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
任东改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3-0097-05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意象;情感;可持续性
摘要:南阳汉画像石一石一主题,采用分层、散点透视构图法驾驭题材,组织物象,从而恰当地表达出整幅画面的主题。这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南阳汉画像石不刻意追求形象的真实,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照搬,而是追求物象之神似,融情于画,重视精神超于物像的创作宗旨,通过主观感知意象进行情感的真实传递,这为当今追求“意”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摹本。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上纯朴的创作动机和真实自然的形象造型,传达了和谐的意境美,成就了其可持续性的审美艺术价值,这为当今艺术创作中的功利性反思提供了参照。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工匠在墓室建筑构件中的石头上进行雕刻绘制而成的画,是我国汉朝时期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一种独特艺术表达方式,其简单纯朴的造型、生动大胆的表现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更是以其博大沉雄、古朴庄重而著称于世,其所采用的构图造型方式与创作手法,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崭新艺术形式,为汉代及以后的艺术表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我国民族艺术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不拘于形“追求神似”的先河。南阳汉画像石虽是在我国还未形成专业艺术理论的“荒蛮”背景下生长起来的,然而正是这种近似原始的艺术创作,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后世各类艺术形式的形成提供了范本、理论源泉与方法论。南阳汉画像石自发掘至今,学术界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与层面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艺术层面的研究更可谓成果丰硕,内容、形式、空间、布局、技法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但就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延伸层面对当下艺术创作之价值的阐釋则甚少。南阳汉画像石作为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对当下的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不同侧面发掘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探寻南阳汉画像石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新途径,以期凸显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下艺术创作、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当今文化艺术持续健康发展。
一、南阳汉画像石分层、散点透视构图法与现代启示
南阳汉画像石在构图格式上一石一主题,而非千篇一律,自由灵动又充满变化,多数画像石采用分层、散点透视构图法驾驭题材、组织物象,从而恰当地表达出整幅画面的主题。
南阳汉画像石的石刻图像画面均采用分层、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不受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故事集于一幅画面之中,视角随意移动,时空差距被缩小,天地宇宙,虚实变幻,主次层次,相互关联,回旋流动。[1]南阳汉画像石多源于一个画面主题,通过组织不同视点、视向与视域的物象,将其和谐自然地融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看似松散,实则气韵贯通、浑然一体,在南阳汉画像石的众多画像中,无论是横式组合的场景还是立(竖)式构图的画面,都有这样的运用。
分层与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可以把人类渴望的某种境界、理想状态而又并非同时同地发生的故事集中表现于同一幅画面,如南阳汉画馆藏《风雨图》(见图1):画面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帝督临观战,三位神人合力牵引一辆“五星车”,天帝双手挽缰驭之;下层为雨神降雨,四位神人头发皆披向一旁,且各抱一口罐向下倒水,
罐中的雨水似瀑布飞流而下;画面右部一巨人,赤身跪地、张口吹气,似为风伯嘘气成风。风雨雷电虽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因此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神话寓意,古人借此祈求风调雨顺。整个图像两层内容围绕着天帝观临、风神鼓风、雨伯降雨这一主题,表现出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和谐美满的憧憬。
大刀阔斧的创作气魄、开阔宏伟的创作胸襟、原始朴拙的表现手法,在汉画像石中成就了众多幅画面中多个视角、多个场景的经典。南阳汉画像石既有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也有期望理想的虚构场面,通过一个合情合理的情感主题共同糅合于一起,此种处理画面的方法是技巧更是智慧,无论是汉代艺人的有意为之抑或无意运用,都使得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有了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使得画面更加饱满、丰富、耐人寻味。所有这些对当下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是当今绘画创作、艺术设计方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一,在绘画创作中可以运用此方法进行画面构图,传递意愿,描述情感,以此来增加画面情感的真实度和作品的可延伸性。其二,在二维平面设计中可通过运用此方法来增加画面的内涵或意蕴,延伸画面之情感成分,增强作品的人情味。其三,在环境艺术之室内空间设计中,在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各构件之组合上引入此种表现形式,使无生命的各部件拟人化,让家具陈设品拥有生命特征。其四,在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中适宜和谐地运用此方法,可将其地形、绿化、建筑、设施等各因素协调处理,使得所表达之外部空间主题更加鲜明,缩小环境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五,在歌剧创作中,运用此方法将发声唱腔、舞蹈、服饰等各构件进行搭配,可将其各要素按照同一歌剧主题的情感展现进行融合,提升歌剧之内涵和韵味,延伸放大艺术娱乐功能之外的其他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南阳汉画像石意象表达与当代价值
在画面整体氛围与意象之关系的处理上,南阳汉画像石不追求外形的具象真实,而是提炼人与动物瞬间的活动姿态,运用夸张而富于转换的线条,生动地刻画出物象典型的形体特征。这种精神决定外形、忽略外形的像似和局部真实的表现手法,很好地诠释了 以形写神、寓情于画的情感诉求。
南阳汉画像石不刻意追求形象的真实,不拘泥于对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照搬,而是追
求物象之神似、融情于画、重视精神超于物象的创作宗旨,通过主观感知意象进行情感的真实传递。在“意”与“象”的关系上,始终坚持“象”为“意”服务的态度,没有“意”“象”处理孰主孰次之烦恼,“象”的选择与展现以“意”的传递和表达为根本,“意”与“象”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南阳汉画像石通过创作富有情趣自然轻松活泼的“象”,以唤起观者情感的触动与共鸣,最大程度地展现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阳汉画像石中所有的人物、动物、神仙的形象选择与展现,无论是细腰高髻的侍女,还是面目狰狞的力士和人首蛇身的仙人嫦娥、西王母,抑或是欢快的鱼儿、威猛的老虎,其形体美在画面中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象”的具体形式是围绕着意—情感这一主题来取材、夸张、糅合、展开的,完全超越了现实意义中物象的表达。在立意与表达的关系中,南阳汉画像石始终将立意与情感的传递置于首位。
