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母鸡》与彼《母鸡》

    吕绿杨

    【摘? ?要】《母鸡》在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中都有被选入。对“单元语文要素、练习题、其他栏目”等进行比较,可以明确两个版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确定教学重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助力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关键词】统编教材;人教版教材;比较异同;继承创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年第7-8期刊登了屠素凤老师撰写的《此“母鸡”与彼“母鸡”——精读〈母鸡〉》一文。该文章从“倾听文本声音、赏析语言形式、比照文本前后”三个方面就如何精读《母鸡》进行了阐述,写得非常精辟,给读者很大启发。本文想借用屠老师的题目,稍有不同的是把题目中的引号改为书名号,即比较的对象是课文。那么,同是《母鸡》,在统编教材中与人教版教材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一、在比较中明异同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单元语文要素、练习题、课文类型等都有较大的差异。

    (一)语文要素的异同

    就单元的人文主题而言,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基本相同,差异不大。而语文要素就相差较大。统编教材中,《母鸡》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人教版教材的则是“具体感受动物的形象”“比较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第一,感受的对象不同。统编教材是感受对动物的情感,人教版教材是感受动物的形象。第二,感受的主体不同。统编教材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人教版教材则完全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感受。第三,要求的范畴不同。统编教材关注的是“如何表达”,以表达为目标,属于习作的范畴。人教版教材关注的是“具体感受”,以感悟、体会为目标,属于阅读的范畴。第四,编写的体例不同。统编教材中,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本单元提高了要求,强调不仅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关注作家是如何表达的,编写的体例非常明显,逻辑性很强。而人教版教材就显得不是很清楚。第五,表达的方式不同。统编教材用一句话整合了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整体性很强。人教版教材就显得比较松散,好像两个语文要素互不相干。由此可见,两个版本的语文要素在本质上区别是比较大的。

    (二)练习题的异同

    先看统编教材,课后题是编者的点睛之笔,可谓独具匠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怎样在课后题中得到细化落实的呢?语文要素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感情;第二层,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的。课后第一题完成了第一层任务:画出作家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课后第二题完成了第二层任务:先感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形象(或者说作家对母鸡的感情、态度),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说的过程就是探究如何表达的过程,也就是作家写作的过程。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比一比,说说《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是對课后第二题的深化。表达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探究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比如,在文章结构上,两篇同属于“总分总”结构,不同的是《猫》的重点在前,《母鸡》的重点在后;在语言特色上,两篇都非常口语化,不同的是《猫》明贬实褒,《母鸡》先抑后扬;在情感态度上,两篇都喜爱赞扬,不同的是《猫》前后情感一致,而《母鸡》是先“讨厌”,之后“不敢再讨厌”。 总之,“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后题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课后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再看人教版教材,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前有连接语。连接语中的第一个任务是“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旨在从阅读的角度理解母鸡,没有涉及表达。连接语中的第二个任务“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与统编教材《母鸡》课后第三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两者对比,统编教材显得更加系统、更加明确。

    (三)其他栏目的异同

    统编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栏目,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交流、积累运用、拓展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表达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明贬实褒”。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是列举了课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回顾,再用三个小伙伴的话,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梳理总结了这种方法。从读书中的认识,到生活中的感受,再到实际的运用,虽然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明贬实褒”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已认识了这一表达方法及其作用,在以后的说话和习作中便会进行运用。

    再看本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一共编排了三道题。第一题是学习用动物比喻某一类人,呈现的词语中前五个带有褒义,后五个带有贬义。虽然题目没有直接表达对动物的感情,但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表达的情感有褒贬之分,指向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情感。二是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表达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向如何表达。第二题要求学生体会冒号的用法,试着仿写一段话。这也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而编排的。对其可从两个方面给予解释:一是冒号前面的词语,大部分指向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如温柔可亲。二是用上冒号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也就是把概括的情感变得具体,把抽象的情感变得生动。这又是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第三题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语气词的表达效果。这一题明确地告诉学生,习作时,要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分析完以上三道题,“词句段运用”与语文要素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综观人教版教材的栏目,与统编教材比较,最相似的是“我的发现”,其次是“习作”。使用统编教材时,面对类似栏目,教师可以借鉴、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经验。最不同的是“词句段运用”,人教版教材没有安排这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在继承中求创新

