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探索
姜毅 何恩节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了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与创新的具体策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案例、基于“互联网+”嵌入大数据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利用有利客观条件或平台增强切身体验与感受。结果表明,该转变与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进而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大数据思维;安全意识;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061-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ecur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 are given: introducing cases in the form of storytelling, embedding innovative ideas based on "Internet+" embedded in big data thinking, and using favorable objective conditions or platform enhancement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knowledge, safety awareness and safety ability, and thus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af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ig data thinking; safety awareness; mode transformation
當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规模扩张到内涵拓展的关键转型期,高校内外环境中与大学生安全相关的各类主客体因素日益错综复杂,涉及人身、心理、财产、网络、交通、饮食等诸多方面的大学生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还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所涵盖的不同时域与空域,是一庞大的有机体。正如马斯洛所言:“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它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1]因此,大学入学初期开设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和素质的构建上承载着大学生“安全大厦”的“地基”作用,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责任艰巨。[2]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处于何种现状?笔者主要从课程的授课主体、授课对象及授课内容展开分析。
(一)授课主体——辅导员
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而是相关内容嵌入主题班会或入学教育,也有部分高校已经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但无论是主题班会、入学教育,还是必修课程,讲授主体多为辅导员、弊端较为明显。其一、辅导员所学专业涉及工、理、文、艺等学科,并不都归属于教育类,这也诱导了管理标准的多样化;其二,辅导员年龄结构不一,近年各高校新进辅导员多为90后,稍早一些的辅导员年龄大多为80、70后甚至是60后。出生年代不一,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管理理念也存在一定差别,必将引起他们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思维和策略的显著差异。
(二)授课对象——大学生
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高校之前,多数大学生随父母一起生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2. 个性突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造就了他们过分看重自身想法,忽略他人感受,势必影响其人际交往。3. 接受新鲜事物的途径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方便人们生活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信息渠道。当代大学生属于“网络原住民”,他们更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设计的授课内容,他们也可以从网络上轻易获取。4. 价值观并未完全确定: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显著独立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辅导员作为协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物,在安全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塑造积极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授课内容——与大学生安全相关的所有知识
大学与中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校园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于一体,校园就像他们自己的家,而宿舍就是自己的一个小家园:1. 在学习过程中,已从以往单一的理论课程学习转变为理论、实践和创新相融合的学习,其中增加的实践、协作环节,是他们以往很少经历过的,这其中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安全教育课程中需要嵌入的关键内容。2. 大学期间的第二课堂还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体质等。其中的大多数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的,因而活动中伴随的安全隐患也会显著增加。3. 大学校园生活占据了大学生很多时间,其学习也不同于以往的中小学,课程安排上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主规划权。这种跳跃式的“权利下放”也会诱发诸多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均为一些外在表象的安全隐患,但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初始生活环境、所受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乃至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造就了个性不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这类群体在一起生活、学习,难免会出现人际交往中的不协调,导致某些个体发生心理或生理上的一些问题,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探索
从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所处的现状看,授课主体层次不一、标准难于统一;授课对象接收信息渠道宽广、个性突出,常规教育模式难奏实效;授课内容涵盖面广,仅靠十几节理论课的讲授很难全面覆盖,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能力和素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模式转变与创新了上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嵌入教学内容
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过多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科书为本,列举案例为辅,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从教科书中直接切入主题,将网络、社会中一些热点案例引入其中进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失去了主动思考与感受安全问题的空间。而且如果案例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听课的兴趣,弱化教学效果。
笔者在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尝试了并不先提出主题,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案例:首先把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方式抛出,让学生忽略案例原有的背景,将故事内容结合现实环境去诱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安全主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感受,进而塑造了学生主动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
