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的音乐协同叙事与视听审美探骊
武擎 汪娅卓
一、《老师·好》配乐的美学风格
(一)浓郁的怀旧氛围
《老师·好》的配乐将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年代气息凸显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对80年代的回忆共鸣;而影片浓郁怀旧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经典老歌的功劳。影片开篇响起《金梭银梭》曲调,朝气蓬勃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时代,镜头俯拍而下的街景则是80年代电影片头常用的运镜方式,配合熟悉的曲调,《老师·好》正式开始了高三·一班的故事。
影片中,放学后的郭建设等人在歌厅跳舞,歌厅里播放着《路灯下的小姑娘》。当“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的旋律响起,躁动又单纯的高中时代恍如昨日。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荷东》《猛士》等歌曲的影响,国内作曲家对外文歌曲重填新词成为潮流,其中《87狂热》系列专辑曾连续3年位居全国音像制品销售榜前三名,该专辑中歌曲《路灯下的小姑娘》家喻户晓,每隔几年便会被知名歌手翻唱。
影片前段,蒋文明为了掩护同学拆苗老师自行车的后瓦盖,在教师办公室当着苗老师的面跳起了迪斯科,此时配乐《吉米,来吧》渐渐响起。蒋文明略显笨拙却不失韵律感的舞姿与《吉米,来吧》劲爆的音乐共同勾画出正在进行“报复”行动的学生慌乱又激动的内心,高中男生调皮的性格跃然银幕之上。1982年,歌曲《吉米,来吧》随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火遍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开启了一个新的流行歌曲时代,引发一场贯穿大江南北的迪斯科音乐热潮。此外,鼓舞人心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影片中出现3次,文明建设二人组在街头跳舞却发现录音机被人拿走时响起的《阿里巴巴》,安静给洛小乙补课时的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费翔演唱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苗老师回忆时用口琴吹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经典歌曲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浓郁的80年代社会氛围,高度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给观众带来重回青春的怀旧之感。
(二)运用现代数字音乐技术,融合多种音乐风格
《老师·好》在配乐时并没有采用“拿来主义”的简单方式,而是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对音乐进行合理改动,使配乐更好的服务于电影的情境渲染与情感氛围。例如,《老师·好》片头有一段成年王海吟诵《广院爱情故事》中的关于青春诗句的旁白,配乐为钢琴曲Faylinn。该曲节选自被誉为“新一代钢琴诗人”的David Hicken所作代表曲目《女神三部曲》之一的Faeries(《精灵》)。Faylinn意为“落下”,如同温柔而宁静地洒落在教室窗前的阳光,也如钢琴上被演奏者轻柔弹拨而不断落下的琴键。为配合诗句的吟诵,电影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解构了原曲,在中音和弦部分做了较大改动,但保留了高音主旋律部分,这使OST(电影原声音乐)与电影旁白配合得愈发紧密。改动后的音符随着王海抑扬顿挫的朗读波动起伏,一颗颗音符如同化身为精灵,与洒满教室内的阳光一道,轻抚着高中生悸动的心灵;同时仿佛在诉说着时间无声的流淌,为电影回溯八十年代的记忆展开情感铺垫。该片通过现代数字音乐技术的处理,配乐与旁白产生了高度的融合,令观众更能融入到电影的情境中去。
《老师·好》在选择配乐时融合了流行音乐、Disco、俄罗斯民歌、外文歌曲重填、公益歌曲等多元风格,为该片增添了多元化的视听色彩;而在表现形式方面,钢琴曲、小提琴曲、阿卡贝拉、半音阶口琴、电子琴主导的合奏——多种演奏方式巧妙地进行编排,相互交替、变换,丰富了电影配乐的层次。例如,苗老师阻止高考前夕仍在练舞的关婷婷,此时录音机里磁带转动传出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恰好播放到“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仅残留着前一阵练舞的热情,却无法保持高昂。接下来在关婷婷与苗老师的不合作式的对抗中,虽然两人心中都挂念着对方却仍执拗于自身的坚持,此时的大提琴曲Gold Leaves深邃婉转的曲调将二者矛盾的心理勾画得淋漓尽致;而在演出前夕,架子鼓和电子琴的前奏将现场的热烈气氛拉向高潮,此处同样唱到的“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却高昂热烈;此时随着画面转向空无一人的教室,《冬天里的一把火》戛然而止,寂静格外突出,苗老师空寂的内心被表现得入木三分;渐渐镜头转向苗老师回忆,半音阶口琴吹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隐隐响起,为他逐渐理解关婷婷和同学们的情感转变作出铺垫,也为接下来的情节中解释苗老师为何对高考怀有如此执拗的追求作出铺垫。