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病因与防控策略

    李玉兰

    摘要:主要介绍了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旨在有效防范猪蓝耳病的传播蔓延,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发病原因;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858.28? ? ? ? 文献标识码:B? ? ? ?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2-0016-02

    猪蓝耳病是由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将蓝耳病划分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经典猪蓝耳病。第1种属于国家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第2种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猪蓝耳病致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第2种病毒可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其中对妊娠母猪和死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具有很强的传染能力和致死能力。妊娠母猪感染病毒后表现为突然流产、产下死胎、僵尸胎,仔猪感染病毒后会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影响子宫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大量仔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临床上,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感染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且表现一定临床症状。该病除造成仔猪死亡、妊娠母猪流产外,还会严重危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器官受损,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给免疫接种带来很大困难,常表现为免疫接种失败引发新的疫病。猪蓝耳病暴发流行后,很容易继发感染多种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表现复杂的临床症状,给疾病诊断工作带来难度,因此,养殖户应构建完善的防控机制,降低该病发病率。

    1? 发病原因

    1.1? 管理不规范

    近年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养殖场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生猪统一管理统一免疫接种,降低养殖场的运行成本,降低人力资源投入。但在广大基层地区,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养殖场自动化水平较低。很多养殖户坚持传统养殖模式,养殖密度较大,圈舍不合理,通风不良,粪便清理不及时,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饲料种类比较单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饲料由于通风不畅,经常出现发霉变质的现象,猪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后易出现中毒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会为多种病毒传播流行提供条件,易感染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1.2? 防范意识较差

    大多养殖户在扩大养殖规模时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引种行为,在引种前没有对养殖场的实际疫病流行情况进行有效调查,也没有仔细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不能掌握引种猪群的抗体水平。在具体引种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到场隔离观察制度,新引进的猪群到达养殖场后,立即和原有猪群混群养殖,使猪群中某些携带病毒的病猪或者隐性发病猪与养殖场的健康猪接触,加速病毒在养殖场的传播蔓延,引发新的疫病流行。在养殖场内部也没有构建完善的防控措施,消毒制度、卫生清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圈舍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损害猪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影响呼吸系统的自我保护,给猪蓝耳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1.3? 免疫不到位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蓝耳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在广大基层地区,很多养殖户普遍存在对疫苗免疫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方面,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能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不能掌握整个猪群的抗体消散情况,也没有定期对猪群進行疫苗免疫接种,猪群的免疫力普遍较低。部分养殖户认为只要自己养殖的生猪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即为健康,不需要进行疫苗免疫接种[1]。部分养殖户认为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后会导致猪出现严重的副反应,不利于提高猪群的成活率,常逃避免疫,拒绝免疫,加重猪蓝耳病的传播流行范围。

    2? 发病特点

    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发病过程快、发病急,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障碍、繁殖障碍,根据其发病的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3类。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猪的耳朵变成蓝紫色,并伴随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急促,危害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障碍。妊娠母猪感染后,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出现流产、产下死胎,即便是仔猪能成活,也会在出生不久后死亡[2]。哺乳阶段的仔猪感染后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障碍,患猪体温显著升高,最高升至42 ℃,并出现腹泻症状。刚出生的哺乳仔猪由于身体抵抗能力较弱,感染后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最高致死率超过80%[3]。年龄较大的猪感染后主要呈现慢性经过,发病过程较为缓慢,但会严重影响猪群的生育率。断奶仔猪、育成猪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由于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猪群的抗体水平下降,很容易受到多种病毒、细菌的侵入而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影响猪群正常生长,导致猪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成年猪感染该病后通常表现为隐性发病经过,偶尔出现咳嗽症状,外观和正常猪没有明显区别,部分病猪表现为持续肺部感染。隐性病猪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造成养殖场反复发病、反复流行。

    3? 防治措施

    3.1? 选择健康的种猪

    营造良好的种猪群体是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猪蓝耳病传播流行的有效措施。养殖场应坚持封闭化的养殖模式,并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制度,如果一定要引进种猪,应做好严格的检疫检测工作。保障引种地的养殖场不存在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并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养殖场的疫苗免疫程序、免疫方案、猪群抗体水平,避免引进带有病毒的种猪。新引进的种猪不能立即混群养殖,应向当地政府部门作出申报,要求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对引进的种猪进行检疫检验,并接种相应的疫苗,保证抗体水平达标,间隔一段时间后才能混群养殖。

    3.2? 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能保障猪健康生长,减少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等多种病原的传播流行。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清理制度和卫生消毒制度,为猪群提供干燥整洁、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养殖场建设时,应保证科学合理,合理划分各个生产区域。另外,注重做好养殖场内外部环境的清扫工作,强化通风换气,及时清理粪便,避免粪便堆积发酵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3.3? 科学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猪蓝耳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最经济节约的措施。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常用的疫苗主要包括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通常种公猪和繁殖母猪可以接种浓缩型的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头猪每次接种2 mL。种公猪首次免疫应该在配种前12~21 d完成,母猪在配种前35~49 d内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养殖场的非种用猪在第1次免疫接种后30 d内再进行1次强化免疫接种,免疫期半年。

    4? 小结

    猪蓝耳病是中国生猪养殖主产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寻找猪蓝耳病的致病原因并提前做好预防,能有效降低该病的传播流行概率。在日常养殖中,要求养殖户注重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严把饲料质量关,科学引种,以降低发病率,保证养殖效益。另外,还应充分认识到猪蓝耳病的危害性,结合具体的致病原因,在疾病流行高发期能及时采取药物或疫苗进行防控,有效防控猪蓝耳病的传播蔓延,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培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和防控方法[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7):68.

    [2] 方顺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0):139.

    [3] 化世鹏,何军波.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控[J].今日畜牧兽医,2008(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