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配乐的 创作理念与美学价值

    孔娟

    1927年《爵士歌王》(艾伦·克罗斯兰,1927)开创了有声电影时代,当时许多评论家认为声音会给电影致命的打击,然而在今日,电影配乐已经成为电影艺术最丰富的意义来源之一;而作为一种抽象艺术的音乐,也借助影像形式具有了所指上的具体性,电影配乐不仅可以与叙事相辅相成,更创造出许多电影史上的经典,并成就了不少优秀作曲家,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就是其中之一。埃尼奥·莫里康内自20世纪60年代参与电影配乐工作以来,为“西部三部曲”“往事三部曲”“天堂三部曲”等经典影片创作了题材丰富、风格多变的优秀配乐,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巨匠。2020年7月6日,92岁高龄的埃尼奥·莫里康内于意大利辞世。他一生中参与了全球400多部影片的音乐制作,以质朴流畅的旋律与强烈的情感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语汇,对电影音乐作出了无法忽视的革命性贡献。

    一、“镖客三部曲”与意大利西部电影配乐

    埃尼奥·莫里康内1928年出生于意大利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管弦乐团的小号手,他在6岁时就创作出了第一部音乐作品;在12岁时莫里康内就读音乐学院,用6个月就把4年的课程全部修完,被誉为“意大利的莫扎特”[1]。但这位“音乐神童”莫里康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籍籍无名,直到1964年通过旧时同学塞尔乔·莱昂内给他的西部电影《荒野大镖客》(赛尔乔·莱昂,1964)配乐,并就此与莱翁内进行了长达20年的合作,通过数部西部片在欧美影坛奠定了意大利西部电影音乐大师的地位。《荒野大镖客》这个由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组成的年轻团队无法在电影制作上投入过多成本,莫里康内也没有足够资源用标准的管弦乐团来演奏曲目,于是他另辟蹊径结合自然声效、人声与少量民谣乐器,成功地烘托出西部世界的荒芜沧桑。一般而言,古典的交响管弦乐团因其音部齐全,结构严谨,最能体现深刻而抽象的电影内涵和精神观念,是电影中的传统配乐方式;但在《荒野大镖客》中,莫里康内将美国特色的西部民谣和欧洲浪漫主义的曲调结合了起来,创造了极富感染力与创造性的意大利西部电影配乐;在乐器的选择和配合上,莫里康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人声吹奏的口哨声作为主旋律音乐的演奏乐器,将口哨音旋律、民族乐器陶笛旋律和民谣吉他弹奏出的和弦伴奏相结合,并将马鞭敲击地面等西部片中的常见声音效果添加到音轨中,把波澜壮阔的家族斗争叙事主题和民谣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别有一番风格。独特的口哨音与合唱团的和声效果勾勒出男主角乔伊闲散而精悍、孤独而勇敢的西部流浪牛仔形象。除控制基本节奏的打击乐外,《荒野大镖客》的主题曲中出现的吹奏与弹拨乐器不超过十种,口哨与陶笛两种“乐器”的主要音域又相对集中在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缺乏表达;但莫里康内凭借每分钟60拍的速度与人声吟唱的和声,依然在只有高音“乐器”的主旋律中成功营造了西部荒野中不紧不慢的流浪牛仔形象与贴合影片主题的苍凉广阔感。

