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劳动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启示
孙晋超
[摘要]“高分低能”学生的大量涌现,背后与我国劳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苏联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把它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可从苏联的劳动教育中借鉴有益经验,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苏联;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3-0080-02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拥有相对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便积极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相关教育经验,并且根据自身国情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同一土壤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已解体多年,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认真研究苏联劳动教育观对于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教育实践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苏联成立以来便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们创造性地将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先后诞生了苏霍姆林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阿莫纳什准利等一大批劳动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劳动自觉的态度必须从小养成,要让学生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阿莫纳什准利提出:“必须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样他们才能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才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化大分工。”苏联的劳动教育理念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劳动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以修改和完善,因而具有理论先进性和实践可行性。
(二)丰富的组织形式
苏联劳动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堂劳动作业等,另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外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勤工俭学、支农、支教等。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教育大多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有着紧密联系,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安排其到国内有关生产单位进行劳动实习,大学生也将他们的经验和发明视为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学计划外的劳动教育大多被安排在假期,主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配,学生收到的劳动报酬成为劳动教育的公益金,用于组织假日夏令营和短途旅行。
(三)多元的考核方式
苏联高校人才培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当学生毕业时,除了文化课学习成绩单外,学校还将为其提供一份劳动教育登记表。雇主在选择人才时更加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他们可以据此观察学生是否具有勤奋、坚持、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品质。通过运用多元化考核评估体系,一方面确保了劳动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苏联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
1.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劳动观和工作态度
社会主义劳动观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第一是“奉献”,第二是“平等”。“奉献”是社会主义劳动观与资本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只是为了获得报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切朝前看”。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劳动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对于“平等”劳动观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是平等的、光荣的,都应当得到尊重。据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教育,学生们最终正确理解了劳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也端正了自身的劳动态度。
2.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在劳动教育一线广泛接触各类社会人员,学生们加深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感。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开始变得更加同情和尊重劳动人民,他们对于国家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决心要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关数据显示,1976年中,苏联全境有超过70万大学生报名参加去寒冷西伯利亚的志愿劳动。
3.提高学生就业择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经过专业科学的劳动教育,学生们得以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它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们对于抽象学科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兴趣爱好,使其个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很多苏联学生在劳动教育之后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变得不再迷茫,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也有了更为清晰具體地规划。
(二)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看
1.促使学校和家庭形成科学的育人观
实行劳动教育之后,苏联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积极掌握实用技能,他们到一些大型国内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学习,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学校和家长都不得不放弃过去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劳动教育的观念,促使他们形成科学健康的育人观。
2.解决了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经费问题
苏联教育法规定,除社会所需的公益劳动之外,学生的生产劳动属于有偿服务行为,学校和学生可以按一定比例分享劳动报酬。学校可以利用这笔额外的劳动教育所得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加强学校的物质基础。学生一方面可以从微薄的劳动报酬中了解金钱的价值,知道金钱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支付学费。
3.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每学期开始老师会给所有学生发一张劳动教育意向表,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相关数据表明,超过30%的大学生通过劳动兴趣课改变了自己原本的职业规划,并且在课堂上掌握了一份全新的职业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借鉴苏联经验改进我国劳动教育
(一)制定科学完备的劳动教育大纲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部分高校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们急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科学完备的劳动教育大纲来规范学校和学生行为,让劳动教育做到有章可循。
(二)劳动教育要坚持全链路运作
纵向来看,苏联劳动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所有儿童从义务教育阶段起便形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学校劳动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横向来看,苏联高校劳动教育实现了“政府把关、社会参与、学校负责、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全链路运作,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各司其职,共同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贡献力量。反观我国,劳动教育目前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加快完善相关劳动教育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其次,大中小学之间应当相互配合,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联盟;再者,必须纠正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观念。
(三)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组织形式
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苏联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大学生生产队、劳动休息营、学生劳动联合会、校外技术创造活动小组等等。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暑期三下乡、勤工助学、实习见习等等,但是这几种组织形式无论从涉及学生人数还是劳动效果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国情变化和学生需求创新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劳动锻炼和职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真正打造21世纪的一流劳动教育。
(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公益劳动观,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使脱产大学生得以在学习之余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用以改善生活。两者的结合还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有效接触,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高校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接地气,要敢于走出去。社会各界也要为大学生群体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書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改革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