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真实·动人: 电影《伯德小姐》的情感语言剖析

    高英 刘宝惠

    电影《伯德小姐》(格蕾塔·葛韦格,2017)是一部描写青春期少女成长的电影,它由导演自编自导,是具有纪传体性质的电影。它的看点与特色在于其呈现的真实性,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绪、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演绎,形成了一部情感细腻、能够打动观众的电影。本文主要以三部分内容剖析电影的情感语言,分别为电影人物设置、电影场景设置与电影台词设置,整体把握情感的展现状态。

    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引导人对美、现实、人性等永恒性话题进行反思的一种媒介,是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态度的呈现[1]。电影以蒙太奇的展现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但电影中对故事的讲述以及对情感的传达手法多样,这些所展现的手法被称为情感语言。每一部电影都有要表达的情感内核,但是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电影《伯德小姐》亦不例外。《伯德小姐》运用背景音乐、场景设置以及留白等情感语言,呈现了一场犹如浩劫却依然美好的青春。关于青春的电影在市场上数不胜数,但表现的内容却极为相似,所以会给人留下固有的印象,观众会不自觉将其定义为亲情、爱情、叛逆、成长以及得到与失去的整体呈现[2]。但即使这样也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要做到使电影出彩,导演就要选择多种电影情感语言来传递其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带观众入戏。《伯德小姐》的真实在于它是导演自身经历的体现,每一场情绪的酝酿都发生得合情合理,所以细腻的展现手法能为电影加分,也更能打动观赏者。细细品味电影,导演的用意甚为巧妙,每一个情境的发生都有预示,用外部环境来衬托主人公的处境以及心境,甚至打破固有的印象,用留白与光影的效果展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这些都是电影《伯德小姐》的细腻之处,以下一一进行剖析。

    一、电影人物设置——无声的情感共鸣

    电影人物的设置是电影中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其中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故事的最终走向,尤其以青春片为主的电影人物设置,会直接影响电影的观赏性以及决定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共情程度。因此一部被评价为“好看”的青春片,人物设置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电影《伯德小姐》是一部很写实的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影片,它围绕女主人公克里斯汀从高中时,便渴望摆脱家乡,去往更大的地方的一段经历展开,虽然最终她去了梦寐以求的纽约,但这部电影依然不是一部鼓励人们勇敢追梦的励志片,它只是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中的主角有着每个人年少时的影子。

    电影中的克里斯汀是一个率真的角色,她不愿意使用父母赠与的名字,改名为“Lady Bird”,并制作了一张人头鸟身的宣传册,她渴望自由且毫不避讳。她脾气暴躁,会因为没有得到满足大喊大叫;她任性,会因为生气直接跳下行驶的车;她虚荣,会因为想要结交异性而撒谎;她单纯,会因为不是对方的第一次而失望伤心;她爱家人,会因为妈妈的评价和爸爸的病难过。她爱幻想,她纠结,但是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她,她依然善良,依然渴望得到爸爸妈妈以及朋友的爱。这样一个身处青春期的少女敏感、自卑又勇敢,她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自己,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便是女主角的妈妈,一个性格中充满了矛盾的重要人物。她有一颗包容的心,但是面对女主角却始终找不到可以好好相处的方式,总是在不断地争吵,但不能否认她对女儿的爱,所以她们时而剑拔弩张,时而轻松愉快的相处场面刻画出了所有妈妈与女儿的相处场景。电影中其他的人物设置同样透露着真实,他们忠于自己,却也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美国电影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写实,社会现实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家境普通的女主角只有在改变自己迎合有钱人的时候可以和他们成为表面上的朋友,如果你开始变得不真实,那就说明你们不是一类人,你们之间永远都不可能产生爱。

    电影真实的人物设置,真诚的表达方式,传递出的每一个情绪,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不管电影中的故事是否与我们的经历类似,所有人物呈现出的每一个真实的想法以及表现足以带领观赏者入戏,完成屏幕内外的情感交流。

