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护理
陈冲
【摘要】目的 研究对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续重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去骨瓣减压术的86例急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據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7.91%,P<0.05。结论 在对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的围手术期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急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后,血液凝聚在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对脑组织产生压迫而形成的颅内血肿,临床症状为意识障碍、肌力减退、瞳孔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变慢等,外伤、高血压、血液病均可造成颅内血肿,急性颅内血肿是伤后三天内出现的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治疗的同时,需重视护理[1]。本文就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86例急性颅内血肿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上述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1~68岁、平均(43.54±5.27)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2~69岁、平均(43.55±5.21)岁,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对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的监测,严格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呼吸、脉搏以及血压,颅内压升高时及时进行快速的利尿剂、脱水剂治疗。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证营养供给合理,根据血气分析仪来适当给予增加氧浓度,改善缺氧。②术中护理:配合医生进行手术,观察患者双侧瞳孔,若多发生单侧瞳孔三大,说明肿胀明显,提醒医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③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对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注射器去掉针头对患者气管插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并反复的注入和吸出,可使痰液稀释,直至患者清醒,自己能咳痰为止。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x±s”, 检验;计数资料:(n,%),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对照组的为27.9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急性颅内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临床上常采取止血、抗感染、脱水等常规治疗以及手术治疗[2]。去骨瓣减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将颅骨合适的骨瓣打开,清理颅内血管及坏死组织,实现减压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是,此手术毕竟是一种侵入手段,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需重视护理,依靠护理来消除手术治疗期间的相关不利患者恢复的不良因素[3]。
急性颅内血肿的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这是由于此病病程长,恢复较慢,并发症较多,对疾病的康复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患者常会出现吞咽障碍,呕吐物误入气管,造成肺部感染,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可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可以防止脑疝形成和诱发癫痫,及时补充水分,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双侧瞳孔可及时发现患者是否伴有其它部位的脑挫伤,术后预防并发症护理,有助于降低感染[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在急性颅内血肿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中,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对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鞠 莹.优质护理护理模式下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中的效果分析[J].名医,2019(12):62-65.
[2] 王显杰.围术期舒适护理对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141-142.
[3] 何 笛,何培红,刘淑贞,等.戴明循环管理法的QCC活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03):156-157.
[4] 郑 玉.舒适护理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233-234.