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比如各种考试题型里面融入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理念。现阶段,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水平一般,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文章主要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要素,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策略

    一、 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演变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强和紧密,综合国力成为国家之间比拼的焦点。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综合国力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基础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则是不断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基础教育中不再局限于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开始慢慢地向提升学生的素养方面倾斜。2015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提出历史学科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文章主要分析的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初中生是首次接触历史学科,应当注重对历史素养的培养,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顾名思义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人不可能回到过去查看历史的真实面貌,只能通过前人留下来的各种历史的材料进行分析和了解,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对历史的事物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研究和分析历史解释素养,找寻具体有效的培养策略,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是十分必要并且应当引起重视的议题。

    二、 初中阶段历史素养培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方面教師与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初中阶段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某些教师对历史解释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

    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历史素养的内涵,并且在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部分历史教师已经感受到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历史的教授过程中都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他们虽然认识到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深刻到位地理解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首先,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用多媒体的设备简单地把史料陈述出来,很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涉猎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是只理解了一部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选择与学生年龄和能力相匹配的历史资料,而不是大量地不加选择的教授。其次,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

    (二)某些教师对于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和提高

    有的教师在将历史资料演示给学生之后,在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前提下就已经给出了历史资料的解释;有的教师不介绍历史背景,直接解释课本上的历史资料;有的教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节省时间,直接要求学生就所指出的重点历史资料进行记忆,以上都是不够科学的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在教授的过程中,掌握和使用丰富多样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应对不同的历史解释问题,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因材施教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中也同时适用。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中也不能忽视这一客观问题的存在。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历史资料,更好地掌握历史这门学科,在培养历史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都得到了提升。国家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不是应试型人才,注重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才是顺应祖国的需求和号召的教学方向。

    (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要想学生能够在历史的教学中充分地提高历史解释的素养,关键还是发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历史学习的起步阶段,觉得历史资料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历史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并没有去深刻地分析其背后的背景与联系,并没有真正地学到历史资料中的精粹。

    (四)学生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认识不清楚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充足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不太理解历史解释素养究竟是什么,以至于学生在历史这门学科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停留在表面。比如有人问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失败了,因为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这种教条式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分析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是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事件的行程通常都经历了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引导学生用综合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不会流于表面。

    三、 有效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历史场景

    历史的教科书是初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最直接最富有权威的来源之一,但是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根据可靠历史资料进行整理的,并不一定就等于真实的历史,编写者的思想受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个人文化和获取信息的限制,不一定描述的是完全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一提到新航路的探寻,学生大多想到的是航海家的航海冒险的精神以及新航路对于推进贸易和社会进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其早期殖民主义掠夺等的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资料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用多角度全方面看待问题和事实两面性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教师在历史的教授过程中,可以从各个渠道广泛的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扩展性质的教学历史背景和资料,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寻找权威的有根据的可靠准确的历史资料。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相关的历史资料不可盲目求多,也要根据客观情况适量高质的选择。

    创设历史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的去体会去感受,方能加深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教学中不可简单地教授,学生被动地记忆,此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是新时代不再提倡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或者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提问,一问一答,和学生互动,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借助教学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设备,代替原始的讲解,通过声音和视频的冲击,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比如播放毛主席站在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庄严又振奋人心的场景,增强学生对于此段历史的体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不会死气沉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这段历史,去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甚至起到提升学生其他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效果。

    (二)多种培养方法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一对应的教授学习内容,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画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地进行突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应该研究各种的科学培养方法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历史知识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它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史实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和分析。众所周知,现今社会有各式各样的历史资料,有些资料相互之间甚至是矛盾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得正确的结论。老师设置问题也要注意,最好是环环相扣的问题,才能一步一步递进式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和过于偏难,应当在学生可以接收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有意义。教育学上有个说法叫做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时就要参照最近发展区的范围来进行布局,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水平的局限性,不能忽视这个年龄阶段的现实情况,盲目地追求过高难度的挑战。

    通过思维逻辑图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知识点串联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清全貌,理清思路,找到其中各项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不但可以便于记忆,还便于对一些事件的起因经过等得到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三)指引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历史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要看到事实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事实的消极方面,多角度看待历史要求教师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分析问题。认识和理解历史是离不开大量的原始积累的,学生也应该从多渠道获取真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将自己所认知的东西完整正确准确并且充分地表达出来,这便是训练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这也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之一。学生要在交流中想说敢说,教师也应当及时进行适当地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发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四、 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两手都要抓,在平时一步步地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慢慢地培养,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不可忽视学生素养的发展,一味地强调升学和考试,这不利于祖国培养栋梁之材。历史学科的老师理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有意识地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促进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国树栋.电子综合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科举制的创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

    [2]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3]馬志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教育观察,2019(26).

    作者简介:

    周丹,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