    二、电影背景安排——相呼应的情感交流

    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一部电影的主线索,与主线索产生呼应的则为巧妙的背景安排[3]。背景不是简单的画外音,它在渲染情绪的同时加深剧情的内涵刻画。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只是画面直白的铺陈,但每一个具有深意的镜头都需要背景音乐或者背景画面相呼应。电影《伯德小姐》中就有很多处与剧情相呼应的背景设置,而这些背景设置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是一种剧情发展的象征。电影刚開始是母女俩在车上的情节,广播中播放的是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约翰·福特,1940)的结局部分,母女俩都被感动落泪,看似寻常的情节却大有文章。小说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背景,讲述了约德一家破产、逃荒的故事,小说情感主旨在于表现普通人之间因为互相关爱照顾而充满希望。相对应的,电影设定故事时间在“9·11”事件刚刚过去的敏感时期,麦克弗森一家也有着同样糟糕的现状,父亲失业,母亲劳累,女儿在反抗,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依然能感受到一家人对彼此的爱,因为只有爱可以将人们从对生活的烦闷与无奈中解救出来。战争这一背景线索也一直在引导着电影的发展,好像在预示着生活对人们从不会有半点同情,比如女主角撒谎被“朋友”拆穿。

    电影中另一个背景设置同样具有深意,即女主角房间中的那面墙。它代表了女主角单纯又美好的内心世界,她在结交了第一任男朋友后在墙上写下了男生的名字,她写的时候认真又小心翼翼。但是随后她发现对方是同性恋者,所以她用小孩子惯用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方式拒绝了和男生的任何接触,同时从墙上划去了对方的名字。随后她又结交了一位“有钱”的男朋友,她再一次认真又小心翼翼在墙上写下了对方的名字,只是这一次的恋爱让她被欺骗,甚至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也远离了她最好的朋友,她在下定决心之后轻松地放下了这段恋情。只是这次的代价较之上次更为沉痛,但这次她学会了成长,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并忠于自己的内心。最后她将这面墙粉刷成了白色,名字消失了,她与第一任男朋友和解,也说明她与自己和解了。还有一堵墙是矗立在街角的那面涂鸦墙,它光怪离奇,女主角站在墙面的左下角,而这代表着外部社会的象征物出现在了她的身边,说明了人终归要成长,而成长的方式就是告别一部分的自己,将自己融入社会。两面墙分别代表了女主角的内心与外部世界,它们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装饰意味着呈现的内容不会一致,预示着人融入社会不可避免地要隐藏一部分自己。导演的用意让剧情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深刻,同时增添了电影呈现方式的多元性,这样隐含在电影中的场景与剧情相呼应的点,在电影中比比皆是。该片中预示着女主角与母亲以及第一任男朋友和解的场景出现在没有伯德小姐参演的那场《暴风雨》的舞台剧中,电影中出现的一幕传达给观众“接纳”与“和解”,这预示着女主角首先接纳了自己,并与自己达成和解。正如她在去纽约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寄给她母亲写了很久却没有寄出去的信,家人的爱总会让每个人感动落泪。

    三、台词的设置——耐人寻味的情感流露

    电影台词是比电影场景更直观的情感交流,电影虽说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是电影台词的设置则要更贴近生活[4]。一部真实的电影最重要的在于人在当时的场景下说出了当即反应所能说出的话语,因此《伯德小姐》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对话都在为人物服务,为场景服务,为当下即时的感受服务,因此说它是一部从人物设置到台词设置都很真实的电影,而这些真实仍然要体现在扮演电影人物的演员身上,电影演员的台词功底不扎实,即使像暴风一样激励地争吵,观众也会觉得电影人物在无理取闹,因为没有形成情感的连贯性,更达不到电影人物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电影台词的设置会让一部电影显得更加有趣,比如姜文独具风格的电影,台词是整部剧中的一大亮点,虽然有时荒诞,惹人发笑,但它不会强行给观众灌输所谓充满意义的人生哲理,而这一特点基本在经典电影中都有体现,《伯德小姐》亦不例外。