    对于《母鸡》一课,教师在继承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精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领会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体系,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重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一)根据课文类型,确定教学重点

    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一样,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母鸡》一文的两个版本都安排在普通阅读单元中,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在统编教材中是精读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则是略读课文。不同类型的课文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活动。那么,对于统编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1.语文要素要“落实”

    教学精读课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方法”。语文要素必须落实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学生从体会“对动物的感情”到体会“如何表达”,学习并掌握方法,为略读课“运用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朗读、默读要“常用”

    一般情况下,统编教材中的課后第一题都安排了朗读或默读。朗读和默读既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又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最常用的方法。《母鸡》的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通过一边默读一边画句子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教学此类课文,教师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默读,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逐步提高读书的水平。

    3.内容、感情、方法要“深入”

    统编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阅读和表达的方法。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第六单元的“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还安排在三年级教材及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第一单元的“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单元的“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第七单元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第八单元的“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第二单元的“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第三单元的“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第四单元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第五单元的“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由此可见,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前后联系、螺旋上升的。方法也是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逐渐有序推进的。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既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学会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进行运用。

    4.优美语言要“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把它们熟记于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除了诗词、文言文外,现代文要求背诵、抄写的内容较少,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要求低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编者考虑到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二是拓展编写了“日积月累”及其他课外读物。但不管怎样,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还是可以采用上不封顶的做法,鼓励学生多多积累。

    5.课外延伸要“适度”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做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编写了“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收集资料;有的设计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课外观察、读写结合;有的安排了“资料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但是就精读课文而言,课外延伸不能过度,要以落实语文要素为重点,将学习方法当作头等大事。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至于人教版教材中的《母鸡》,它属于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学会方法的基础上,重在运用方法。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根据导学栏目,制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课文类型后,在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方法”等内容后,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换言之,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那么,依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除课文外的其他栏目,即“导学内容”或者叫“助学内容”。

    以统编教材中《母鸡》一文为例。(1)根据课后生字、课本后面的词语表,确定教学目标1:认识“疙、瘩”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理由、心事”等10个词语。(2)根据课后第一题确定教学目标2: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的前后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3)根据课后第二题确定教学目标3: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4)根据课后第三题确定教学目标4: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以上的四个教学目标,是从非常权威而又实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引用而来的。“教材”与“用书”两相对照,制定教学目标就是这么简单。教材的“导学内容”十分强大而实用,不愧为一线教师的“好帮手”。

    反观人教版教材中的《母鸡》,因为是略读课文,教材编写了“连接语”。教师可以根据“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两个任务来制定教学目标,与统编教材相比,就显得模糊了一点。

    (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确定教学目标以后,就要设计教学活动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为一线教师指明了设计活动的方向。譬如,《母鸡》课后的三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活动,其顺序也基本一样。教材在解决“教什么”的同时,还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只要再考虑一下“识写字词、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等环节就行了。当然,这是对大的环节而言,小的环节还需进行精心的设计。比如,对于“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个活动,就要给予细化,具体步骤如下:(1)回归整体,梳理全文,总结交流《母鸡》一文的表达特色。(2)回顾交流《猫》一文的表达特色。(3)自主设计表格,从两篇课文的思路结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方面展开比较,得出异同点。(4)学习某一种表达方法写小动物,进行小练笔,为单元写作打基础。

    人教版教材的《母鸡》属于略读课文,设计就不同了,特别是“小练笔”就可以不安排了。

    综上所述,此《母鸡》与彼《母鸡》,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给予认识:一方面,不同的版本,承载了不同的编写意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重点,当然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比较异同,不要照抄过去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要丢弃传统,另起炉灶,需通过比较,继承精华的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负担,还可以开拓思路,何乐而不为?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