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校内主讲教师的相对熟悉,这种相对熟悉在强化了他们对校内主讲教师的知识认同的同时,也催生了他们对校内主讲教师身上与安全相关的实践经历的不完全认同。为此,笔者经协商后让相关人员尝试性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部分模块也以“讲故事”的形式载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例如,在心理安全领域,经多方协商后,与地方监狱联合开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活动,让部分心理普查A类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犯罪人员的心理蜕变历程及其危害,进而意识到及时有效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初步研究表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此类“讲故事”型实践项目的介入,已使部分心理普查A类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与疏导方面实现了“被动→主动”的有效转变。再比如,在网络、饮食安全领域,通过邀请省内网络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座的第二课堂形式,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中载入“专家論坛”模块,前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2%的学生表示从中学到了切实有用的网络安全、食品安全防范策略。
(二)基于“互联网+”嵌入大数据思维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外延性、传播性和普及性被广大网民所认同,由此衍生出来的大数据思维也被逐步接受。借助大数据思维,通过以“三微”为代表的新媒体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策略,把安全教育工作的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与新媒体方式的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相结合,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新颖途径之一。[3]另一方面,大学生利用大数据思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安全知识,借助新媒体设备,将自己所掌握的安全知识通过特有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与分享,让更多的人去熟知安全知识。一方面可以强化对安全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对新事物学习的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在采用以“讲故事”的形式嵌入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时,特别注重基于“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大数据思维包含层面较为宽广,笔者及课程组其他相关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两种思维。
源于“破窗效应”的安全教育理念: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Effect)源于犯罪学理论。从“破窗效应”可知: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酿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刻意介入源于“破窗效应”的安全教育理念,让大学生从“灵魂最深处”高度重视引起安全隐患的轻微“过错”,让他们意识到如果放任存在,必将害己害人甚至害群体。
源于“冰山理论”的安全教育理念: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是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笔者所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组部分授课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时注重植入冰山理论,通过理论和恰当实践或模拟模块的介入让学生意识到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安全隐患的内在诱因,进而自主地杜绝各级各类安全隐患。
(三)利用有利客观条件或平台增强切身体验与感受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涉及面广,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认知,但由于缺乏切身体验与感受,很难让学生在诸多安全领域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大纲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有利客观条件或平台对增强大学生安全体验与感受的模块设置。在执行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考虑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包含的两部分安全领域。
在人身、财产、交通安全领域:借助保卫处和部分学生专职辅导员掌握的近3年来我校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的第一手资料,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情景还原与再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感受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以及安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初步发挥了该课程模块的引领作用。在疾病防范领域:借助县疾控中心的专业平台,通过现场参观疾控中心对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诊断流程和观看马赛克形式的真人视频(特殊疾病感染对象)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疾病的严重危害,进而形成心理震慑,为学生从灵魂深处杜绝不良生活习惯筑牢了思想防线。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转变获取的教学效果
在所尝试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模式转变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
1. 以“講故事”的形式嵌入教学内容不仅切实提升了大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快速摒弃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保留的被动学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铺垫,为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夯实基础。[4]
2.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互联网+”嵌入大数据思维创新教学理念,突破了常规的知识传播界限,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以往所未达到的高度。源于学校教学督导部门、授课对象即大学生和同行的共同反馈结果表明:在课程的相关模块中有效植入源于“破窗效应”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源于“冰山理论”的安全教育理念后,大学生主动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自身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到与之相关的人群,如周边同学、相关社会人员。
3. 在课程中利用有利客观条件或平台增强切身体验与感受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不仅将课程教学效果直接“投影”至活生生的单一大学生个体,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安全思维火花,为大学生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与素质“内化于心”提供了有力载体,同时也为后期大学生其它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效模式。
四、结束语
结合教学实际,基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案例、依托“互联网+”嵌入大数据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利用有利客观条件或平台增强切身体验与感受等策略的创新与转变的新颖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有效植入,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并有效“折射”至相关群体,进而助推大学生安全能力与素质的升华,并为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葛冬冬.“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34-36.
[3]孙铭涛.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2):9-10.
[4]崔长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26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