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借鉴与发展

    郭冲

    

    【摘 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俄尝试的一次伟大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被后来的“斯大林模式”所取代,但它给后来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实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借鉴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光明的前途。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能够为新时代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继承与发展;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D23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29-0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4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世人瞩目,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还将对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的实施并不是凭空而断,而是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结合本国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创造和发展。邓小平创设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借鉴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并实施的历史的相似性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俄遭遇资本主义武装侵犯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叛乱,在内忧外患之际,为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列宁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带有“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的人力物力,保证战争所需,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和反叛者,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这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尤其是采取“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引起了农民的严重不满,各地的武装起义接踵而至。最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水兵兵变。一系列的国内动荡引起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认识到俄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不会取得成功,反而可能会葬送社会主义政权。“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己告失败” [1](P.225),经过分析,俄国目前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础,列宁开始重新考量苏俄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结合苏俄的基本国情,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启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事业全面展开,尤其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建设经验不足,受“左”的思想影响,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生产政治文化建设遭到严重的冲击,社会发展面临停滞。经过了两年的摸索徘徊,以鄧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破除传统思想的禁锢,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得失,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P.150)“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3](P.37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代。

    总结来看,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那就是在危难时刻,拥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者能够摆脱对于传统教条的认知,结合本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创造出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的理念,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俄尝试的一次伟大改革实践,为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借鉴,邓小平在1985年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P.139)虽然苏俄新经济政策没有继续延续下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借鉴了列宁的这种经验,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二、改革开放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借鉴与发展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的前提下做了详尽的论述,但是对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没有科学的阐释。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他并没有拘泥于教条,而是始终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现出如此诸多矛盾和弊端时,列宁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客观分析,结合本国国情,适时地提出符合苏俄发展的 “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成为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一次伟大改革。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同样没有拘泥于教条。他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长期以来,我们党迷信教条,搞个人崇拜,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在1976年至1978年的两年徘徊阶段,邓小平领导开展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为改革开放的实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解决农村问题为突破,推动改革

    农民是落后国家中的决定力量,无论是苏俄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同农民的关系。列宁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但也正是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所以“新经济政策”首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通过合作社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联系起来,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一直比较困苦,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虽然取得了些成效,但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要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邓小平在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民自身的伟大创制,提出“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3](P.8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配合乡镇企业的发展,短短几年,中国农村的面貌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遍地开花。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列宁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首要,始终把提高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要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当前的苏俄却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通过深入考察指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运输业。”并提出了“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虽然计划未能实现,但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指出要把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脉络的把控与分析,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

    长期以来,由于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认识的不全面,形成了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列宁深刻总结反思,冲破姓“资”还是姓“社”的禁锢,提出商品交换的思想。粮食税的实施使农民手里有了商品交换的空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开展,人民群众需要更开放的经济政策。“我们就应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做的退却是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后退却,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传。”[4](P.604)自由的商品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商品的市场关系得到确认。

    邓小平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破除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束缚。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P.236)1985年 ,他又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P.148-149)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深刻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在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邓小平这一科学诊断,将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从经济制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之间的联系,为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五)借鉴资本主义优秀成果,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早在1918年就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更是全面系统地提出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成果,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許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机器设备、生产和经营方式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资本主义的竞赛来赶超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列宁主要通过租让制实现与资本主义的合作,就是在国土主要是边境上划出一个地方,租让给外国或境外的资本家独资或合资办企业,这种形式比较粗放且规模较小,再加上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邓小平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全方位的考察,独创性地提出了建设经济特区和发展“三资”企业,作为长期吸引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三、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在新时代的新贡献

    列宁在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刚刚起步的时代背景下就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结合苏俄具体的国情,提出“新经济政策”,这是一项伟大事业的开创。虽然列宁的逝世中断了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苏俄转向了“斯大林模式”,走向了僵化封闭的建设道路,但是列宁为我们提供的经验借鉴,足可以使广大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吸收有益的经验。

    邓小平在中国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毅然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尤其是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思想上解放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而开始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革。较之苏俄的改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改革,是具有连续性和过渡性,以试点实验、逐步扩展、全国推行。通过总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也越发成熟,承前启后,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通过贺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毅力。

    社会主义的建设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经历挫折与磨难、机遇与挑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风雨40多年,40多年的经验总结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充满信心。如今分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对先辈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避免错误重犯,找到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具体内涵。党的十九大已经向世人郑重宣告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改革开放的空间更加广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加紧迫,需要共产党人进一步坚定信念,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做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曾长秋,王千慧.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 ? ?放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2005,(2).

    [6]张会民.浅析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 ? 策的相似性[J].南方论刊,2016,(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