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创设的初中音乐教学
张静静
【内容摘要】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还是以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为主,没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参与。其实音乐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能引发他们更进一层的思考。音乐教学不仅要唤醒学生的耳朵,还要能唤醒他们的大脑、他们的心灵。换言之,音乐教学要能引发学生多感官的参与,要让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的一次思维迸发之旅,心灵激荡之旅。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问题创设
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多的时候教师只让学生跟唱与模仿,培养最多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其实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发生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问题是驱动思维产生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迸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问题的设置与具体的教学环节对接起来,进而让思维随着问题而壮壮成长。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初中音乐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要想将创设问题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方式,首先就要理清当前音乐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找到修正的方法。
1.音乐教学中评价的方式错位
大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去发现班上的音乐上的特长生,进而对他们采取特别照顾的方式,以将他们培养成音乐上的专业人才,因而教师的评价也是围绕着这少数学生转的。课上点评就成为这几个学生这堂课表现怎么样,还需要怎么样等。其实教师的评价要面向全体的学生,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是极少数学生的音乐素养。
2.音乐教学中学习的主体错位
经常听到有音乐教师反映,一节课上下来筋疲力尽,明显地,教师在课堂的投入很多,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从课堂伊始教师的伴奏,教师的示范,教师的领唱,再到之后的教师的纠错,教师的总结,教师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其实音乐课堂要展示的是学生在音乐上的素养,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体验中去,让他们去感知这一句怎么唱,这一段怎么合作,这首歌的情感怎么去体现。学生要去感悟音乐,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
3.音乐教学中学习的方式错位
笔者有一个跟学生说,这次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将《送别》这首歌曲听一遍,将感知到的情感写出来。学生对于教师布置音乐预习作业的举动直接诧异了,在他们的眼睛里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主要学科才有预习作业,音乐是没有必要布置家庭作业的。一方面说明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方式上错位了。长期以来,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都是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才去做什么。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习惯,教师也没要求他们提前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音乐素养悠然地生长。
以上的问题也说明一点,基于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是缺位的,起码没有形成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一边纠正当前的问题,一边将问题驱动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进而促进音乐课堂的有效发展。
二、基于问题创设的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部分创设问题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能聚焦他们的注意力。好多时候,教师开始上课了,学生还在下面说话,他们还处在游离状态。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能抓住学生的内在情感,就要能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来。创设问题能引发学生关注,他们自然就会去思考与问题相关的音乐了。但教师在导入部分的问题又要体现以下特点。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拥有好的心情会让他们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创设的问题要能对准大多数学生,要能让他们也有回答的可能,进而让问题催生他们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多样性,不能仅仅是口头的表述,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可以在游戏中呈现;多样性的提问才能促进多样性思维的形成。
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欣赏管乐合奏《伙伴進行曲》为例,教师的导入先是从一段激情的开场白开始:同学们现在起就要在这美丽的校园跟开始精彩的初中生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乐曲《伙伴进行曲》。接着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欣赏乐曲并回答问题:欣赏一段音乐(乐曲第一个主题)思考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一学生回答:这段音乐跟每天早上我们早操前排队的音乐节奏相似,非常动感。另外一学生回答:
听到这段音乐,就想跟着走起来。教师呈现出军人踏正步,随音乐踏步走的图片。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刚刚有同学说听到这段音乐就想走起来,那现在跟着这段音乐来走起来,怎么样。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自然地跟在音乐后有节奏地原地踏步走,这是他们用行动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刚刚做的动作非常好,这就是“进行曲”的步伐,《伙伴进行曲》就是这个体裁。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乐曲,它的特点是结构工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导入部分创设问题,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在欣赏乐曲部分创设问题