    《荒野大镖客》使得莫里康内正式投身电影音乐的创作,并开始了向世界音乐大师之林迈进的道路。很快,这位受过正统训练的意大利“音乐神童”就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别出心裁的创作之间初露锋芒。“镖客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延续了第一部中传奇牛仔乔伊的冒险故事,《黄昏双镖客》(赛尔乔·莱昂内,1965)引入另一名枪法高超的赏金猎人,形成了双雄由对峙到携手抗敌的基本人物格局,流浪牛仔乔伊在缉拿犯罪团伙头目印第奥换取奖金时遇到了来自军队的上校莫蒂默,两人在一番枪法比试后惺惺相惜,乔伊潜入匪帮内部,印第奥在外接应,最终联手挫败了匪徒们的阴谋。影片结尾处通过两块相同的音乐怀表得知莫蒂默找到印第奥是为自己的妹妹复仇。这部电影的配乐风格延续了《荒野大镖客》将自然音效、民谣音乐与交响音乐相结合的风格,主题曲For A Few Dollars More(《钱不嫌多》)由口簧琴开头,引入悠扬的口哨声,随后是节奏紧密的电吉他拨弦与合唱团的呼喊号子。多处运用的口哨音使得两位男主角的孤胆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多种民谣乐器将西部音乐苍凉大气、自由奔放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口簧琴旋律戏谑而带有跳跃性,给观众留下了这部镖客电影中最鲜明的听觉印象。口簧琴又称口弦琴,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民族乐器,演奏时发出如蝉鸣蜂舞般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震颤音。北方人群的北进与西迁使得口簧从中国北方向欧亚草原扩散传播,在全球都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民族性的乐器[2]。莫里康内富于独创性地在同时表现了美国西部与意大利两种地域特性的“通心粉西部片”中采用口簧,既突出地方特色,又消除了“在意大利发生美国故事”的违和感,更为音乐添进了几分浪荡潇洒而神秘莫测的气氛。

    《黄金三镖客》在双雄对峙的格局上再次引入了第三个人物,三名主要角色被分为“好人”“坏人”与“丑角”。“好人”与“丑角”合作,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趁着政局混乱假意将被通缉的“丑角”抓到小镇上换取赏金,二人意外得知一批属于南方政府的财富埋在某座公墓中,与听到风声前来的“坏人”一起根据每人所知的信息拼凑出藏宝的真正地点,并在藏宝地展开牛仔决斗。机智的“好人”提前卸掉了“丑角”枪里的子弹,在决斗时杀死了“坏人”并主动按换赏金时的规矩给“丑角”留了一半财富。莫里康内在三镖客公墓对峙的背景音乐Il Triello(三重奏)中以小号缓慢的吹奏开头,反复重复的E与G音符渲染出三雄对峙必然產生死伤的悲凉气氛,与互不信任的三人冷战般的僵持局面;接下来用管弦和弦加强情感效果并引入快节奏的民谣吉他轮指弹拨进一步渲染紧张感。在一分四十秒左右,用象征“好人”的高亢而明亮的小号声打破僵局,原来“好人”看透人心早有安排,他步步筹划把变数压缩到最小,在看似紧张的对峙中早已必胜无疑,此曲也在保留了前两部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的同时采用了风味丰富多样的乐器与曲式结构,更加丰富了人物角色的立体感。

    二、“往事三部曲”与历史叙事交响乐

    在与莱昂内合作了掀起意大利西部片的“赏金三部曲”后,艾尼奥·莫里康内以其独特西部风格的电影音乐享誉全球,同时迈入了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代。莫里康内和莱昂内在之后以美国近百年历史为背景拍摄的“往事三部曲”中延续了长达10年的密切合作,“往事三部曲”根据美国历史分为《西部往事》(赛尔乔·莱昂内,1968),《革命往事》(赛尔乔·莱昂内,1971)与《美国往事》(赛尔乔·莱昂内,1984)。莫里康尼凭借自己对美国现代历史与风土人情的精辟理解,凭借对各种不同曲式深层次的洞察力以及自身无懈可击的音乐创造力创造出了新的经典篇章。《西部往事》讲述的是一个孤身牛仔斡旋在小镇上贩卖私械和贩卖啤酒的两大家族之间,在离间计下使得两派火拼,使镇上的居民恢复了平静的故事。同为塞尔乔·莱翁内导演的意大利西部电影,《西部往事》中苍凉雄浑的历史风格带有厚重的史诗氛围;与“赏金三部曲”体现的荒芜中带有豪迈的风格相比模糊了正邪之分,《西部往事》描述的内容超越了个人的命运,上升到美国上升时期的整体精神与时代的命运之上。在西部片的经典角色、心怀正义感白帽子的口琴牛仔之外,两大家族中的小头目夏恩与恶棍弗兰克都成为影史中的经典。莫里康内运用多种乐器和曲式对反派角色夏恩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将他复杂多面的人格特征把握得淋漓尽致。在Farewell to Cheyenne(《告别夏恩》)一曲中,莫里康内用一段既轻松诙谐又带有哀伤情绪的口哨主题体现了直爽可爱又凶狠残酷的大盗夏恩一生的梦想与最终的结局。这段旋律多次运用在夏恩率众作恶时,在快板进行曲The First Tavern(《第一家酒馆》)的强度节奏中将夏恩恶贯满盈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紧张激烈的敲击乐与拨弦乐突出夏恩的阴险暴力,同时也用吹奏乐器和弦乐器把他骄傲温柔、重情重义、狡黯而又不失讨人欢心的一面表现得一览无余。在结局处同样的主题被莫里康内放慢到每分钟九十二拍的舒缓节奏,用木琴和吉他配合口哨声形成了苍凉感伤的氛围,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感染力。告别野心勃勃的夏恩某种程度上也是告别美国西进运动,《西部往事》4/4拍中速演奏的乐段如泣如诉,仿佛一位西部老者在讲述西部曾经的往事,寂寥悠远的女高音独唱隽永舒缓,动人的旋律飘荡在蛮荒西部,凄美绝伦的感伤与悠远曲调书写着西部峥嵘终将逝去的失落与惆怅。

