状及相关教育问题。因此,教师的观察要细致,幼儿的一个神情、一个动作、一句话等,都有可能是观察的重点。
(三)速记录
观察离不开记录,记录是教师收集和描述幼儿活动信息的有效方法,能帮助教师获取和掌握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将观察事件转述为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为分析和评价幼儿的能力发展及认知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自身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活动材料、确定指导策略等提供了参考数据,助推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渗透结合,以及下一步教学计划的修改、制订和完善。记录在观察中尤为重要,记录方法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四)观察角度
游戏中的观察角度干变万化。教师可根据班级游戏主题和游戏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表征、游戏水平,以及所研究者的研究主题等确定观察角度,从而获取有针对性、科学性、研究性的观察内容。
(五)观察对象
设定好观察角度后,就要确定观察对象。首先,教师选择2-3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一类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幼儿,一类是独特型幼儿(作为个案观察)。其次,教师以区域为观察重点,将入区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例如,教师先选定活动区域,然后观察记录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及方法。
(六)确定观察类型
观察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類是自然情境观察,主要原则是“定人不定区”,将观察对象定为人;另一类是测评情境观察,主要原则是“定区不定人”,重要观察活动区域。
二、教师角色,多元定位
第一种是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属于半显性指导者。教师既要仔细观察、随时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又要在幼儿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适时融入,借助角色与幼儿互动,从而起到设疑、指导和诊断的作用。第二种是观察者角色。这是一种单一的身份定位,教师脱离了演戏角色,直接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第三种是参与者角色。教师通过改变身份,作为玩伴与幼儿深入交往,将角色转变为隐性的观察者和引导者,通过近距离的语言交流,走进幼儿的内心,感受其思维变化。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呈现出幼儿的内心思维动向。作为隐性指导者,教师一不小心就会处于主导地位,呈现出“教”的成分,这是教师特别需要注意避免的。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在与幼儿交流时巧妙设疑,引导其思考,推进幼儿的实验和探究,从而达成让幼儿自主思考、积极动手的效果。
三、教师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客观判断
记录是将看到和听到的每一个细节翔实地表述出来,要求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行为不加主观判断。记录内容的翔实度、科学性、严谨度,是分析游戏及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在实际工作进程中,教师往往因为记录信息容量大,记录描述笼统、简单,使得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角色兴趣时记录道:“平时一直当宣传员的乐乐,今天选择当销售员。”这样的记录无法帮助教师分析幼儿变换角色的原因,对教育策略无任何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视为一次无意义的记录。
(一)多种记录形式,获取价值信息
第一种是文字记述式,即白描式记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将观察到的行为直观清晰地表述出来,作为分析的可靠依据;不足之处包含记录方式慢,书写时容易造成观察遗漏,影响行为发展的连续性,从而使过程不完整,数据不详,缺乏严谨性。第二种是表格符号记录。教师先设计观察记录表内容,然后根据对幼儿的了解及游戏开展状况,预设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将其列入表格中,教师在记录过程中只需填写一些简单的符号即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观察细致,操作便捷;不足之处包含缺乏全面性和精细度,遇到突发情节及幼儿生成活动时,无法呈现在表格中,失去有价值的评价内容,造成数据片面性。第三种是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该记录方式可以取长补短,解决教师记录难、符号表述不清等问题,更加便于教师观察记录。
(二)记录辅助工具
记录的辅助工具有很多,常用的有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手机等。
(三)记录内容准确、科学、真实
记录是评价的依据,教师将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信息记录下来,记录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1.记录幼儿的行为过程
案例:彤彤扮演教师,教同伴学唱歌。可是,刚教了两句,彤彤就忘记歌词了。她看看我,停顿了片刻,然后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忘了。”“那怎么办?”“你来教吧!”我坐在彤彤旁边给她做示范,她边听边学,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彤彤重新教同伴唱歌,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分析:彤彤遇到困难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求帮助,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教师的记录中缺少了对彤彤所提问题的说明。语言是思维的呈现,透过幼儿的言语表达,可以看到幼儿的思维水平及心理特征。幼儿在教师示范时提出了什么问题,问题指向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串联性问题的追踪分析,有助于教师准确诊断和评价幼儿,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还要关注幼儿提出问题的内容,了解幼儿个体发展水平与学习需要。
2.记录教师的指导策略及幼儿的反应
案例:大班“大卖场”的收银员正在边收费边算账,只见交费队伍越排越长,教师走过去发现,收银员的算账出了问题,怎么也算不对。顾客越来越多,收银员越急就越算不出,还不愿听取其他同伴的建议。于是,教师走过去帮助了他。持续观察了一会儿,小收银员的速度慢慢加快了,甚至都不用借助数棒了。
分析:幼儿从烦躁、无助到完成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可见教师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只用“帮助了他”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仔细分析,这里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为何要帮助他,即便幼儿在结账时遇到了问题,他现有的活动状况与水平如何,能否应对?第二,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帮助了幼儿?第三,幼儿在教师介入后有何反应,教师接下来需要如何做?这些都是围绕幼儿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只有把“教”与“学”的过程记录清楚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观察记录中,教师一定要详细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
3.围绕问题,翔实记录
活动目标是观察的出发点,教师要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不同的观察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1)有意识的观察
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先根据观察目的预设问题,有意识地把感知和注意力引向某一结果或行为方式,避免观察的片面性和一般性。
案例: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教师投放新的操作材料——少量的、撕好的纸条及白纸。游戏目的是通过情景和问题创设,激发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应变、操作等能力,研究材料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教师指导策略与时机的有效性。
教师在游戏前先预设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觀察,发现幼儿在情绪、行为和语言方面的变化,及时予以指导。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我饿了,能给我做些吃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家中的食品。“我想吃面条!”引导幼儿用纸条代替面条。“那些白白的、长长的不是吗?”让幼儿寻找象征物。“我还要一碗。”纸条已经没有了,给幼儿制造困难,使目标更加明确。“我没有吃饱,你能想想办法吗?”利用表情、动作等刺激幼儿发挥想象力。“你自己做也行呀!能做吗?”隐性引导幼儿寻找替代品。“我看见你家有面片,能做成面条吗?”直接指导幼儿。
(2)偶然性观察
偶然性观察是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偶然发现具有观察价值的现象后,随机将该现象作为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要先看后想再提出问题。例如,幼儿没有将教师投放的纸当作替代物,而是选择用橡皮泥搓“面条”。教师要将此情景及时记录下来,重点记录幼儿搓的动作发展情况。
四、幼儿发展,观察先行
科学观察幼儿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功。教师的观察不能盲目,应根据观察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多角度分析观察内容,采取教育措施时要做到具体、不空洞,并能及时有效地落到实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获得大量真实具体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制订、调整、实施教学计划,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此外,教师还要以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指导者和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