导入结束之后,教师就引领学生进入欣赏乐曲环节。教师先是对乐曲的背景做一份简单的介绍,为欣赏做一个文化上的铺垫。教师是这样介绍背景的:《伙伴进行曲》是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的作品,曲子表现了他对旧时老朋友的友谊,他离开乐队前伙伴们演奏此曲为他送行。接着教师让学生欣赏《伙伴进行曲》全曲,然后回答问题:
说说看到了、听到了哪些乐器?乐曲共有几个主题。有学生能回答看到了小号、圆号、长号……同时有学生能从听出两种不同风格的曲调,一个进行曲速度,音符之间比较密集,另外一个相对抒情,音符之间比较疏松;进而断定乐曲共有两个主题。既然学生提到了小号、圆号、长号,教师就追问一个问题:管乐队的组成是什么,学生不能一下子从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这三个方面来回答。但是他们能回答一些常见的管乐器,比如单簧管、双簧管、长号、定音鼓、三角铁、圆号等。教师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一一归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又追问:谁来猜一猜乐团的位置是怎么安排的。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前排有长笛,单簧管;中间有圆号、长号等;后面是打击乐器组;而是让他们多思考一些为什么。可见在欣赏乐曲部分设置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3.在欣赏主题部分创设问题
欣赏主题部分创设问题,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应用与实践。在欣赏主题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哼唱谱子,进而抛出问题:能不能找出没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快能找出拍号二二拍和不认识的音乐记号,即,实心的倒三角。接着教师讲解二二拍;在讲之前,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熟悉的四四拍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学生举一反三,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就是二二拍,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再接着,教师讲解并范唱顿音记号,教师再抛一个问题:能不能说出顿音记号的规律;学生发现:只能唱音符时值的一半,要唱的轻巧。
当学生再次欣赏并用“beng”哼唱主题一时,教师接连抛出一串问题:说说这一主题的情绪怎样?主奏乐器是什么?有几个乐句?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说出:这一主题一出现就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低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得有点吞吞吐吐,教师就再再学生面前展示这些铜管乐器,为的是让他们有更直观的体验。教师提出问题是让学生要学会不断地思考,要去思考问题的内核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地让学生表述答案。当学生说不出答案,教师不是直接告知结果,而是去找寻学生思维的漏洞在哪儿,什么地方需要强化。比如这题,学生对铜管乐器不是很了解,教师就可以演奏给他们听,甚至可以让他们也亲自演奏。当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他们自然就能说出铜管乐器音色特点:雄壮、辉煌、热烈。当学生第三次欣赏主题一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从动口变成了动手,教师问学生能不能用手画出旋律线,即,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用手势表现出每个乐句。教师将这个问题再此深化:问能不能分组设计本段音乐的律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出最适合本段音乐的律动。学生想到了六个小节用一组动作,如,拍手、雙手拍腿、拍手、双手拍腿等来完成。学生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拍动作,拍手、右手拍腿、左手拍腿、右手拍腿、左手拍腿;第二拍动作,右手拍腿、左手拍腿;最后一个乐句两个重音由跺脚完成。
4.在拓展延伸部分创设问题
一个完整的音乐可需要由拓展延伸部分,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对认知的迁移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创设问题能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欣赏主题二时,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la”哼唱谱子,让他们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进而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观察谱子的变化。学生发现:音符之间更疏松,音区变低;调号由C变成F。因为是拓展性问题,教师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能力的生成。教师让学生再次欣赏并哼唱主题二,用手划出这一主题的旋律线,在学生的操作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有几个乐句?最后教师还播放了几个进行曲,《婚礼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猜一猜曲名,拓展认知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进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结束语
学生学习《伙伴进行曲》,并了解了进行曲的风格,管乐器的组成,也很好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首乐曲。学生的获得时由他们自己的感悟、思考、体验获得的,换言之,学生的获得是他们思维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感官体验的结果。明显地,思维的参与、感官的体验都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驱动下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依据各个环节不同的特点设置不一样的问题,以让音乐课堂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1] 宋瑜.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研究[J]. 家长,2021(03).
[2] 顾丽娟. 问题链让初中音乐课堂更高效[J]. 新教育,2020(3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雅周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