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和他在一起
郭昕远 于开莲
在某幼儿园大班,笔者发现了一对好朋友——小磊和小营,他们关系异常好,相处和睦且形影不离。
区域活动,小磊在收拾自己负责的益智区,小营走过去拉拉小磊的衣服问:“你想不想玩蘑菇棋?”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营回到棋区。其他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玩,他答应了,但是玩得心不在焉。小朋友和他玩了一局后走开了,他又招呼小磊:“小磊,你快来玩儿啊!”小磊终于整理完,小营高兴地把骰子给了小磊,开始了游戏。区域活动后,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小磊和小营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老师请小磊和旁边的小朋友换座位,小磊悻悻地换了座位。
加餐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去如厕、洗手、喝水。小磊在卫生间大便,小营默默地蹲在门口等待。老师请小营先去洗手喝水,小营十分不情愿。小磊上完厕所出来后,他才高兴地和小磊去洗手喝水。户外活动,小磊和小营依旧相伴而行,相互追逐打闹。
在随后几周的观察中我发现,小磊和小营不管什么活动都在一起,几乎不选择别的同伴。班上的老师也反映,小哥俩儿的状况已经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并且对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打扰了其他幼儿。老师曾试图进行干预,比如分别与小磊和小营谈话,希望他们可以尝试和别的小朋友游戏;也尝试借助家长的力量,请家长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并分享给父母。尽管当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之后就收效甚微了。
首先应当肯定小营与小磊的同伴交往,两个小朋友亲密无间,不论做什么都要在一起,这是一种十分正常且普遍的同伴交往现象。随着儿童与同伴的持续交往,他们一般会与一个或多个同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他们互相为伴,互相支持,亲密无间,这种双向关系就是友谊。小营和小磊之间正是这样的友谊关系。这也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自己的好朋友”的大班幼儿人际交往要求。然而,《指南》中对5~6岁幼儿人际交往的要求除了“有自己的好朋友”之外还进一步提出“也喜欢结交新朋友”。小磊和小营总是在一起行动,极少和其他小朋友活动,缺乏结交新朋友的意愿,没有达到进一步的人际交往目标。可能造成他们不愿意结交新朋友的原因如下。
新人际关系环境带来的“陌生感”
小磊和小营所处的班级是经过分班重建后的班级,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小朋友是陌生的,老师也是陌生的。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怯于展开新的人际交往。而他俩在暑假合班时是一个班,经常一起玩耍,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在陌生环境中,他们之间的交往与他们和新班级中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相比更加顺利与融洽,更能感到自在与舒适。因此,他们更愿意在一起玩耍,并形成彼此间的依恋,将对方当作是“安全基地”,寻求一种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从而削弱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不安。这是他们为适应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做出的选择,是出于一定的情感需要的正常现象。
“行为同质偏好”产生的择友影响
5~6岁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同伴交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班幼儿大多数有了稳定的互选好友关系,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好朋友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行为相似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行为同质偏好”。小营和小磊就是彼此自主选择的好朋友,有着相似的行为特征,比如,他们都喜欢玩棋类游戏,总是按照彼此都接受的游戏规则游戏。但是和其他幼儿的活动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某次小营请假,小磊和其他幼儿游戏不到一分钟就独自活动了,询问后他说:“他们玩的游戲都太幼稚了,我不想和他们玩。”可以看出,幼儿是有自己的择友偏好的,更喜欢跟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正是这样的择友偏好,让小营和小磊更喜欢和对方一起活动,而不大愿意找其他幼儿。
“愿意接触更丰富的交往环境,愿意与更多的人交往,能够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接纳不同的人”是大班幼儿人际交往的关键经验之一。幼儿拥有固定的好友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长期只有一个玩伴,社会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与发展,语言、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激发幼儿结交新朋友的意愿。
营造温暖、平等的环境,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幼儿的归属感强才能够积极乐观,充满爱心,愿意结交新朋友。首先,教师应主动亲近与关心幼儿,尊重幼儿的择友意愿,肯定幼儿的友谊,并与幼儿一起游戏互动,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尊重与接纳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与依赖,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其次,应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活动环境,鼓励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在活动区进行互动交往,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关心与爱护,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友爱,产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人际交往当中。
提供充分的交友机会与条件,提升幼儿交友意愿
教师发现小磊和小营缺乏结交新朋友的意识,采取了私下交流的方式进行干预,极大程度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易于被幼儿接受和理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社会教育不能仅以单纯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幼儿,必须通过幼儿的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其他幼儿展开互动。比如,当小营和小磊在棋区玩棋子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适时介入,提出“多人棋子”的游戏玩法,吸引二人邀请其他幼儿加入游戏,并在活动反思环节鼓励幼儿分享“多人棋子”游戏的有趣并介绍游戏中结交的新朋友,通过让幼儿体验和回顾与新朋友互动的快乐,提升结交新朋友的意愿。其次,开展专门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主题活动“朋友的奥秘”,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与发展特点,结合人际交往教育的目标,通过阅读、舞蹈、唱歌、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朋友的含义,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结交新朋友的快乐。
加强家园联系,强化幼儿交友行为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在幼儿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简单地告诉家长“鼓励幼儿”是不够的,要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策略,引导家长以温和的态度与方法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鼓励幼儿结交新朋友。比如,鼓励家长邀请其他幼儿来家中作客或是组织其他幼儿外出游玩,等等。教师还需关注家长教育的动态,指导家长与幼儿交流与新朋友交往的经历和感受,以夸赞、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表示肯定,强化幼儿结交新朋友的行为。
总之,在家园合力创设的支持性环境中,幼儿将会切实体验结交新朋友的乐趣,深刻理解结交新朋友的意义,并愿意结交更多的朋友。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库”建设项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