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江蓉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德、智、体、美等素质教育统筹起来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注重高等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过程,寓教于乐、寓教育劳,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等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149-01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勞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注重其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功能,其目的不仅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的技能。

    无论在“五育”还是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地位都不容小觑。首先,在“五育”中,德育、智育和美育是对学生心理发展层次上的培养,体育可以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劳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也是它们的创造性整合。其次,就素质教育来讲,更加推崇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高等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然也要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各个学科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发文表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师生全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所以在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三、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生存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当今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信息技术毫无了解将无法在21世纪生存下去。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劳动教育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里再加上一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体现出了劳动教育的理念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在他们上机实践探索、寻求同伴或者团队成员帮助等劳动实践时,就潜移默化提升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共同拼搏的精神,实现了智育、德育、劳育三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对于老师来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大化

    高等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包含信息技术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是与新时代脱节的,不能满足21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包含劳动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形式主义的“空壳子”,学生们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就会导致空想主义,导致他们没有办法举一反三、开拓创新。

    四、实现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第一,它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能力与素养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应该用到哪里以及如何应用。第二,它要求学科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和安排,就能通过劳动教育来深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安排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共同的任务展开学习,主动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完成目标任务。在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

    (三)结合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方面,学校要加大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方便。其次,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结合新兴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创建一个寓教于乐、寓教于劳动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要营造提倡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让学生正视劳动、喜欢劳动,并且主动在学习中通过劳动实践来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98-101.

    [2]党刘栓.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3):109-113.

    [3]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