    《伯德小姐》中的台词设置很生活化,甚至没有一句是关于人生、关于青春的至理名言,导演将青春期女主人公展现在观众面前,她的行为、她的话语都呈现出她在青春期的所感所想,平淡中透露出深深的感动。但台词是结合场景来表现的,是对人物性格及人物见识的直观体现,因此分析台词只能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解读。

    不得不说伯德小姐的任性展现了青少年独特的“恶”,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他们有一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人生的初步规划,但在具体的事件中依然缺少同情心和善意。在一个场景中,老师讲了一个少女没有堕胎的故事,而那个被留下来的婴儿正是讲课的这位老师,这时伯德小姐说了一句让成年人无法忍受但是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的台词,她说“有些东西看起来很丑陋,并不意味着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这句话给她带来了轩然大波,又引起了和母亲的激烈争吵。这部电影原本就是具有自传体性质的电影,所以这句话本就是导演在自己年少涉世不深时对所谓丑陋事物的看法,但是这句话出现在这个场景中显然不合适。通过这一事件,导演向观众呈现出少年时期对世界的认知——以单纯与真诚为出发点,往往得出一个正确但不那么温情的结论,所以孩子的话不一定不正确,但是听众没有勇气真诚对待。

    在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一个简单的场景,通过别人的话语,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个处于青春期少女的美好幻想与虚荣。感恩节这一天,女主角去男主角祖母家过节,当男生去接她的时候,她穿着前几天和母亲共同挑选的一件粉色礼服正要下楼,这时她的哥哥对男生说:“小仙鸟想要闪亮登场,她很生气我们没有旋转楼梯”。这句话仿佛是一句玩笑话,但以女主角与她哥哥不断的争吵中可以窥见这句话是真的。所以当女主角看到男生的祖母豪华的房子时,她简直抑制不住地喜欢它。观看完整部电影再回忆起这句话的时候,观众会不自觉地想到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她身处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无法提供纽约昂贵的学费的家庭,在敏感的青春期里,女主角像每一个身处普通家庭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一样幻想过自己的出身问题。同时这句台词也预示了之后电影剧情的走向,为了与心仪的有钱人成为男女朋友,她隱藏自己,即使撒谎但在面对感情时也一样甜蜜,不过很快她迷途知返,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虽然这是一部基调略显灰暗的电影,但依然有教育意义。女主角恋情的失败也告诫了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为迎合别人失去自己是一件很可悲且不值得同情的事情,好好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一切爱开始的地方。

    结语

    这是一部充满感动同时也充满矛盾的电影,它是一部写实的描写青春期少女成长的电影,正因为它真实,所以观众会收获更多的感动与感悟。青春期少女离不开与家人的爱与纠结,离不开心仪男生的仰慕与喜欢,更离不开好朋友如影随形的陪伴。电影《伯德小姐》是一部简单的关于成长的影片,它不励志,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当时的电影界不管在口碑亦或者奖项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观看完电影,正如女主角因为醉酒被送进医院醒来之后那张闭着眼睛理智的面孔,每个人都终将长大,只是过往不仅仅是过往,它承载着每一个小小心灵的所有希冀与盼望。

    参考文献:

    [1]尹琳.浅析中外电影视听语言与情感表达差异[ J ].西部皮革,2016,38(24):261.

    [2]高楠.色彩赋予电影艺术的视觉语言和情感语言[ J ].艺术教育,2013(12):111.

    [3]胡雪瑾.由《南京!南京!》解读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 J ].电影文学,2010(01):84-85.

    [4]张静,姜昆,吴晓玲,孙国栋.用音乐拨动情感的旋律——浅析电影《和你在一起》中音乐语言的运用[ J ].电影评介,2008(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