    在“往事三部曲”的后续作品《革命往事》及《美国往事》中,莫里康内也运用那种具时空穿透力的乐音,在电影配乐对时代的出色塑造中感受深沉而隽永的开拓精神与历史厚重感。《革命往事》讲述墨西哥革命中墨西哥政府军和革命军对峙的背景下一个仇视贵族、渴望金钱的土匪被卷入胡安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在革命中逐渐认识革命本质的故事。导演塞尔乔·莱翁内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西部乌托邦世界。《革命往事》的背景音乐前半段伴随着胡安莽撞的行动充满喜剧色彩:Marcia Degli Accattoni(《车轴滚滚》)的旋律中胡安在革命党人的哄骗下稀里糊涂地放出了很多被关押在银行的革命志士。幽默诙谐的吉他弹拨突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悠扬的小号声和充满进行曲节奏的鼓点充满戏谑和调皮的风格,其中还幽默地调侃了一下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电影的后半段则沉重复杂,感伤内敛的风格显得颇为厚重:胡安在引导者炸弹专家的引导下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发挥出优秀的能力,但他的山贼帮却不复存在了,革命队伍中也出现了叛变者。这部分音乐结合了柔和抒情的交响乐、西部电影经典民谣乐器与人声陪唱、象征革命前进的进行曲式,吸收了富有民族性和浪漫色彩的威尔第歌剧的采样,革命斗争反映出典型的意大利式的理智与感情、激情与思想之间的矛盾,带有感伤的色彩。

    “往事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美国往事》的配乐则配合了更加丰富的电影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现了绰号“面条”的纽约少年和同龄朋友麦克斯等人从20世纪20年代的到20世纪80年代的犯罪史和情感史。影片中的面条和麦克斯年少时狂妄暴力而充满纯洁的感情,两人合伙抢劫盗窃,贩售私酒,从事各种非法活动,同时对学习芭蕾的女孩黛博拉抱有深深的爱慕之情。疯狂的麦克斯准备带人抢劫安保严密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有过铁窗经验的面条举报了他并在极端的悔恨与痛苦之下远走他乡。几十年后,年老的面条潦倒回乡却发现自己被麦克斯利用,麦克斯已经成为社会名流并占有了黛博拉。麦克斯见到面条后悔恨不已,走投无路之下跳进垃圾粉碎机自杀。莫里康內运用音色纯美空灵的排箫将难以充分把握的复杂特性充分体现到了乐谱之中,运用萧瑟苍凉而又不失诡谲的表现手法把美国崛起历程中与犯罪息息相关的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同名主题曲《美国往事》在深远的怀想中带着几分凄美与感伤,低沉灰暗的旋律在排箫的吹奏中逐渐变得优美空灵,结合影片内容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莫里康内在片中所讲述的并非是一个逻辑完整的传统故事,而是他本人对一生所钟爱的美国历史、文化与精神的一次纯粹自我的表达。