这段戏中,两次出现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将先出现的这一段音乐看做该情节故事的开端,后出现的一段音乐则是作为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两段相同的配乐却承载着不同的艺术效果;而钢琴曲Gold Leaves起到了将两段具备不同表现力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承接在一起功能。最后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则对之前所有的情感进行了梳理和融汇。如此,四段配乐之间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完整转化过程,对丰富电影视听层次有着重要作用,也使本段情节中的配乐表现具有较高的完成度。
二、配乐与影像协同实现叙事渲染
现代心理学认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共同形成人的“联觉”,进而产生“联想”。电影配乐作为听觉的特殊内容,具有非语义性质。因此,电影配乐首先调动的对象是观众的联觉反应,只有在充分调动观众产生联觉反应后才能进一步调动观众产生联想反应。[1]只有做好配乐与影像的联觉,充分发挥二者的联动才能为叙事营造更高层次的趣味性与意象性內涵,实现对叙事的深层次渲染。
(一)配乐音色建立视听色彩
不同的乐器具有各不相同的声音特质,创制者可以通过音区设置、音色厚度、音响密度以及声部排列等具体手段达到意想中的音色效果。《老师·好》较少出现大型场面,故而几乎未出现烘托宏大场景的管乐。与管乐的缺场相比,由于片中对人物心理刻画的场景较多,情节波澜起伏,因此,善于表现起伏跌宕的弦乐和钢琴在影片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且多为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之时,其中大提琴、中提琴和钢琴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情感热烈而丰富,在影片中多次表达出人物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如在表现苗老师得知刘昊患脑垂体瘤却无钱医治后,镜头由刘昊背影慢慢转向苗老师的面部:意外、惊诧、同情、自责等情感一瞬间涌向这位素来以了解学生自居的老教师。此时大提琴深沉的音色缓缓响起,如涕如诉,既是刘昊在哭诉自身境遇,亦是苗老师对学生的悲悯并陷入深深的自责。
(二)配乐节奏推动音画进程
配乐的强弱、节拍皆可影响影片的音画进程。配乐强弱是指重音的放置点,节拍是指配乐自身的速度。如果将配乐比喻为电影中流动着的河流,不同位置上的配乐强弱与节拍就像处于不同河段中水流的强弱与流速。钢琴音色纯净,创制者如善于调整音乐节奏,则能够在婉转低回中以强弱及节拍的变化体现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这对推动影片音画进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例如,当遭遇关婷婷陷害后,安静躲在墙后手捂着嘴强忍哭泣,此时钢琴曲《月光》的第一段响起:幽幽的路灯光从左侧照在安静脸上,断断续续的啜泣对比舒缓却清晰的琴声,共同诉说着她内心的委屈与不甘。同样的《月光》再度出现时是当关婷婷给李海燕送鞋却遭拒绝,她跌坐在地上,此时钢琴曲再度响起,画面中的路灯光从头顶向下照在她的身上,显出她的脆弱与无力,此时的《月光》清冷而孤寂,三五个轻缓音节后立即跳出七八个快且重的音节,将关婷婷诬陷他人后其内心的空虚与惊惶勾画得无比透彻。两段场景同样应用《月光》,表现对象均为少女的内心世界,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配乐节奏,描绘出了两个人物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这可谓应用配乐推动音画进程的典型范例。
(三)配乐旋律引导主题思想
旋律是可供记忆和识别的序列,是影响观众情感思想的重要特征。[2]当人们回忆一部电影的主题思想,往往心中同时响起的是配乐的旋律;而该片结尾曲《谁》则汇集与凝练了整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为表达对《老师·好》中老师的情感,小柯将二十多年前的旧作《谁》重新编曲作为电影的推广曲和结尾曲。在影片结尾,毕业30年后,安静与苗老师短暂而无声的相聚,回首曾经的青葱岁月,谁为了学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谁又付出真情反馈恩师?谁记住了那些岁月,谁又能留住那些岁月?在《谁》深情且缓慢的曲调中,这些思潮涌上心头。“望着你的我,望着我的你;在同样的时光里,问着同样的问题。谁在等你,你在等着谁;谁在等我,我在等着谁……”在老狼与小柯略带沧桑的浅声吟唱中,苗老师一生的教育心血都映射在短短的歌词旋律中。幸福的相聚与悲伤的离别,在最好的时光里,学生们遇到了最好的老师,苗老师也终于等到了他最好的学生们。
