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关键词,点亮思维之光

    蔡茜茜

    

    

    【摘? ?要】想让语文课堂富有灵性、充满智慧,就要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上下功夫。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审辩思维、评鉴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关键词;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呢?“关键词”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它包括文本关键词与学生自主提炼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学生可以深入文本,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而展开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精神。

    《忆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因此,结合语文要素和文本特色,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利用关键词,梳理整合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审辩思维和评鉴思维。

    一、关键词嵌入“经历导图”,形成综合思维

    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练习梳理信息的一个支架。由于课文比较长,信息量较大,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说出冰心的读书经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提取“关键词”,将其嵌入读书经历导图中,在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同时,形成综合思维。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出示一张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导图(见图1),引导学生发现填表规律——三行分别填写作者读书的时间、所读的书和读书的感受或认识。

    第二步,引导学生回顾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在快速默读中选取、提炼关键词,完成上述导图。

    第三步,待学生完成之后,出示一名学生的思维导图,组织全班交流:导图中有没有缺漏的信息?有没有有争议的信息?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比如,他们认为课文中的关键词“无限期待”“津津有味”或是自己提炼的关键词“兴趣浓厚”“入情入境”等都可以用来描述冰心奶奶读“章回小说”这一类书的感受,若用“一知半解”等词来描写感受就太片面了。

    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与作者读书经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提取,再通过对关键词的取舍、比较,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借助导图说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就水到渠成了。将关键词嵌入了读书经历导图,使语言文字与思维提升紧密结合,学生既学会了梳理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又在思维的碰撞、语言的表达中形成了综合思维。

    二、关键词切入“经历分析”,发展审辩思维

    《忆读书》是冰心在20世纪80年代末写的一篇散文。她以“忆”为行文线索,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抒发以读书为乐的情感。课文语言质朴浅显,充满真情实感,比如:“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这样的语言丝毫不做作,显得特别真实,值得学生去品味。针对这一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书籍中,你认为作者最喜欢哪一本?要求学生给每本书评定星级,并出示以下合作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自学:默读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思考每本书评定星级的理由,并圈出关键词。

    2.群学:(1)讨论确定每本书的评级理由,把关键词写在表格里;(2)派三位同学分别说说三本书的评级理由。

    学生自主阅读时,选取或提炼课文中表现作者喜好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切入点(见表1)。进行小组交流时,学生借助关键词分析文本,分辨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意见(见表2)。

    到了全班交流环节,在关键词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如有的小组给《三国演义》评了三星级,他们从“津津有味、好听极了、无限期待”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听《三国演义》,更对后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但有的小组给《三国演义》评了二星级,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引起作者对章回小说的兴趣,但从“尤其欣赏”一词中可以看出让作者真正入迷的是《水浒传》,所以通过前后比较,他们认为作者更喜欢《水浒传》。对于《红楼梦》,有的学习小组独具慧眼,从“尝到兴亡盛衰的滋味”这一关键词中发现作者虽然一开始对《红楼梦》兴趣不大甚至厌烦,但是后来经过反复阅读,还是读出了其中的滋味,可见对它还是喜欢的。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重点敲击“不确切处”“矛盾处”,引导学生深度思辨。如,读《三国演义》,学生关注较多的是作者“津津有味”地听《三国演义》,觉得“好听极了”,但却忽略了“哭了一场”“又”“一知半解”等关键词所隐藏的含义。于是,教师追问:“冰心奶奶在自己读《三国演义》时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呢?”学生深入文本后发现作者看书时,为主人公的死哭了又哭,从这反反复复的描写中,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人物的喜爱,对书籍的入迷。

    又如,读《水浒传》,教师抓住“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这一句,追问:“前面說‘尤其欣赏,这里却说‘勉勉强强‘凑满,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发现“勉勉强强”“凑满”等词更突出了作者对《水浒传》的喜欢。

    再如,有学生认为作者小时候“一知半解”地读《三国演义》的经历非常特别,理由是冰心奶奶读书时“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明白”。针对这一“矛盾处”,教师出示课后第三题“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引导学生现场分组,合作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一来一回的唇枪舌剑中,最终反方败下阵来,大家形成了统一意见:对字音“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是行得通的,它不仅不影响理解故事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以上学习过程,基于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从关键词切入,在对信息充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同时,品味了作家特有的言语风格。从关键词切入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提取和浅层的理解,而是一种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与所学内容产生联系,形成解释,还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建构,进行独特的审视和批判。

    三、关键词引导“经历分享”,提升评鉴思维

    《忆读书》讲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容易调动学生投入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它堪称为写读书经历的经典范文。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指向了表达。教师应给学生搭设以下支架,使学生逐级而上,顺利完成这一练习。

    第一个是内容支架。结合“作者读书经历分析”这一板块的小组交流成果,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冰心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学生提炼出关键词“分析人物命运”“分享读书思考”“讲述特殊经历”。

    第二个是方法支架。如,将《水浒传》与《荡寇志》进行比较,突出自己对《水浒传》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喜爱,这是比较法;讲述阅读《红楼梦》的经历时,先写对它“兴趣不大、厌烦”,后写复读后“尝到一个朝代和家族兴盛衰亡的滋味”,这是“先抑后扬”。这些都是学生不易发现的作家的写作秘妙。

    最终,学生以“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作为开头或结尾,写出自己的读书经历。教师还提供课文中的关键词,如“一知半解、无限期待、含泪、尝到……的滋味”,学生根据需要,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

    在写作教学中,“写什么”和“怎样写”一直是难点,课堂练笔也是如此。将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浓缩成一个个关键词,学生顺利地走过从学习到借鉴、从吸收理解到迁移运用的道路,在分享自己读书经历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关于读书与成长的评价,评鉴思维逐渐生成。

    综观这节课,以语文要素为路标,以课后思考题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而一个个“关键词”则是学生高度提炼出来的“试金石”,帮助学生实现了深度阅读,激发了思维潜能,点亮了思维之光。

    (浙江省杭州市求知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