艺术表达本身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宣泄。重视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观感知,重视自然万物蕴含的情感意境传递,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在艺术表达上,古人比拥有众多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生活于今天的我们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比如,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代表作《嫦娥奔月》(见图2),画像中以形写神之表达似乎已达极致,画中人首蛇身的仙人嫦娥腾空做双手拱月之姿态,蛇尾与流云由弧线、波浪线和S型线组合呈飞腾曲折之动势,并与大小不同的星宿融合贯穿于整幅画像之中,恰似旋律齐奏的音乐,使画面的流动感和韵律感跃然而出,巧妙地把嫦娥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飞腾之势、柔劲之美,使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平添了梦幻的意境美,看似简单概括,实则传神至极。画者抓住画面的大感觉,着重表现嫦娥的体态姿势与流云的飞动,为“意”而将“象”的展现发挥到极致。画面中嫦娥的飞腾、流云的曲折流动等诸多“象”的元素符号与体征态势,为“意”之情感的表达做足了功夫。“汉画像石刻中的形象已不是客观之‘象,而是被情趣化之后的‘意中之‘象。这样的‘意象既似客观物象,又与客观物象有较大的差距;既表现客观又表现主观来自造化、得自心源,做到了既要写‘象还要立‘意、写形更传神的辩证统一。”[2]夸张强化的物象、概括简化的细节,使得形象生动拙朴,内容情节立体饱满,画面表达意蕴悠远强韧,从而引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每一个画面,其主题鲜明突出,形象拙朴生动,无精雕细刻,同时又寓意幽深绵远。形式服务于内容,不应为形式而形式,而应因内容需要而变化形式。每一幅画面所展现的空间可能是有限的,但画面可传递的情感意蕴则是无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情感和意蕴,是我们当下艺术创作中应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不考虑真实情感的传递,不顾及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不以情感为支撑,缺少人情味,缺少正能量,无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坏相泛滥;同时不顾及人性化情感需求,极尽装饰之能事,打着艺术的幌子为装饰而装饰,过于生硬缺少人文关怀,无情感无人文关怀的艺术产品比比皆是。在意象关系处理上,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摹本。比如当下的广告设计,应更为注重情感表达,可运用对比、夸张、比喻、联想、幽默、抒情等表现手法,营造一种生气勃勃富于情趣的意境,以唤起观者在情感方面的兴趣与共鸣,这样才能增强广告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可持续性表达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反思价值
画像石艺术作为汉代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体现汉文化厚重之最有力的佐證,在较为写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凸显了中华民族在汉朝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其真善美之可持续性表达是其在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能闪耀光辉的关键。
欣赏过汉画像石的人,之所以或觉得宏伟壮观或逼真生动,或细腻丰富或画面之情感跃然于心……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获得不同的收获,只因汉画像石的拙与善、美和真的表达具有可持续性。南阳汉画像石中无论是神话传说、日常生活的片段,还是人、兽之间的搏斗场面,都由情节构成、都在叙事。“南阳汉代工匠以朴素的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来表现画像中的和谐关系。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都处于一种美妙状态,组成有节奏的生命存在,从而创造出祥和的意境,人神和谐共存。”[3]纯朴的创作动机,真实自然的形象造型,传达了和谐的意境美,成就了南阳汉画像石可持续性审美的艺术价值。
艺术创作应具有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性既包括方案使用的可持续性,材料运用的可持续性,当然还包括审美延伸发展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一件在丧葬习俗驱使下形成、表达生者愿望、并非以审美为直接目的的艺术作品,在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历史演变之后直至今天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美,每看一次都觉得有着无穷的力量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其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此。南阳汉画像石的美之所以能持续到今天,原因就在于其单纯的创作动机表达了人类真实拙朴的情感。换句话说,正是基于这一原始的创作目的、真实的情感表达,南阳汉画像石的美才具有可持续性。[4]
再看在当下,为什么能够成为永恒、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见,而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艺术作品却泛滥成灾,究其原因,是部分创作者追求作品的商业利益,蒙蔽了其艺术创作的双眼,遗忘了艺术创作的初衷,把艺术当成了商品,把美变为了赚钱的工具。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家庭和谐的今天,艺术创作理应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和谐。南阳汉画像石以人之情感为本,不受客观约束,不为客观所累,只为表达真情实感,在画面中自然地实现了和谐,这是值得当今艺术创作者好好学习的。
2000多年前汉代的艺术工匠为世人创作了不朽的汉画像石艺术,它们既是经典也是摹本,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要为其点赞。因为其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有值得我们去加以提取进而升华延伸艺术发展的内容,更有值得我们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艺术创作的态度,从而不断强化真善美可持续性艺术发展道路的提示导引价值。温家宝同志曾提醒我们,“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5]。每一个艺术创作者、艺术教育者都应该以真善美为指导开展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艺术教育,创作出融形式美与内容美为一体的作品,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南阳汉画像石的民族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79.
[2] 刘小蓉.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4):157.
[3]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C]//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4] 崔芳,易忠.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艺术形式的比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6.
[5] 新华网.温家宝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EB/OL].(2016-11-13)[2016-11-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3/content_5325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