    三、“时空三部曲”与个人生命体验的抒情音乐

    除塞尔乔·莱昂内以外,埃尼奥·莫里康内还与诸多优秀导演进行了成功合作,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另一位意大利籍世界知名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莫里康内在他的代表作“时空三部曲”中把世界各地的地方音乐元素和交响音乐曲式相糅合,许多背景音乐和主题音乐的旋律意境深远悠长,音乐张力十足;既充满激昂慷慨、波澜壮阔的历史境遇,又不失温柔恬静、优雅祥和的情感激荡,无论在旋律进行的创意还是音乐气氛的塑造上,都大大突破了莫里康内前期意大利西部影片与美国历史主题影片的电影配乐,令“时空三部曲”成为当代的传世经典作品。“时空三部曲”由《天堂电影院》(朱塞佩·托纳多雷,1988)《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1998)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朱塞佩·托纳多雷,2000)组成。《天堂电影院》以抒情的小提琴协奏曲、八音盒空灵优美的伴奏与轻快调皮的口哨声组成高音部,悠扬浑厚的管风琴组成中低声部,配合戏谑灵活的短笛与嘈杂的人生音效,反复渲染着“天堂电影院”上淳朴真挚的小镇气息和人情世态。莫里康内以结构单纯却真情至性的音乐配器与编曲,在影片高潮处无声的回忆中,情感的累积触发了乐段,由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协奏曲《诺斯塔奇主旋律》配合诸多电影画面的混剪与萨尔瓦多泪眼婆娑的画面,让观众不断穿梭于“现在”与“过去”、“电影”与“现实”之间,感动了全球无数影迷。

    以音乐家作为主题的《海上钢琴师》中,导演虚构了钢琴神童1900,而他背后支撑着这个虚构角色的正是天才的莫里康内。莫里康内在《海上钢琴师》中深沉地表现了对世界钢琴大师们的深刻敬意,他通过多种音乐典型风格的模拟来表现1900的天才,如忧伤舒缓的蓝调音乐Danny's Blues、悠扬轻松的舞曲1900's Madness No.1与1900's Madness No.2、由舒缓到放松的华尔兹Magic Waltz通过不同类型音乐的精神实质创作了与之相辅相成的多部电影音乐作品。当游轮在暴风中颠簸时,1900坐在大厅的钢琴前为晕船的马克斯演奏了Magic Waltz,两人一起随着海浪起伏。这首曲目以快板钢琴曲为主要调式,并配合轮船旋转漂游不断倾斜滑动的画面加上了本来作为指法练习的琶音演奏,指一串和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弥补了影片此处缺失的对白,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塑造出1900乐观开朗、随遇而安的个性。此时“音乐形成了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心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主体性的。因为作为艺术,音乐固然也要把内在的东西表达出去,但是即使在这种客观存在中却仍然是主体性的。”[3]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里康内在音乐创作上结合了意大利南部地区音乐特点,讲述了意大利小镇上的少妇玛琳娜由于过人的美貌招来男人的欲望和女人的妒忌,在受尽排斥和欺凌后和前线归来的丈夫重回平淡生活的故事。莫里康内首先采用了质朴温和的C大调旋律演奏女主人公的主题乐段,以柔和而深远的弦乐音色烘托出玛莲娜善良纯洁的内在气质与小镇朴实自然的特色;接下来小号等铜管乐清冽的音色与逐渐变强的小提琴小调,为局势恶化下的女主角增添了生活的压力与坚强的气质;接下来,受到排挤的玛莲娜不得已委身德军时电影音乐又转变成时而激烈时而低沉的交响乐,低音号、低音长笛、低音萨克斯深沉婉转的长音渲染出低沉压抑的氛围,而以叹息式的旋律进入乐曲的小提琴则幻化为主人公饱经沧桑后不得已接受悲剧命运的隐忍形象,使故事产生了非同一般的节奏感和艺术风格。

    结语

    埃尼奥·莫里康内一生参与制作了400多部电影,他风格多变、乐思宽广,善于将睿智理性的思考、细腻的人生情感体验与电影情节相结合,创造出无数与电影情节丝丝入扣的表达,可以更深层地揭示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成为强化观众审美情感的经典配乐。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是听觉与视觉、内容与情感的统一,配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莫里康内的配乐具有一种“造型”般的辨识度,将电影音乐与流动着的画面经过作曲家与导演的巧妙融合,共同创造出无可替代的审美功效。

    参考文献:

    [1][挪]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聂新兰,王文斌,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7.

    [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1.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