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摘?要: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高中历史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所需要背诵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长期的背诵过程当中,学生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如何让学生可以正確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更加轻松,也是相关教师一直考虑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唯物史观,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教学;历史学习

    一、 引言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段历史究其本质都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推动,而唯物史观正是揭示了其中的历史规律,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主要原因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着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际分析历史的演变,而不是主观地神化地对于历史介绍,唯物史观引入历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让学生通过理解其中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不断地向前推动和发展,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更好的认知,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记忆。

    众所周28的学习是相对而言较为枯燥的,如果不能把握其中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因素,历史学习就将变为一条接一条的固定化学科背诵,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学生也会在枯燥的学习和背诵中对历史产生厌恶心理,进而抵触对于历史的学习,通过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原因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相对应的学科自信,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用辩证的思维学习历史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很多历史朝代的兴替以及历史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做出相对应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历史主要研究的方面中,经济不断影响的政治和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会对政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政治的相关政策确立也会对经济产生相对应的反作用,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一个主要体现,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政治的作用和对于人们的影响,为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辩证关系的引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原因,通过加深学生的理解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西方国家在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之后,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经济水平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也逐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慢慢地向资本主义过渡,因为生产力的推动导致了政治上的变革和社会上形势的转变。同时在资本主义出现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相对应的文化,很多极具代表性为后世所流传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这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相互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历史的更迭和变革当中因为经济所导致的历史朝代更替数不胜数,同时,由于经济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在唐朝时期,因为唐朝国力达到了鼎盛,当时到唐朝处于世界的尖端行列,而其政治和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追捧和学习,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国力的鼎盛,而因为政治的统治,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人们才有时间进行文化创作和文学思考,唐朝时期的文化也较为鼎盛,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等都是出自唐朝,正因为国力的鼎盛,而造就了一批文学家。

    同时在战乱年代也会出现许多文学家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以及对于国家的寄托,在古诗学习中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描写战乱的古诗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在西方国家处于动荡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文学作家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创作于西方战乱时期,在《老人与海》中反映海明威本身的个人经历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寄托,文学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学表达来传递自己内心的诉求和情感,通过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看待历史问题。

    三、 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

    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在历史当中各个朝代的更替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部分学生在历史上学习遇到困难,往往是因为无法把握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将历史的背诵单独划分成块状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的背诵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记忆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将朝代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与另外一个朝代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混淆,造成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解答不准确,这是历史学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从一条主线出发来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知识形成了相对应的体系顺藤摸瓜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以及每个朝代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例如夏朝的建立是因为商朝纣王的荒淫无道,对于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征收劳动力建造宫殿,在政治上实行暴政,导致了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在西周建立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这片广阔的地域采用了分封制的管理政策,而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增大,而中央周天子的政治力量越来越小,导致了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情况出现,最后西周灭亡,而在秦朝统一的国家之后,吸取了分封制的教学采取了官爵制度,防止诸侯争霸的情况出现,在以后的王朝当中也没有分封制的影子,通过从一条主线出发即政治因素,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商朝周朝以及秦朝建立的原因和瓦解的原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将历史当成长篇故事来学习,故事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联系,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整条历史线,通过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知识的能力,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强,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简单地背诵,让学习的趣味性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 有矛盾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学习历史

    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可能促进王朝的发展,同时也有可能让王朝陷入灭亡,但是对于一项历史事件的评判,不能仅从一方面来分析,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时事物对于历史的影响也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应当秉承着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评判修建长城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是促进王朝灭亡的一大因素,对于统治而言有害而无益,但是却有的人认为,长城的修建可以加强国家的防御,让国家有更多的手段抵御外敌,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长城的大量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其实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展了长城的工作,但是到了秦朝才形成大规模的修建。在秦朝当中修建长城,因为政治上采取暴政,对于人民的压迫程度相对较高,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导致了人民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秦朝在政治统治上并没有认识到百姓的利益,对百姓过度压榨,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而不是修建长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修建长城只是加剧了这一进程,让清朝灭亡的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快,因此促成了朝代的灭亡。

    如果仅从修建长城这一点出发分析秦朝修建长城劳民伤财对百姓有害无益,是较为片面的。从长远角度来看修建长城起到了一定程度抵御外敌的作用。在长城修建之后,中国朝代的更替往往并不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是因为所实行的政治策略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统治作用,激起了民众大多数的反抗心理导致的朝代更迭。从这一角度出发长城的修建对于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集中有着一定意义的帮助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对于问题的分析不能过于片面,要学会准确客观地从长远角度来分析问题发展的原因找到根本的症结所在,通过全面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的大局观得到进一步提出,进而加强对于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客观考虑、更加全面考虑。

    五、 结语

    高中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较大,需要背诵的内容往往也相对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背诵内容的疲惫感已经逐渐明显,而历史学习需要背诵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上面临困难,同时也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历史,相关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入唯物史观的方式来看待历史事件,通过矛盾、联系和辯证的思维对历史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形成体系,更好地学习和背诵,就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晖龙.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新课程高考中的创新考查及教学启示:以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6):51-55.

    [2]汪美良,许春凤.二轮复习应关注动态的时间“曲线”:基于2019年全国卷Ⅰ第41题的分析[J].历史教学,2020(6):35-40.

    [3]陈阿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99):126-127.

    [4]洪蓉蓉.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以“辛亥革命”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1.

    [5]李晨璐.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z1):464,471.

    作者简介:

    马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