三、配乐的叙事功能解析
(一)时空情境的营造
电影开篇通常要向观众交代叙事的年代、地点、环境等信息,而配乐往往能表达影像不易表达的内容。如前文所述,将《金梭银梭》的旋律作为片头曲起到了引导该片青春主题的重要作用,迅速引领观众回到那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代。影片结尾处导演给用来绑自行车钥匙的蝴蝶结一个超长镜头,真实的蝴蝶钥匙扣转化为虚幻的蝴蝶,飞入苗老师的教室,随之响起的是大提琴和钢琴如波涛般冲击心灵的合奏。在镜头语言下,班级里每一个人都处于最好的状态,安静的腿恢复了健康、蒋文明认真听课、王海不再偷看武侠小说、洛小乙不再旷课、李海燕的发型符合她的学生身份……钢琴声中洋溢着安详宁静的幸福,诉说着学生和老师共同的最好时光。钢琴曲持续的弹奏营造了这一虚幻的时空情景,而当琴声渐渐远去,虚幻的想象也随之而去。此外,多次上下课的机械铃声、80年代特有的广播喇叭、街道上老式的嘈杂声等听觉符号,都与配乐共同将单薄的视觉情景丰富为立体化的情景,将个体记忆编码为群体的时空体验,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沉浸式时空体验,挖掘出观众对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情感记忆[3]。
(二)情感體验的创造
电影配乐能够通过象征、暗示、直接或近似模仿等手段为观众提供情感体验。例如,黑管能模仿鸟类的叫声,钢琴能模拟动物的蹦跳,大、中、小提琴的和声能表现森林中风吹树叶的情景等。配乐的情感体验功能主要出现在电影中存在动态性影像的时刻,以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
在电影《老师·好》中,苗老师当着全班面朗读实际上由王海代洛小乙写的“江湖版”入团申请书。此时影片引入了门德尔松著名的《诙谐曲》片段,王海幽默的词语和诙谐的钢琴曲调相得益彰,每一个音符都在撩拨观众的笑点。同时,学生们的哄笑声、校园里的铃声、室外的车鸣声共同形成一股杂乱的环境,为洛小乙追打王海营造了氛围。此时,《诙谐曲》的曲调丝毫没有发生变化,配合电影动态的场景将观众的幽默感受持续带入更加长久的状态。然而,当观众刚刚适应这种幽默节奏时,琴声戛然而止;同时场景一变,王海被洛小乙打得乌眼青的形象突然出现,不禁令观众喷饭。在这段配乐处理上,电影既利用了配乐情感体验的引入作用,又挖掘了配乐保持观众情感的功能,还充分发挥了配乐情感体验突然退出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配乐应用技巧。
(三)主题情绪的积极引导
前文分析的电影配乐具有时空情境营造与情感体验创造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最终目的都是积极引导主题情绪。《老师·好》前半部分中出现的配乐风格多是欢快、轻松、愉悦的。一方面,轻松愉悦的曲调有益于表现高一新生入学时悸动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突出该片轻喜剧的类型,抓住观众的笑点,快速引导观众进入影片的情节。《老师·好》后半部分中出现的配乐风格多为安静、沉缓,甚至有些深邃。这既是由于电影要借助配乐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也是因为创制者意图提升全片的思想内涵。实际上,这种从轻松到深邃的变化体现了影像的内容与电影配乐的音画对位规律,是电影配乐引导主题情绪的重要手段。
在影片中出现三次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起到了配乐由轻松向深邃转变的重要过渡作用。该配乐第一次出现在洛小乙将苗老师自行车挂在升旗杆上的时候,由于洛小乙的做法十分调皮,全校师生都跑到操场一看究竟,操场大喇叭里便播放着这首歌曲。这首歌的第二次出现是作为学校艺术节合唱的比赛曲目,充分体现了高二·三班人人奋进、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第三次出现则是配合班级门牌由高二·三班变为高三·三班的镜头,提示观众主人公群体又长了一个年级,正走在知识不断增长、心理不断成熟的发展大路上,同时也预示着他们即将通过高考走向更新的康庄大路。这首配乐的每一次出现,都完成了由诙谐向思虑、由轻松向庄重的转变过程,是电影深思熟虑的主题情绪引导方法。
结语
音乐叙事在电影艺术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老师·好》片尾旁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一首歌突然就能勾起一段回忆,无论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都是最好听的。因为歌声里有你,也有我。”《老师·好》把握电影配乐的内在规律,提升了该片的影像艺术效果,推动了影片的叙事发展,也为其他电影的音乐叙事渲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崔晓璇.论影视情节叙事中音乐的构建路径[ J ].黄河之声,2019(23):124-125.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2.
[3]曹云龙,王凯正.《狮子王》电影音乐表现特征与功能解析[ J ].现代电影技术,2020(0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